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背景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s)是一组以骨骼肌受累为主的临床异质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慢性或亚急性进展的肌肉无力以及肌纤维坏死伴或不伴炎症细胞浸润等。根据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IIMs可分为以下几个亚型: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 itis,DM)、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poradic inclusion body myositis,sIBM)、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等。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临床特点:除sIBM早期以远端肌肉受累为主外,其余亚型早期均以近端肌肉受累为主;所有亚型患者的颈伸肌及咽喉肌均可受累出现抬头困难与吞咽困难,在疾病晚期,还可因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但所有亚型眼肌均不受累。此外,IIMs患者常伴有肌肉以外其他器官受累的症状,如发热、关节痛、雷诺现象等,心脏受累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肺部受累可伴发间质性肺病。PM和DM是临床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亚型。DM在儿童和成人中均可发病,在出现肌无力症状前、后早期即可出现皮肤受损的症状,且这些皮损对光敏感,暴露在紫外线下即会加重。此外,指甲基底部扩张的毛细血管襻以及手掌、指尖出现角质不规则增厚、破裂(又称技工手)也是DM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儿童型DM常伴发皮肤及胃肠道的溃疡、皮下和肌肉组织中的钙化以及脂肪营养不良等。随着DM患者患病时间的延长,伴发肿瘤的比例也逐渐升高。肌肉活检可见肌纤维出现坏死再生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主要分布在血管周围和肌束间,镜下可见毛细血管数量减少,管腔扩大,常可出现特有的束周萎缩改变。和DM不同,PM多数情况下累及成人,较少累及儿童,常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对称性四肢近端无力,不伴有皮肤损害的表现。肌肉活检除提示肌纤维坏死再生外,常可见炎症细胞包绕、侵入及破坏正常纤维,炎症细胞亦可累及肌束膜,但极少分布在血管周围,正常状态下不表达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I可广泛表达在几乎所有肌纤维的肌膜上。目前PM和DM的免疫病理机制仍然不清楚。通常认为在DM发病过程中,早期抗内皮细胞的抗体和内皮细胞结合后激活补体C3,然后形成C5b9攻膜复合物,沉积在肌内膜周围的毛细血管上,毛细血管壁的内皮肿胀并空泡化进而导致毛细血管破坏,其支配的肌肉出现缺血坏死,肌肉组织中的毛细血管总数减少,残存的毛细血管管腔代偿性增大,肌束周边的纤维因为灌注不足,更容易发生缺血坏死,从而形成DM特有的束周萎缩病理改变。与DM不同,PM的发病过程主要由CD8+T细胞介导,活化的CD8+T细胞可产生穿孔素及颗粒酶,CD8+T细胞包绕、侵入表达M HC-I的非坏死性肌纤维后,定向释放颗粒酶及穿孔素,诱导肌纤维变性坏死。在这个过程中,CD8+T细胞侵入表达MHC-I的非坏死性肌纤维形成CD8/MHC-I复合物是PM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在其他肌病如部分伴有炎性反应的肌营养不良中,肌纤维基本不表达MHC-I。在以上所述的PM和DM致病过程中,细胞因子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细胞因子是小分子蛋白物质,其分泌后可以参与调节以上两类炎症性肌病的免疫致病过程。肌炎患者肌肉组织中细胞因子的来源比较多样,侵入肌肉组织的炎症细胞是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产生的细胞因子同时可以参与调节炎症细胞的功能、维持炎性反应;肌纤维本身也可以产生细胞因子参与炎性反应过程;此外,血管内皮细胞亦可产生细胞因子,协助外周活化的炎症细胞迁徙到肌肉组织中。在PM和D M患者中,细胞因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如活化固有免疫反应、募集炎症细胞、活化巨噬细胞、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及活化、调节B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功能等来参与调节免疫反应。白介素(interleukin,IL)21是在2000年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其属于一型细胞因子家族的一员,一型细胞因子家族还包括白介素2、4、7、9、15等,IL-21和上述白介素的结构极为相似。在不同亚型的CD4+T淋巴细胞中,滤泡辅助性T(T follicular helper,Tfh)细胞和辅助性T(T helper,Th)17细胞是两种主要产生IL-21的亚型;此外,自然杀伤T(natural killer T,NKT)细胞也是IL-21的主要产生细胞之一。IL-21主要通过与其跨膜复合受体相结合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该复合受体包含两个亚单位,一个是命名为IL-21受体(interleukin 21 receptor,IL-21R)的α链,另一个是与其他一型细胞因子家族成员相同的γ链。该跨膜复合受体可在多种免疫细胞上表达,例如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NK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当IL-21和复合受体结合后,可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调节目的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调节各类免疫细胞的活化及功能。IL-21可以诱导原始CD4+T淋巴细胞的分化并促进其分泌细胞因子;作为主要产生IL-21的两种CD4+T淋巴细胞亚型,IL-21在调节Th17细胞及Tfh细胞的分化、增殖及功能表达上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CD8+T淋巴细胞,研究证实IL-21可以显著地诱导其分化,延长生存期,增强其细胞毒性作用。IL-21对于B淋巴细胞的作用比较复杂,其可以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成为浆细胞,但在特定环境下亦可促进B淋巴细胞的凋亡。此外,IL-21可以促进NK细胞的分化、增殖和成熟,增强其细胞毒性作用,亦可促进NKT细胞的增殖,延长其生存期并增强其细胞毒性作用,还可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作用。目前研究已经证实IL-21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一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炎症性肠病及银屑病等的致病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其在PM和DM患者中的表达和作用目前尚无研究。