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观察“化瘀利水合剂”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发布时间:2020-07-13 04:05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为主的多模式眼底影像(Multimodal Imaging)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进行眼底检查,以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为主要观察指标,以“化瘀利水合剂”为干预手段,观察“化瘀利水合剂”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同时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级、预后及疗效判断等方面的优劣,客观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眼底疾病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诊治及随访。方法: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住院病人中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分级属增殖期(新生血管伴黄斑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中药化瘀利水合剂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为干预手段(两组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单次剂量均为0.5 mg/0.05ml),对比两种治疗手段对比新生血管生成的消退作用及对患者视功能的保护作用。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干预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照相、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学变化(血管密度)、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水肿情况)。结果:(1)最佳矫正视力(BCVA):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后,受试者视力有所提高,治疗前与治疗后1W、2W、1M、2M、3M五个随访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Log MAR值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视力提高更显著。(2)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后,受试者黄斑水肿较治疗前均有所减轻,治疗前与治疗后1W、2W、1M、2M、3M五个随访时间点CRT值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即可说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可以更显著的减轻黄斑水肿。(3)观察区视网膜新生血管密度变化: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后,观察区视网膜新生血管密度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与治疗后1W、2W、1M、2M、3M五个随访时间点视网膜新生血管密度变化值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五个随访点对比治疗前的新生血管密度变化值,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表明治疗组可以更显著的降低新生血管密度。(4)安全性评价:对30例30眼患者共行30次“玻璃体腔注药术(雷珠单抗)”注射治疗,有1例出现结膜下出血,3例受试者诉眼前黑影,考虑为玻璃体液化引起,余受试者未发现眼红、胀痛、视力骤然下降等术后眼内炎表现,同时也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任何全身不良反应,说明玻璃体腔注药及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化瘀利水合剂联合玻璃体腔注药(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网膜新生血管(RNV)、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及视力损伤等改变是安全且有效的,具体为可以减轻黄斑水肿,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改善患者视功能损伤。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87.2;R77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以力;章福保;曾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J];眼科新进展;2011年06期

2 张景尚;徐亮;安莹;王进达;张伟;;两种检测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方法的比较[J];眼科;2011年04期

3 顾晓宇;任兵;;周细胞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0年06期

4 王晓辉;陈雪梅;霍丽君;张雪芬;;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吴静;张美霞;张军军;严密;;内皮抑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09年01期

6 薛春燕;黄振平;;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药物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2期

7 陈雪梅;马翠萍;霍丽君;张雪芬;;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预防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效果[J];广东医学;2008年02期

8 鲍兰;王惕;韩丽荣;;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抗体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化[J];交通医学;2008年02期

9 杨杰;彭辉灿;;药物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07年10期

10 Bressler N.M.;Altaweel M. ;王静波;;糖尿病患者哌加他尼治疗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变化[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曾平;赖铭莹;廖明怡;吕娟;;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继发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潘琪琦;周容;刘晓玲;;改良的可定量氧诱导法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李振中;尹翠梅;和贵章;;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张竣玮;方朝晖;;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全国中医药糖尿病大会(第十九次)资料汇编[C];2018年

5 许燕;王志刚;;超声辐照携内皮抑素基因微泡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6 薛春燕;黄振平;夏元;;氯诺昔康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赖铭莹;应方微;魏花;朱小丽;钟顺兰;王丽纯;;骨髓造血干细胞对激光诱发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牟国营;李志伟;;聚乙二醇化内皮抑素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王广玲;曾莉;;VEGP反义寡核甘酸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研究应用进展[A];全省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刘廷;董晓光;王瑶;闫研;张静静;;Twist基因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中的作用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教授 李涛;点亮患者眼底的光[N];健康报;2018年

2 费究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何治[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3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周尚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防治宜早不宜迟[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鹏;rAAV-HGFK1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2 杨宁;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1在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D];武汉大学;2017年

3 许建华;曲安奈德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体内外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4 刘建巨;重组人血管抑制因子vasostatin的真核表达、纯化及其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邹贺;整合素连接激酶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左玲;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胞外段1-3区基因转染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蒋剑;HIF-1α和VEGF小干扰RNA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白熠洲;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小鼠氧致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9 晏颖;15-脂氧合酶-1在缺氧导致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10 艾静;慢病毒载体介导内皮抑素基因转染内皮祖细胞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建达;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观察“化瘀利水合剂”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何凤娟;益气活血法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NOTCH1、DLL4、CREB表达的影响[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张启燕;益气活血养阴中药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马艾彬;羟基酪醇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5 李志伟;聚乙二醇化内皮抑素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陈向武;曲安奈德抑制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小鼠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万磊;乙酰肝素酶与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8 许茜;尾静脉注射骨髓细胞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的治疗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9 魏二霞;重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氧诱导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10 黄丹;茶多酚及茶色素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52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752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4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