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流感染的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4 04:55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住院的确诊血流感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6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则为同期住院的26例合并感染的非血流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均符美国风湿病学会SLE分类标准(2009年),分别收集患者的实验室及临床资料。采用SPSS2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血培养菌株分析:26例血流感染患者共检出29株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株,(占48.2%);大肠埃希菌3株(占10.3%);革兰阳性菌12株(占41.3%);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占20.6%);真菌3株(占10.3%);新型隐球酵母菌2株(占6.8%)。2.原发感染部位: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原发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为常见(46.1%),然后依次为皮肤和软组织(11.5%)、泌尿系(7.6%)、中枢神经系统(7.6%)。3.血培养药敏结果分析:革兰阴性菌对替加环素和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敏感性最高;真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均敏感。4.治疗效果:26例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中,经治疗有效的共19例占44.8%,治疗无效的共7例,均自动出院,随诊均死亡。革兰氏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中治疗有效10例占76.9%,无效3例占23.1%。革兰氏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中治疗有效7例占70.0%,无效3例占30.0%。真菌血流感染患者中治疗有效2例占66.7%,无效1例占33.3%。5.性别、抗dsDNA、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IgE、IgM)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年龄、系统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评分(SLEDAI)、糖皮质激素日剂量、环磷酰胺累积量、白血清蛋白、24h尿蛋白、高热(≥39℃)、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CRP)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LE合并血流感染大多数是细菌感染,其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最常见,革兰氏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真菌中以新型隐球酵母菌最常见。2.血流感染原发感染部位中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其次为皮肤和软组织感染。3.合理应用抗生素,经验性用药上,可选择广谱型抗生素,并以抗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兼顾抗革兰氏阳性菌。4.性别、抗dsDNA、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IgE、IgM)与SLE是否合并血流感染无明显相关性。5.年龄、系统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评分(SLEDAI)、糖皮质激素日剂量、环磷酰胺累积量、白蛋白、24h尿蛋白是SLE合并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6.出现高热(≥39℃)、白细胞计数高、中性粒细胞计数高、红细胞沉降率(ESR)高、C-反应蛋白(CRP)高时需警惕合并血流感染。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93.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飞;林禾;陈志涵;;肺部受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4例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4年02期

2 尤海燕;裘影影;吴玲;王蓓;邹晓月;;CD64指数在鉴别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感染和病情活动中的意义[J];江苏医药;2014年01期

3 刘海俊;戴冽;谢敏妍;陈锦华;王芳;冯洁萍;;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检测在鉴别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发热的临床意义[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年20期

4 曾嵘;;抗感染治疗的临床思维[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年08期

5 施善芬;黎良达;潘翠萍;单爱琴;何永平;冯为盛;;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年09期

6 陈钦;朱芸芸;钟瑜;徐再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年05期

7 王小梅;申建维;;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年09期

8 王顺;龙峥嵘;;251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08期

9 雷小妹,李守新;系统性红斑狼疮并结核病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年06期

10 安媛,李茹,栗占国;C反应蛋白在鉴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与合并感染中的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2768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768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9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