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合并甲状腺病变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31 21:17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合并甲状腺病变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病变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8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住院治疗的37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有甲状腺病变,分为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病变组和单纯乳腺癌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绝经状态、生育史、TNM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等指标是否有差异,并研究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376例患者,均为女性,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病变者共205例(54.52%);单纯乳腺癌患者共171例(45.48%)。1、在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中,年龄: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病变组中,年龄≤35岁有16例(7.8%),35年龄60岁有151例(73.7%),年龄≥60岁有38例(18.5%);单纯乳腺癌组中,这一比例则依次为32例(18.5%)、129例(75.4%)、10例(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绝经状态:合并甲状腺病变组中,未绝经107例(52.2%),已绝经98例(47.8%);单纯乳腺癌组中,这一比例则分别为128例(74.9%)和43例(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合并甲状腺病变组中,Ki-6714%有18例(8.8%),Ki-67≥14%有187例(91.2%);单纯乳腺癌组中则分别为27例(15.8%)、144例(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而其他的因素如体重指数BMI(P=0.315)、孕次(P=0.785)、产次(P=0.904)、流产史(P=0.755)、病理类型(P=0.105)、组织学分级(P=0.383)、T分期(P=0.541)、N分期(P=0.377)、TNM分期(P=0.091)、雌激素受体ER(P=0.415)、孕激素受体PR(P=0.94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P=0.140)、分子分型(P=0.700)等指标则无统计学意义。2、在危险因素分析中,与单纯乳腺癌组比较,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病变组在年龄≥60岁(P=0.009)、绝经(P=0.020)和Ki-67≥14%(P=0.043)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绝经状态和Ki-67指数可能是合并甲状腺病变的乳腺癌患者的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37.9;R5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进;张磊;俞鹏;陶恒;陈云帆;;细胞视黄酸结合蛋白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2 刘倩;金红艳;何为;葛四平;田勇;赵能刚;;乳腺癌组织微小RNA-218-5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8年12期

3 高嘉悦;;乳腺癌的治疗现状及展望[J];中国新通信;2019年02期

4 石乐娟;贾小婷;罗利云;柳柏林;郑国沛;;LncRNA RP11-316M1.12促进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J];中国医师杂志;2018年11期

5 郭奕阳;朱彩虹;郭秀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与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新型药物[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年01期

6 闫东;;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7年06期

7 张青;甘淋;;乳腺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18年01期

8 张斌;梁爱玲;刘勇军;;外泌体在乳腺癌中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8年02期

9 张国强;刘增艳;王晓红;杨振林;;血清微小RNA-409-3p表达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江苏医药;2018年04期

10 王晨飞;胡浩霖;吕建鑫;张亚男;;乳腺癌侵袭相关分子的研究热点[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明;黄剑浜;肖杨;郑海荣;;利用高频超声刺激探究乳腺癌细胞侵袭性[A];201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杨永长;黄文芳;刘华;肖代雯;姜伟;;乳腺癌细胞核差异蛋白筛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陆劲松;邵志敏;吴炅;韩企夏;沈镇宙;;新型维甲酸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及诱导凋亡的机制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白霞;傅建新;丁凯阳;王兆钺;阮长耿;;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戴建建;章静茹;陈峰;马道新;纪春岩;;EGFR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三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11年

6 李俊;缪苏宇;李晓敏;束永前;王水;殷咏梅;;肿瘤坏死因子-α对乳腺癌细胞CD44表达的调控以及影响细胞迁徙的机制探讨[A];2010’全国肿瘤分子标志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7 ;不同分子量肝素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英文)[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汲振余;李懿;范丹丹;;膜骨架蛋白4.1N负调控乳腺癌细胞的粘附、迁移及侵袭[A];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赵丽;曹英林;;降钙素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赵丽;曹英林;;降钙素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闫洁;我学者发现乳腺癌侵袭转移新机制[N];中国科学报;2012年

2 记者 张梦然;妊娠34周以上可降低乳腺癌风险[N];科技日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黄辛 通讯员 王广兆;最“毒”乳腺癌开启精准治疗时代[N];中国科学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王建影;乳腺癌确诊后应先做分型[N];健康报;2019年

5 记者 张梦然;转移乳腺癌细胞休眠不死之谜破解[N];科技日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刘霞;大数据算法在诸多领域“弄潮”[N];科技日报;2017年

7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 通讯员 宋莉萍;长期喝蜂王浆会致癌?[N];南方日报;2017年

8 记者 毛黎;美发现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分子[N];科技日报;2010年

9 ;专家发现抑制DNA修补可杀死乳腺癌细胞[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10 记者 毛磊;乳腺癌干细胞被美专家发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兆伟;CHES1通过调节ERα活性影响乳腺癌增殖的分子机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2 蔡琳琳;柴桂龙牡汤改善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对MCF-7细胞株影响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年

3 赵建华;MRI动态增强联合钼靶在乳腺癌早期诊治临床路径中的价值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4 李俊堂;miR-568抑制乳腺癌细胞体内外转移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5 张懿敏;葡萄糖对乳腺癌细胞内质网应激及增殖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D];武汉大学;2015年

6 周云;长链非编码基因HOTAIR对乳腺癌放射抵抗性的调控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7 燕小梅;乳腺癌中岩藻糖基转移酶Ⅳ的表达、检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8 陈津;间充质干细胞诱导ErbB2/ErbB3共表达乳腺癌细胞紫杉醇耐药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9 刘岩;蛋白激酶D (PRKD)信号转导通路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10 方琦;4-羟基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妮;玉郎伞多糖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2 张玉琴;TrKB、MAGE-A4、A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3 刘云风;大黄酸衍生物4F调控Rac1蛋白表达及诱导乳腺癌细胞非凋亡程序性死亡的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4 张洋洋;Linc003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过表达对MDA-MB-231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5 王青梅;高剂量维生素C对乳腺癌增殖和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6 顾翔宇;青蒿素衍生物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转移的作用以及分子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7 徐慧洁;合并甲状腺病变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8 邹小平;氯化两面针碱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通过COL8A1抗乳腺癌的初步探索[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9 伍越;在乳腺癌中RSK4与HSP90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10 王峰峰;PDCD4基因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增殖、迁移、侵袭及转移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77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777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7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