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02 09:23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发生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13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分为脑病组和非脑病组)的血RBC、WBC等37个相关临床指标及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统计学计算结果显示,血白细胞、血红细胞、病程、ALT、AST、尿素氮、肌酐、尿红细胞、24 h尿蛋白、C3、C4、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示AST、尿红细胞、C3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进入多元回归方程(P0.05)。结论以上12项临床指征与SLE脑病相关,其中AST、尿红细胞、C3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因素最重要。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risk factor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ncephalopathy. Methods Thirty-eight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who were divided into encephalopathy group and non-encephalopathy group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calculation showed that the blood white blood cells, red blood cells, course of disease, ALT,AST, urea nitrogen, creatinine, urine red blood cells, 24 h urine protein, C 3 + C 4, Anti-ribosomal P protein antibodie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ncephalopathy (P0.05).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ST, urine erythrocytes, C3 and anti ribosomal P protein antibodies entered the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equation (P0.05). Conclusion the above 12 clinical indications are related to SLE encephalopathy, among which AST, urine erythrocytes, C3 and anti-ribosomal P protein antibodi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风湿免疫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H1008)
【分类号】:R593.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林英堂;;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影响治疗转归的预后因素[J];广东医学;2006年08期

2 李思;邹延峰;;系统红斑狼疮应用糖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的流行情况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4年02期

3 许怀麟,陈宜芳,李希清,许德清;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附123例报告[J];新医学;2001年03期

4 张文贤,沐贤友,陈德玲,杨敏,李英隽;狼疮性脑病194例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1997年10期

5 李夏玉;范永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国俊,李向培,厉小梅,汪国生,钱龙,单曙光;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神经精神异常16例临床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杨国俊,李向培,厉小梅,汪国生,钱龙,单曙光;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神经精神异常16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03年02期

3 吴慧芳;马兰;;狼疮性脑病伴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与其预后关系的探讨(附38例报告)[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4 林英堂;;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影响治疗转归的预后因素[J];广东医学;2006年08期

5 张宇昕;翟琼香;农绍汉;卢奕云;汤志鸿;;小儿神经精神性狼疮的临床特点与预后评估[J];广东医学;2013年15期

6 李思;邹延峰;;系统红斑狼疮应用糖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的流行情况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4年02期

7 邵洁莹;甲基强的松龙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狼疮脑病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05年06期

8 黄峭,周风婵,陈伟玲,叶晓青,柯彩霞;狼疮脑病患者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2年05期

9 谭清华,黄峭,关锦美,周风婵;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带状疱疹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2年11期

10 卞玮;;神经精神狼疮患者的护理现状[J];现代护理;2006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峻岭;;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研究进展[A];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第二次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梁志昂;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规范化治疗对转归预后意义的探讨[D];暨南大学;2008年

2 赵永利;狼疮肾炎病理分型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讨[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媛;SLE患者中几种新型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4 王宁辰;中文版儿童生活质量测定量表(PedsQL~(TM)3.0)风湿模块(8-12岁)在我国风湿性疾病患儿中的适用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志军;卞华;;范永升教授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温成平;范永升;李永伟;吴华香;李学铭;王新昌;曹灵勇;;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廖捷均;李梅;;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34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1996年10期

4 沈思钰;张永文;姚茹冰;董晓蕾;郭郡浩;胡兵;赵凌杰;蔡辉;;中医络病理论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危象的证治关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李智勇;李兴华;张敬川;侯先存;任少阳;季雪静;朱辉;王淑芹;;尿脱氧吡啶啉(DPD)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年01期

6 谭莲蓉;余俊文;郑宝林;;疏肝活血养阴法配合盐酸氯西汀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抑郁障碍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08年02期

7 张瑾宜;杨虎天;;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J];吉林医学;1991年05期

8 徐俊良;金实;;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治旨要[J];江苏中医药;2007年06期

9 王春毅;孙冬阳;陈发喜;刘喜东;;陈发喜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03期

10 吴晓霞;;yす嬷蜗低承院彀呃谴閇J];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祖华,邱夏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α_1-微球蛋白的测定及其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5期

2 许杰州,曾庆馀,肖征宇;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3 刘钢,王兰兰,谢其冰,李立新,王忠明,林懋贤;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的观察[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4 陈蓓,唐福林;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5 李彩凤,江载芳,何晓琥;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0年05期

6 梁小红;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探讨[J];华夏医学;2000年06期

7 何惠英,王海鹰,叶小英;8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指标测定的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陈红清,徐文严;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3期

9 陈红清,徐文严;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5期

10 唐蓉,王黎敏,叶任高,姜宗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蓓;林进;徐立勤;徐丹怡;曹恒;孙德本;;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12例临床分析[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于晓春;;一例以头痛、抽搐、昏迷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例报告[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韩建文;张学军;;系统性红斑狼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成;张安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学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蔼平;白琳;任宝娣;;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56例疗效观察[A];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C];2009年

6 刘平;周涛;马海涛;李晓绿;邱文淼;;以肢端坏死为首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临床病例报道[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阎小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体会[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8 王建明;阎小萍;王昊;陶庆文;;由病例分析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9 王振宇;于慧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其心理干预方法[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10 李秀;张凤山;李洋;;系统性红斑狼疮152例的临床分析[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继承;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彭武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非编码RNA组学鉴定及其表达谱分析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张细凤;调节免疫中成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D];山东大学;2014年

4 王静;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预后的统计模型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5 潘发明;中国汉族人群免疫球蛋白受体家族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

6 张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7 魏华;周期序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弓娟琴;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凋亡及其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9 王斌;白细胞介素-10基因5'端侧翼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10 冯金保;中国汉族人群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家系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迪;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组学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2 何伟;云南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存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昆明医学院;2009年

3 郑嵘君;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4 温蝶梅;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虚内热证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远期疗效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吴会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郝晓红;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7 孙乐栋;系统性红斑狼疮内脏损害的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8 刘新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探讨[D];暨南大学;2004年

9 楼波;血浆骨桥蛋白检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胡以松;系统性红斑狼疮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398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398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2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