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CXCL-4检测对系统性硬化症并发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

发布时间:2020-03-26 20:09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硬化症(SSc)并发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血清趋化因子-4(CXCL-4)的浓度,探讨其在系统性硬化症并发间质性肺疾病(SSc-IL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15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符合2013年ACR/EULAR系统性硬化症(SSc)新分类标准的SSc患者(共62例),根据HRCT检查结果,参照2010年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协会(ATS/ERS)制定的ILD诊断标准,将纳入的研究对象分为SSc并发ILD组(A组)和单纯SSc组(B组)。选取一定例数江西省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纳入研究者的血清CXCL-4浓度,分析3组间CXCL-4浓度是否存在差异。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的62例SSc患者,病程中可出现雷诺现象、关节受累、皮肤变硬等表现,其中并发ILD者30例(48.4%),其在病程中还可出现呼吸道症状如活动后干咳及胸闷、呼吸困难。SSc-ILD在HRCT上的表现中,以双肺下叶胸膜下受累为主,在HRCT上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及网格影,晚期表现为条索影及蜂窝状改变。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病程、发病年龄、性别比例、吸烟率、临床亚型、雷诺现象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而SSc-ILD组患者皮肤评分(MRSS)较单纯SS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0±10.15 vs 12.28±7.76分,P=0.046)。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中,SSc-ILD组患者ESR、CRP、IgA、IgM等指标较SSc组无明显差别(P0.05),而Ig G明显高于SSc组(16.93±6.24 vs 13.48±4.75g/L,P=0.017),SSc患者可有ANA、ACA、U1-RNP、SSA、SSB、Ro-52、PM-Scl、Scl-70、CENPB等抗体阳性,比较发现SSc-ILD组患者ACA阳性率明显低于SSc组((2/30 vs 9/32,P=0.02),其余抗体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指标比较中,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如RV、FEV1/FVC无明显差别(P0.05),而SSc-ILD患者的DLCO、VC、FVC、TLC均明显低于SSc组(50.23±20.83 vs 74.53±18.22%,P0.001;74.07±19.09 vs 86.06±19.38%,P=0.017;70.03±18.60 vs 87.06±19.03%,P=0.001;87.70±22.98 vs 103.72±28.19%,P=0.018)。将两组患者的血清CXCL-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SSc-ILD组CXCL-4水平较单纯SSc组(133.0±17.23 vs 121.6±18.83 ng/ml,P=0.012)及正常对照组(133.0±17.23 vs 115.1±18.77 ng/ml,P=0.000)均升高,而单纯SSc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CXCL-4水平无明显差别(121.6±18.83 vs 115.1±18.77 ng/m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XCL-4水平、MRSS是SSc并发ILD的影响因素(P=0.019,OR=1.035,95%CI=1.006-1.066;P=0.04,OR=1.103,95%CI=1.004-1.211)。对SSc患者的CXCL-4水平与其肺功能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CXCL-4与DLCO、FVC呈负相关(r-0.384,P=0.002;r-0.496,P0.001)。结论:1、初次就诊时皮肤评分更高的SSc患者更易合并ILD,需警惕其并发或进展为SSc-ILD可能。2、ILD为SSc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对初诊患者行HRCT联合PFT仍为早期发现是否合并ILD的重要手段。3、高水平的CXCL-4与SSc-ILD的发病及较差的肺功能相关,其有望为SSc-ILD患者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特异的血清学标记物,为临床指导治疗SSc-ILD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93.2;R5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嘉倩;屠文震;;124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年01期

2 刘俊龙;向阳;;系统性硬化症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年27期

3 赵令;曾小峰;张奉春;徐东;;系统性硬化症并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6年03期

4 胡竹芳;孙艳群;万承贤;;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年02期

5 李忠超;;血浆置换治疗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护理干预[J];健康之路;2017年10期

6 陈华君;;自理理论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年S2期

7 邹艳红;;幼年系统性硬化症1例并文献综述[J];中国伤残医学;2012年06期

8 ;系统性硬化症干细胞治疗机制被发现[J];中国医药导刊;2012年08期

9 胡红梅;杜红卫;;系统性硬化症并间质性肺病29例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2012年13期

10 刘琛霞;乔永芹;;肺癌合并系统性硬化症的护理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冶青;刘或;赵东宝;韩星海;;重组γ-干扰素治疗系统性硬化症[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张源潮;张春玲;孙红胜;潘正论;杨清锐;夏光涛;;系统性硬化症血清瘦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梅焕平;张缪佳;沈友轩;刘晓华;陆壁;;45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胃肠道表现分析[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袁国华;魏锦;周京国;杨明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表达[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张键;刘彤;;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皮损中Ⅰ、Ⅲ、Ⅴ型胶原的表达及其作用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王迁;李梦涛;赵久良;曾小峰;;40例系统性硬化症伴发肺部受累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张凤英;;重症系统性硬化症的护理[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吴宏霞;翟会珍;;健康管理在系统性系统硬化症病人中的作用[A];医改新政下护理改革之路系列研讨会(三)护理管理改革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黄李平;杨欢欢;吕军影;;系统性硬化症的治疗概况[A];全国第十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李燕玲;邱贵凤;张晨阳;程晓蓉;唐晓朋;;系统性硬化症肠梗阻一例的护理[A];全国第十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王振岭 通讯员 杨三平;系统性硬化症治疗有新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婧;系统性硬化症肺部病变的临床分析和生物标志物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杨晓曦;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队列及生物标志物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黄晓燕;系统性硬化症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4 胡莎莎;中国系统性硬化症临床队列预后及生物标志物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陆轶凡;中国人群系统性硬化症患者易感基因筛选初步结果[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6 张智e,

本文编号:2601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601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2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