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铜基化学修饰电极的研制及其对葡萄糖的检测

发布时间:2020-03-26 12:21
【摘要】: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缺陷或受损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全球患者已超过2.2亿,预计2030年将增加至3.66亿,成为了世界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是定期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时了解体内葡萄糖代谢情况,实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葡萄糖含量。因此,开发一种快速、灵敏和可靠的葡萄糖传感器,对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关注的是,氧化铜(CuO)因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活性、可调节的形貌结构和合适的表面电荷等性质,成为了高效催化葡萄糖氧化的良好候选者。然而,Cu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对葡萄糖氧化的催化性能易受自身导电性能和形貌结构的限制。因此,本论文以CuO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表面积大和导电性能优异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和碳纳米管(CNTs)进行改性,制备了具有不同尺寸和形貌的复合材料,作为无酶型葡萄糖传感器的修饰材料;并以CuSO_4、Cu(NO_3)_2或Cu(CH_3COO)_2作为铜盐前驱体,制备了三种不同形貌结构的CuO,探索了铜盐前驱体对CuO形貌结构的影响,以及形貌结构对检测性能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采用水热合成法与原位分解法相结合,制备了具有向外生长模式的独特的米粒状CuO。在整个制备过程中不使用任何软模板和强碱,绿色环保。将得到的CuO与Nafion溶液匹配,制作成化学修饰电极(CME),开展对葡萄糖的无酶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uO形貌在微观下酷似米粒,长度约0.5~1.0μm,直径约250~320nm。当CuO修饰量为0.35 mg时,由其组成的CME对葡萄糖具有明显的电流响应能力:在0.036~2.36 mmol/L浓度范围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为950.36μA·L/(mmol·cm~2),检出限为0.065μmol/L(S/N=3);并且表现出了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对米粒状CuO的导电性能加以改进,通过对石墨进行二次剥离得到片层状氧化石墨烯(GO),并以此作为模板剂引入米粒状CuO的制备过程,得到导电性能优异的CuO/rGO纳米复合材料。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仍然保持原来CuO的向外定向生长的米粒状结构,且颗粒尺寸缩小到了纳米级。当CuO与rGO的质量比约为3.5:1时,由其组成的CME对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电流响应能力:在0.010~2.53 mmol/L浓度范围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为1746.16μA·L/(mmol·cm~2),检出限为0.047μmol/L(S/N=3);并且表现出了良好的重现性、选择性和可靠性。对米粒状CuO的导电性能和催化活性加以改进,通过引入经酸化处理的CNTs,制备得到具有协同效应的CuO/CNTs复合材料。因CNTs的模板作用,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呈球状,球体内部由球心向外呈片层状排列,仍然保持原始空白CuO的向外定向生长的模式。CNTs连接在CuO球体和纳米片之间,使得CNTs的高导电通道与CuO的低导电通道连接,形成电子通道网络,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能。并且CNTs的掺入,增多了对葡萄糖氧化的催化位点,与CuO产生了协同效应。当CNTs的质量为CuO的理论质量的30%时,由其组成的CME对葡萄糖具有较高的电流响应能力:在0.20~4.56 mmol/L浓度范围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为1377.01μA·L/(mmol·cm~2);检出限为0.059μmol/L(S/N=3);并且表现出了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对CuO的形貌结构加以改进。采用冷凝回流与原位分解相结合的方法,以CuSO_4、Cu(NO_3)_2或Cu(CH_3COO)_2作为铜盐前驱体,制备了三种纳米CuO。因不同的阴离子在不同的晶面具有选择性吸附,所制备的CuO呈现三种不同的形貌结构。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由CuSO_4合成的纳米棒状CuO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多的电子通道,并且独特的沟壑结构防止了施压过程结构的坍塌,因此对葡萄糖表现出了最高的电流响应能力:在0.022~4.20 mmol/L浓度范围内存在两个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分别为4086.95μA·L/(mmol·cm~2)和2160.48μA·L/(mmol·cm~2),检出限为0.089μmol/L(S/N=3);并且表现出了良好的重现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图文】:

示意图,葡萄糖氧化,电催化,机理


Au电催化葡萄糖氧化的机理示意图

示意图,纳米结构,葡萄糖,示意图


传感器的检测性能[38-40]。这些材料的研发,目的是为扩身的电导率。并且相关研究者发现,具有高电催化活触对于提高电极的电子传导性能以及充分利用电催化Zhao 等人[41]合成了由 1D Cu纳米线(NWs)和外延生组成的新型同轴纳米结构(如图 1-2所示),应用于碱性于同轴纳米线分层结构的优势,大的比表面积提供了葡萄糖分子接触;内置集流体(Cu核)与活性介质(大大提高了电子传输能力。此外,分支和各向异性纳可适应大的体积变化,以避免施加电压的过程中结构,,在所制备的传感器上获得了非常低的检出限(40 nm内)。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87.1;O65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龙萍;金国;崔秀芳;鞠刚;陆红梅;;基于Origin软件的循环伏安实验数据处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年05期

2 Hajar SHEKARCHIZADEH;Mahdi KADIVAR;Ali A.ENSAFI;;利用Cu0/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快速非酶法检测葡萄糖和果糖(英文)[J];催化学报;2013年06期

3 孟冬娅;张英辉;;实验室检测在糖尿病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应用[J];沈阳部队医药;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2601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601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7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