目的验证IL-21和IL-21R在PM和DM患者肌肉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并对其参与PM和DM患者的致病过程做初步的探讨。方法纳入接受肌活检并可提供肌肉组织标本的PM患者12例,DM患者11例以及正常对照6例,纳入可提供血清标本的PM患者19例,DM患者36例和正常对照20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M、DM患者及正常对照肌肉组织中IL-21及IL-21R mR NA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L-21及IL-21R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特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PM、DM患者及对照血清中IL-21的水平。分析PM、DM患者肌肉组织IL-21 mRNA表达水平、血清I L-21水平与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结果1、IL-21 mRNA在PM和DM患者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对照比均升高(PM V S.对照,P0.05;DMVS.对照,P0.05),而两组患者之间肌肉组织中IL-21mR NA表达水平没有差异(P0.05)。IL-21R mRNA在PM和DM患者肌肉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比较无差异,两组患者之间也没有差异(P0.05)。分别将PM和DM患者肌肉组织中IL-21 mRNA水平与患者徒手肌力评定(manual muscle test,MMT)评分及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做相关分析,在两组患者中均未发现肌肉组织中IL-21 mRNA水平与MMT评分或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相关。2、免疫组化提示在PM患者肌肉组织中,IL-21主要表达在包绕、侵入非坏死性肌纤维的炎症细胞上,在DM患者肌肉组织中,IL-21主要表达在环绕血管周围的炎症细胞上;IL-21R在PM和DM患者肌肉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和IL-21类似;在两组患者的肌纤维上均未发现IL-21或IL-21R的表达。正常对照肌肉组织中未见IL-21及IL-21R的表达。3、ELISA结果提示血清IL-21水平在PM和DM患者中均较对照组升高,PM患者血清IL-21 浓度为50.77(44.19,60.62)pg/ml,DM患者浓度为49.12(45.28,60.07)pg/ml,对照组浓度为42.54(38.69,48.85)pg/ml(PMVS.对照,P0.05;DM VS.对照,P0.05)。两组患者之间血清IL-21的水平没有差异(P0.05)。在两组患者中,将血清IL-21水平分别与患者的MMT评分、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及其他临床特点做了相关性分析,未发现明显相关。结论在PM和DM患者中,IL-21在肌肉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上调,同样肌肉组织中IL-21R蛋白的表达水平也上调。IL-21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作用于炎症细胞参与PM和DM的致病过程,这一机制在PM和DM患者发病的起始阶段可能尤为重要,而对肌纤维变性坏死的形成,其作用并不明显。
【图文】: 逦49.84±8.35逦57.81±17.25逦0.081逡逑征逡逑图1逡逑|邋2500-,逦,,邋P<0邋°5逦,逡逑0逡逑g-邋2000-逦一邋厂逡逑0)逦j逡逑Z邋1500-逦逦'逦逡逑a:逡逑|邋1000-逦p<0.05逦|逡逑Ji逦I逦1逡逑1逦500-逦T逡逑1逦——i逦丨,I丨 ̄i——逡逑^逦Control逦DM逦PM逡逑图1:邋PM和DM患者肌肉组织中IL-21邋mRNA的表达水平。PM和DM患者肌肉组织中IL逡逑-21邋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M和DM患者之间无差异。逡逑36逡逑
图2:邋PM和DM患者肌肉组织中IL-21R邋mRNA的表达水平。PM和DM患者肌肉组织中I逡逑L-21R邋mRNA表达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PM和DM患者之间无差异。逡逑图3逡逑;邋■;'逡逑^逦,煖逡逑rA.泰,_邋.邋’邋’It邋}0'逡逑/vM、,B邋J、'?逡逑图3:邋PM和DM患者肌肉组织中IL-21免疫组化染色。a、b分别为DM患者HE染色和I逡逑L-21免疫组化染色;c、d分别为PM患者HE和IL-21免疫组化染色。IL-21在DM和P逡逑M患者肌肉组织中的炎症细胞上均可见明显表达。(放大倍数400X邋)逡逑37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93.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军庭;;多发性肌炎的中西医治疗与辨证蜂疗[J];蜜蜂杂志;2015年12期
2 臧海珍;陈甲秀;谢学光;;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对心脏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年02期
3 李蓉;曹阳;;多发性肌炎并多种并发症患者1例的护理体会[J];感染、炎症、修复;2011年02期
4 曹忠梅;冯殿福;;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05期
5 钟耀艺;曾友福;;甲亢性周期性瘫痪误诊为多发性肌炎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32期
6 李锋;马琳;何君宏;;多发性肌炎合并低钾性麻痹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28期
7 刘鹏;;多发性肌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06期
8 邵晓雁;欧阳建;孙雪梅;范洵楠;许景艳;陈兵;;多发性肌炎表现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S1期
9 金钥;周郁鸿;沈一平;叶宝东;俞庆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多发性肌炎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S1期
