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儿童与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between male and adult patients with (SLE).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y male SLE patients, including 30 children and 120 adul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ical Immun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14. Recor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patients at onset and progression, including: butterfly erythema, disc erythema, digestive system involvement, other skin lesions, oral ulcers, joint and muscle damage, vasculitis, impaired blood system, kidney involvement, light hypersensitivity, Fever / fatigue, dry mouth / eye, heart involvement, Renault phenomenon, hair loss. Laboratory tests include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blood cells,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liver function, Anti nuclear antibody (ANA), soluble nucleoprotein antibody, anti deoxyribonucleic acid antibody (anti ds-DNA antibody), anti anticardiolipin antibody (ACA), anti 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NCA), C 3N C 4 G A and IgM.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vasculitis, blood system damage, kidney involvement and heart involvement in children with SL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adults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incidence of digestive system involvement, joint and muscle damage, kidney involvement, fever / fatigue in children with advanced). SLE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adults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SLE patients in the critical positive rate of ANA, anti SSA antibody positive rate were higher than adults (P0.05); other laboratory indicators,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children and adult SLE patients (P0.05).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vasculitis and renal involvement in male children with SLE is high, and the possibility of SLE should be highly alert when ANA critical positive or anti-SSA antibody is positive in male children with SLE.
【作者单位】: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
【分类号】:R593.241;R72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于清;薛海燕;曹兰芳;;104例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世玲;黄延风;;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J];儿科药学杂志;2013年08期
2 赵瑜;于清;叶萍;曹兰芳;;儿童与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比较[J];临床儿科杂志;2012年12期
3 王俊英;杨蕊华;崔涛;;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37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4 尹芳蕊;庞春艳;白力;王馨;王永福;;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抗C1q抗体的检测及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5 林烨;赵爱阳;黄费祥;朱发根;肖维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研究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27期
6 张育琴;;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优育;2013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世玲;104例儿童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2 游红亮;65例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肖娟;魏珉;宋红梅;仇佳晶;;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儿科杂志;2010年06期
2 何晓琥;提高对儿童风湿性疾病的认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学恩;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0年16期
2 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3 尹培达;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J];新医学;2000年01期
4 谢可锋,曹建春;数病并存非真相 一元分析得确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误诊经过[J];新医学;2000年09期
5 张强,苏明,朱永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4小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6 李蔚林,李东辉,孙淑萍,孟红珍,刘军,李伟玲;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08期
7 蒋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少见表现与误诊[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3期
8 张秋生,崔惠敏,叶任高;老年人系统性红斑狼疮62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9 蔡绥,郑敏,孙国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amm-Horsfall蛋白 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10 兰海梅,刘晓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丁丁;杨正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陈勇;楼燕如;忻霞菲;王庭辉;黄华;周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顾越英;;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冯琴;纪超;杨波;毕志刚;;4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剑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防和调护[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江必明;王静;;气溶胶生物电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7 杨金英;李贵安;;系统性红斑狼疮五年随访[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张广中;王萍;蔡念宁;陶毅;孙丽蕴;;40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情况分析[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孙铀;张凤山;;1995-200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因素回顾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倩;MiR-155通过调控S1pr1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蕊;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浆microRNA表达谱筛查与验证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红英;超声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陈志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5 陈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易感相关基因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6 王彦博;血必净注射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周康兴;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侯岩峰;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付继承;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彭武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非编码RNA组学鉴定及其表达谱分析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烨;TLR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对肾脏损伤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华梁;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李连连;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汪晓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u樗乇泶锛捌溆隒D4~+CD25~+Foxp3~+Treg细胞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郭颖;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王国芬;滋阴降火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细胞因子IL-10、IL-18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武敏;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车国柱;Th1/Th2及Th17/Treg平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杨金华;CD19~+CD5~+B细胞、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邸宇姿;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83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28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