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急进高原环境下左心功能及EPO的变化规律及其与AMS发生的关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4 07:54
【摘要】:背景: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指人们快速的进驻高海拔地区,因机体不能耐受低氧环境的刺激,所产生的以头痛为主的症候群。如果在短时间内未能获得有效的治疗,还有可能进展成为危及生命的高原肺水肿或是高原脑水肿。AMS的发生机制尚未能定论,但无可否认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变在此过程中意义十分显著。尽管心功能在高原低氧环境中的变化情况已被大量的报导,但其结果、结论并不统一,仍有争议之处的存在。并且,虽然已有研究提出发生严重高原肺水肿的患者左心功能存在障碍,但在AMS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左心功能存在差异与否却鲜有研究。因此通过大样本量的研究去探讨高原低氧环境下左心功能的变化方式,及其在AMS发生中的意义,对预防、治疗AMS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低氧应激下心功能的代偿调节主要是受交感神经系统影响,现阶段研究却发现某些循环激素亦对心脏功能有着调节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对环境中氧含量很敏感的激素,近些年来我们发现EPO受体除了经典的存在于造血系统中,在一些非造血组织、器官中也观察到其的表达,比如心肌。现阶段EPO对心肌存在正性提升肌力的效果已被证实。并有研究发现大鼠在缺氧后血浆内的EPO含量显著增多,且左心收缩功能的变化与血浆内EPO的含量有着正相关性。所以我们猜测,高原低氧环境引起的内源性EPO的增高可能是左心功能代偿性增加的重要原因。目的:(1)观察急性高原暴露下人群左心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发生AMS的关系。(2)观察人群血浆EPO浓度在不同高原环境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对左心功能的影响,并研究血浆EPO含量的增减与AM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从随机招募的总共501名中国籍汉族青壮年男子之中选取符合标准的422名(18-33岁)为本次研究的受试对象,并按照本研究的实验设计在下列条件下分别对他们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①平原500米地区,在快速进驻高原之前的一周时(平原对照人群);①急性进驻高海拔3700米地区24小时(急性高原暴露人群);③海拔3700米地区习服一星期以后再次急性的进驻海拔4400米地区24小时(短期习服再急性暴露人群);④长时间(1年)移居于海拔3700米地区(移居人群);④长时间(1年)移居于海拔3700米环境再进驻更高的海拔4400米地区习服50天(移居再暴露人群)。需要检测的指标包含:①基本人口学资料(年龄、体重、身高等);①一般生命体征参数(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③血样本的采集(血常规及血浆中EPO浓度的测定);④超声心动图观测左心功能;④通过路易斯湖评分系统来评估AMS的发生。结果:(1)急性进驻高海拔地区(3700米)后,受试人群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均可以观察到显著提升(P0.05)。当经七天的习服后再急性进驻更高的海拔4400m时,每搏输出量明显降低(P0.05)。而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变化则不明显(P0.05)。急性进驻3700米时健康人群的每搏输出量相较于平原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P0.05),而发生AMS的人群则无明显变化(P0.05)。在短期习服再急性进驻4400米时,健康人群的每搏输出量也要明显高于AMS患者(P0.05)。(2)急进高原后,人群血浆EPO的浓度有明显的上升,急性高原暴露人群和短期习服再急性暴露人群的血浆EPO浓度均较平原对照的人群明显增高(P0.05)。移居及移居再暴露人群的血浆EPO含量与平原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高原暴露人群的血浆EPO浓度与左室舒张内径、每搏输出量、E/A等左心功能参数均表现为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236、0.278、0.293,P0.05),并与AMS评分表现为负相关性(R=-0.249,P0.05)。结论:1、急进高原人群左心收缩功能较平原显著增强,心排量也明显增加以适应低氧环境;2、急性高原暴露后AMS未发病(AMS-)人群较平原相比每搏输出量显著增强,在进驻更高海拔后,其每搏输出量仍显著高于AMS发病(AMS+)人群,提示在高原环境下AMS-人群能够更有效的通过左心功能的适应性变化来适应低氧环境,减少AMS的发生;3、急进高原人群血浆EPO含量明显增高,久居高原对人群血浆EPO含量无明显影响;4、急性高原暴露人群血浆EPO浓度与左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内径、每搏输出量、E/A)明显正相关,与AMS评分负相关,EPO水平的升高可能通过增强左心功能减少AMS的发生。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9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郑e,

本文编号:2464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464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9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