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8-14 11:38
【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RSLE)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45例RSLE患者,根据CMV-DNA检测结果,分为CMV阳性RSLE组和CMV阴性RSLE组,另有46位同期来本院查体的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R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者尿液上皮细胞中的CMV-DNA;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R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结果RSLE患者CMV阳性率(38/45,84.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46,6.5%,P0.01);CMV阳性RSLE患者临床特征与CMV阴性RSLE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MV-DNA载量与CMV阳性RSLE患者疾病活动性指标呈正相关(均P0.05),与补体C_3呈负相关(P0.05);CMV阳性RSLE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总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CMV阴性RSLE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CD4~+/CD8~+显著低于CMV阴性RSLE和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RSLE患者应行巨细胞病毒检查,针对性治疗,提高疗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cytomegalovirus (CMV) infection. Methods 45 patients with RSLE were divided into CMV positive RSLE group and CMV negative RSL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MV-DNA test. CMV-DNA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r urine epithelial cells in patients with RSLE and normal controls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d CD3 ~ + CD4 ~ + CD8 ~ T lymphocyte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RSLE patients and normal controls were detected by four-color flow cytometry.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CMV in RSLE patients (38 / 45, 84.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controls (3 / 46, 6.5%, P0.01).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MV-positive RSLE patien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MV negative RSL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MV-DNA load and disease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MV positive RSLE (P0.05), a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complement C3 (P0.05). The number of CD3 ~ + CD4 ~ + CD8 ~ T lymphocytes and total lymphocyte counts in RSL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RSLE group. CMV negative RSLE group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P0.05), while CD4 ~ / CD8 ~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MV negative RSLE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ytomegalovirus examin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in patients with RSLE.
【作者单位】: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
【基金】:江西省卫计委课题(20157142) 江西省萍乡市科技局计划项目(2013NS017)
【分类号】:R593.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明智,鲍华英;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分析及其预后判断[J];临床荟萃;2000年03期

2 包学恩;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0年16期

3 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4 尹培达;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J];新医学;2000年01期

5 谢可锋,曹建春;数病并存非真相 一元分析得确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误诊经过[J];新医学;2000年09期

6 张强,苏明,朱永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4小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7 李蔚林,李东辉,孙淑萍,孟红珍,刘军,李伟玲;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08期

8 蒋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少见表现与误诊[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3期

9 张秋生,崔惠敏,叶任高;老年人系统性红斑狼疮62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10 蔡绥,郑敏,孙国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amm-Horsfall蛋白 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丁丁;杨正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陈勇;楼燕如;忻霞菲;王庭辉;黄华;周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顾越英;;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冯琴;纪超;杨波;毕志刚;;4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剑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防和调护[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江必明;王静;;气溶胶生物电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7 杨金英;李贵安;;系统性红斑狼疮五年随访[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张广中;王萍;蔡念宁;陶毅;孙丽蕴;;40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情况分析[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孙铀;张凤山;;1995-200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因素回顾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倩;MiR-155通过调控S1pr1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蕊;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浆microRNA表达谱筛查与验证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吴昊;系统性红斑狼疮中MDSC通过产生Arg-1促进Th17细胞分化和疾病进展[D];吉林大学;2016年

4 钱君岩;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队列及生物标志物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王紫倩;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长期预后[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6 李敏;A20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7 伍洲炜;常见诱发因素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8 沈浩霖;多模态超声新技术检测糖尿病胃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胃受累[D];福建医科大学;2016年

9 袁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oll样受体9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10 姚媛;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炎因子和调节因子关系初探[D];青岛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烨;TLR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对肾脏损伤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连连;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汪晓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u樗乇泶锛捌溆隒D4~+CD25~+Foxp3~+Treg细胞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郭颖;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5 王国芬;滋阴降火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细胞因子IL-10、IL-18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车国柱;Th1/Th2及Th17/Treg平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杨金华;CD19~+CD5~+B细胞、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邸宇姿;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9 冉昕;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海拔及季节因素关系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10 冯莉霞;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患者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2182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182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0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