10 李沛颖;郭玮;王霞;;多发性肌炎误诊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玉琼;李涯松;金卫东;;炎症因子在多发性肌炎病情评估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A];二零一四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2 黄文;周华东;张映琦;邓娟;;重症多发性肌炎一例报导[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陆亚华;;酷似多发性肌炎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二例[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张淑芳;张根生;傅国胜;崔巍;;81例多发性肌炎临床分析[A];2005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戴冽;郑东辉;莫颖倩;;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伴多发性肌炎样综合征三例报导并文献复习[A];第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金钥;周郁鸿;沈一平;叶宝东;俞庆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多发性肌炎1例[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金钥;周郁鸿;沈一平;叶宝东;俞庆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多发性肌炎1例[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8 金钥;周郁鸿;沈一平;叶宝东;俞庆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多发性肌炎1例[A];2007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李海云;郑毅;;肌酶极度增高的多发性肌炎一例[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郜建新;李俊英;;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多发性肌炎样综合征的诊治[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患有多发性肌炎该注意些什么?[N];家庭医生报;2005年
2 张庆昌;平衡免疫三步法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N];人民政协报;2004年
3 河北以岭医院主任医师 张庆昌;平衡免疫三步法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N];人民政协报;2004年
4 陈汉桥;中药治疗重症多发性肌炎疗效确切[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陈汉桥;中药治疗重症多发性肌炎疗效显著[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广 文;中药治疗多发性肌炎取得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7 主任医师 张庆昌;三步法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N];工人日报;2001年
8 张庆昌;三步法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N];工人日报;2002年
9 张庆昌;三步法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N];工人日报;2003年
10 闫卫;中医专家张庆昌创平衡免疫三步法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走向成熟[N];科技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涛;白介素21及其受体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8年
2 刘芳;特发性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3 石强;调节性T细胞治疗多发性肌炎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4 章璐;成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伴发心脏损害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5 刘继峰;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及HSP90 mRNA表达与糖皮质激素疗效相关性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6 王冬雪;炎性股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研究及T淋巴细胞致病机制的初步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7 时宏娟;多发性肌炎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导致肌萎缩临床及病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曹孟淑;白介素-22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间质性肺病发病中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陈芳;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的预测因素及血清标志物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10 赵千子;我国成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临床特征谱、器官损害相关因素及血清标志物探讨和炎症体在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玲玲;SAA及PTX3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D];青海大学;2018年
2 李玉生;长链非编码RNA AK124826调控Th17/Treg平衡的机制及其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7年
3 董嘉琪;病证结合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原榕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住院患者的临床回顾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张乐驰;炎症性肌病新型动物模型的建立及OX40/OX40L共刺激分子在多发性肌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6 丁宁宁;双指数表观弥散系数在多发性肌炎和糖原沉积病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徐进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辨证分型与肌酶谱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8 都基刚;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对心脏损伤的临床分析[D];延边大学;2008年
9 王玉娇;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PM/DM)中医辨证分型与相关因素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王华;12例多发性肌炎肌球蛋白水平分析及相关文献复习[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
2702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