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亚群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93.241
【图文】:
将健康对照组和 SLE 患者血常规中单核细胞绝对值分别作出比较。经分析后发现,健康对照组和 SLE 患者的血常例是不相同的(Kruskal-Wallis 检验,p<0.05)。再进行组别间对照组 6.82(5.53,7.43)、病情缓解组 9.9(7.62,12.08)和(5.10,12.17)三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两两对比后,可以得出健患者两者实验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病情缓解组与病差异(p=0.084)。同时,单核细胞绝对值在三组间也是不相同的检验,p<0.05)。再进行组别间两两比较,健康对照组 0.42(缓解组 0.53(0.44,0.74)和病情活动组 0.55(0.30,0.88)三者之两两对比后,可以得出健康对照组与 SLE 患者两者实验组均0.05),但病情缓解组与病情活动组无明显差异(p=0.691)。健康人群相比,血常规中的单核细胞比例和单核细胞绝对值均情活动无关。
图 2:三组实验组血常规中单核细胞绝对值比较:Control:健康对照组;S缓解组;SLE(activity):病情活动组。二、健康对照组和 SLE 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总群比例的比较采用流式细胞术划分健康对照组[Control]、病情缓解组[SL病情活动组[SLE(activity)]单核细胞总群在外周血白细胞中的比分析后发现,单核细胞总群在外周血白细胞中的比例在三(Kruskal-Wallis 检验,p<0.05)。再进行组别间两两比较,健(11.65,17.58);病情缓解组:15.9(12.65,20.45);病情活动28.4),经分析(Mann-Whitney U 检验)得出,健康对照组与病差异(p=0.319),但两组均与病情活动组有显著差异(p<0.0证明 SLE 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总群比例可病情活动时,单核细胞总群比例上升。
图 3-A 图 3-B图 3: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亚群比例的设门策略 外周血PBMC 后,采用 APC-CD14,PE-CD16 荧光标记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总后检测 CD14++CD16-经典型单核细胞、CD14++CD16+中间型单核细胞和 CD14+C胞的比例。图 1-A:单核细胞门:单核细胞总群;图 1-B classical subset:CD14++CDintermediate subset:CD14++CD16+中间型单核细胞门;non-classical subset:CD14细胞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春来;;延续性护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效果探讨[J];大医生;2018年Z2期
2 周燕莉;王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年02期
3 傅娟;;延续性护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年03期
4 汪金华;;略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的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30期
5 程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脑脊液检查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8年06期
6 邢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连续性护理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8年08期
7 ;中外合作研究揭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J];生物学教学;2017年01期
8 黄振华;;激素与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炎效果[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9 李文根;何雪春;何春媚;张科;;不同年龄段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23期
10 钟艳宇;;北大人民医院国际首次应用低剂量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婷;;浅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护理[A];第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2 余红;;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体会[A];第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3 钟倩;;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A];201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8年
4 江华;杜明瑞;;胸腺肽辅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A];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5 麦少珍;郭庆;曾凡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A];2016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6 杨坛云;;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反复高热及护理[A];2015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7 赵书山;王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肺部异常与疾病活动相关[A];2015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8 陈飒;王文琴;叶路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报道[A];2015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9 樊佳;杜红卫;华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侵蚀情况研究[A];2015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10 赵馨;王丽敏;张玉虎;王丽娟;;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首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辛;补充SAP蛋白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N];科学时报;2011年
2 记者 黄辛;青蒿素衍生物可望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N];中国科学报;2012年
3 记者 田雅婷;清华北大联合课题组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原因[N];光明日报;2018年
4 记者 夏文燕;全国最大口腔干细胞项目落户南京[N];江苏科技报;2016年
5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病科 郑新春;系统性红斑狼疮,你该知道的那些事[N];上海中医药报;2017年
6 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王玉林 明镜;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提升到基因水平[N];科技日报;2016年
7 记者 李颖;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机制揭示[N];科技日报;2016年
8 编译 李勇;系统性红斑狼疮新药研发后劲十足[N];中国医药报;2014年
9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博士 孙乐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名的由来[N];家庭医生报;2005年
10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婧;阻断B7/CD28信号通路对非人灵长类食蟹猴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2 赵薇;低氧诱导因子1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进展中的作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3 孙景英;汉族人系统性红斑狼疮HLA区域精细定位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4 彭丽盈;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假性肠梗阻的多中心队列研究及血清标记物测定[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5 李萌;神经精神狼疮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6 姚媛;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炎因子和调节因子关系初探[D];青岛大学;2016年
7 祁赞梅;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中T细胞数量异常的易感基因定位[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8 于佐文;金实教授系统性红斑狼疮证治经验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9 刘波;胸腺及T细胞分化异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及免疫调节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陈志营;系统性红斑狼疮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及免疫调节治疗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讷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亚群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8年
2 黄荣军;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骨髓液中microRNA-146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17年
3 王文慧;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的研究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4 吴辰;6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临床分析[D];皖南医学院;2018年
5 杨海燕;LC3相关吞噬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川北医学院;2018年
6 董洋;CD3~-CD16~+CD56~+NK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7 张慧娟;骨髓颗粒型巨核细胞计数或可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反应[D];郑州大学;2018年
8 罗小梅;TLR9-MyD88-TRAF6-IRF5信号通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的初步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9 李凯;儿童与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征和相关实验室检测的比较分析[D];新乡医学院;2017年
10 范君;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D];河北北方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769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769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