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血清尿酸浓度变化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应用价值

发布时间:2020-04-21 05:08
【摘要】: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从2013年3月到2017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48例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分析不同尿酸浓度与急性PQ中毒患者预后的关系,探讨尿酸对急性PQ中毒患者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进一步的指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3年3月到2017年4月收治的448例急性PQ中毒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生存时间、服毒剂量、中毒时间、入院24小时之内的尿PQ浓度、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钾、二氧化碳结合力(Carbon dioxide binding capacity,CO_2-CP)、尿素氮(Carbon dioxide binding capacity,UREA)、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酸(Uric acid,UA)、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D-二聚体(D-dimer,D-Dime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等各项实验室指标,记录患者的院内死亡情况并且进行电话随访,按中毒后30天内预后定义患者生存状态,并对上述数据进行汇总,建立数据库;根据尿酸浓度将患者分为低尿酸组(n=16例)、正常尿酸组(n=300例)、高尿酸组(n=132例),比较三组不同尿酸水平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三组不同尿酸水平患者的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并对三组PQ中毒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判断尿酸与急性PQ中毒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有448例急性PQ中毒患者入选,其中男性212例,女性236例;入院后30天内有188名患者死亡,累计死亡率为42%;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高尿酸组有更高的服毒剂量、WBC、UREA、SCr、ALT、总胆红素、CK、LDH、Hb、Hct及死亡率,而CO_2-CP则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M曲线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与血清尿酸水平呈反比,高尿酸组的平均生存时间最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调整的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以正常尿酸组为参照,低尿酸组与高尿酸组发生死亡的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的95%的置信区间(95%CI)分别为0.133(0.019,0.954)、1.653(1.234,2.213);调整性别、年龄后,低尿酸组与高尿酸组发生死亡的RR(95%CI)分别为0.125(0.017,0.897)、1.912(1.401,2.610);进一步调整服毒剂量、尿PQ浓度、WBC、Hb、Hct、CO_2-CP、UREA、SCr、ALT、CK、LDH、总胆红素后,低尿酸组与高尿酸组发生死亡的RR(95%CI)分别为0.162(0.023,1.162)、1.684(1.213,2.336)。结论尿酸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高尿酸浓度增加急性PQ中毒的死亡风险,而低尿酸浓度可能降低急性PQ中毒的死亡风险,使用降低尿酸的药物治疗可能增加急性PQ中毒患者的存活率。这可能对急性PQ中毒的预后提供了简单及可靠的指标,并且为急性PQ中毒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图文】:

尿酸,生存率,患者,模型


表 3.3 血清尿酸水平与 PQ 中毒死亡风险的 COX 回归模型RR(95%CI)模型 1 模型 2 模型 3 1(参考) 1(参考) 1(参考0.133(0.019,0.954) 0.125(0.017,0.897) 0.162(01.653(1.234,2.213) 1.912(1.401,2.610) 1.684(1 1,未经调整;模型 2,根据性别、年龄进行调整;模型 3,根据百草枯浓度、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二氧化碳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进行调整。缩写

森林图,中毒死亡,风险,结合氮


服毒剂量、尿百草枯浓度、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二氧化碳结合氮、血肌酐、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进行调整。缩写:R险度。图 3.1 Kaplan-Meier 法比较三组不同浓度尿酸组患者的生存率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9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华容;;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18年23期

2 李亮;孙兆瑞;任艺;陈鑫;杨志洲;聂时南;;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致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年01期

3 郝建光;;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年09期

4 孙艳;骆继业;陈晓兵;李小民;刘克喜;陈雪峰;;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疗效[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年12期

5 王媛玲;;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7年01期

6 谢醒文;韩小琴;韦梅;聂时南;;动态检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17年01期

7 凌顺;颜丽萍;;急性百草枯中毒机制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A0期

8 孟敏;;4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病人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6年36期

9 闵利;王永义;杨梅;;急性百草枯中毒一例报告[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7年02期

10 陈惠敏;;大株红景天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疗效及其对HIF-1α表达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炜;刘红梅;任艺;邵旦兵;杨志洲;邵斌霞;孙兆瑞;林金锋;聂时南;;急性百草枯中毒致药物性肝病影响因素的分析[A];2016中国中毒救治首都论坛——暨第八届全国中毒及危重症救治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周瑞芳;史继学;;妊娠24周合并急性百草枯中毒1例救治启示[A];2016中国中毒救治首都论坛——暨第八届全国中毒及危重症救治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3 郭亮;刘志;;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预测肺损伤相关因素分析[A];第七次全国中毒与危重症救治学术年会、第二届宝安急危重症高峰论坛、国家级继续项目“心肺复苏与急危重症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5年

4 张炜;刘红梅;聂时南;;急性百草枯中毒致药物性肝病影响因素的分析[A];第七次全国中毒与危重症救治学术年会、第二届宝安急危重症高峰论坛、国家级继续项目“心肺复苏与急危重症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5年

5 韩继媛;;2013-急性百草枯中毒诊治专家共识解读[A];第七次全国中毒与危重症救治学术年会、第二届宝安急危重症高峰论坛、国家级继续项目“心肺复苏与急危重症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5年

6 梁贤凯;刘彤彤;姜德友;王秀杰;;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在急性百草枯中毒的表达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刘志;;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救治路在何方?[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才权;刘志;;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72小时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杨霞;黄绍湘;;急性百草枯中毒致肾损伤机制的研究机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王玲;;集束化策略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旭明;目标导向血液灌流对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8年

2 佟飞;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组织p38MAPK、NF-κB、TGF-β_1、MMPs、TIMPs的变化及褪黑素的治疗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3 孙斌;百草枯中毒患者初始临床数据预后价值评判及血液净化治疗干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姜海明;TGF-β1在百草枯中毒诱导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姨君;血清尿酸浓度变化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应用价值[D];郑州大学;2019年

2 高蓓钧;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百草枯浓度与预后相关因素动态分析[D];山东大学;2018年

3 卢姗;基于影像组学急性百草枯中毒的预后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4 刘晨晨;益赛普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所致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D];滨州医学院;2018年

5 孙凡婷;乌司他丁通过减少MMP9的表达延缓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纤维化的发展[D];滨州医学院;2018年

6 王璞;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清sCD14-亚型(Presepsin)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7 田雷;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并发低钾血症的临床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8 肖浩;27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9 孙昌华;急性百草枯中毒炎症反应及评分系统评估预后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李渊;99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35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635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d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