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Kaiso抗体在强直性脊柱炎病人血液中的差异表达及其对骨化进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6 16:07
【摘要】:一、研究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特征包括起止点炎、渐进发展的骶髂关节炎以及脊柱关节强直。该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并且发病率较高,由于缺乏典型的早期症状和明确的早期生物标记物,AS通常在第一次临床症状出现后的8-10年时间才能得到明确的诊断。晚期患者脊柱的骨性强直及髋关节的骨性融合将导致患者完全丧失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极大负担。脊柱及关节部分的骨化作为AS主要病理特征,目前关于它的发生、发展机制也尚不清楚。因此寻找AS的早期诊断标志物以及探索骨化发生的生物学机制一直是AS研究的热点。自身抗体是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标记物,可作为早期诊断,疾病活动度的观测,治疗预后评估等的标志物。由于缺乏类风湿因子,强直性脊柱炎一直被认为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血清抗体较少被考虑作为生物标记物进行研究。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细胞和相应的体液免疫反应可能通过抗原提呈,抗体产生等方式参与AS的发病过程。因此,本课题试图通过蛋白芯片在AS血液样本中筛选到合适的可以作为AS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并研究自身抗体相应的抗原蛋白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从而为强直性脊柱炎寻找合适的标志物及可能的治疗靶点。二、研究目的第一部分:筛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浆内的自身抗体并扩大样本验证Kaiso蛋白自身抗体在强直性脊柱炎血浆内的表达情况。第二部分:探究Kaiso分子在体内外实验中对成骨分化进程的影响。第三部分:探索Kaiso分子调节成骨分化进程的具体机制。三、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HuProt蛋白芯片筛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及正常人血浆:经过芯片封闭,芯片杂交,芯片检测,数据提取与分析等步骤筛选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浆内特异性的自身抗体。(2)血浆自身抗体表达水平的验证:基于Meso Scale Discovery(MSD)技术,利用夹心法,即将重组蛋白包被在板底,然后加入含有待测抗体的血浆样本或阳性对照抗体进行孵育,再加入带有sulfo标签的抗待测抗体的二抗,最终利用电化学发光原理检测,从而得出不同血浆样本中的抗体表达水平。第二部分:(1)Kaiso分子过表达、敲减稳转细胞株的建立:通过病毒载体的构建,慢病毒包装,慢病毒感染细胞及嘌呤霉素筛选等实验步骤完成慢病毒感染稳转细胞株的构建。荧光定量PCR及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验证过表达及敲减效率。(2)成骨分化的诱导及检测:在培养基中添加50μg/ml抗坏血酸,10 mMβ-甘油磷酸钠,50 ng/ml BMP2重组蛋白进行成骨诱导。在不同时间点使用PCR技术检测骨化相关分子的变化、使用BCIP/NBT法进行染色检测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情况、使用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使用茜素红S染色法观察钙结节形成,从而评价不同细胞株成骨分化能力。(3)裸鼠体内异位成骨实验:将Kaiso过表达、敲减及相应对照的稳转株细胞株接种到β-TCP材料支架上,细胞-材料复合物植入裸鼠肌肉内部模拟活体环境,最后通过μCT扫描骨密度值及HE染色观察材料上细胞的成骨情况来评价不同稳转细胞株的成骨能力。第三部分:(1)RNA测序了解Kaiso过表达及敲减后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通过提取RNA,RNA质量检测,建立cDNA文库,上机检测,测序结果分析等步骤检测Kaiso过表达及敲减后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一步进行GO、KEGG分析探究差异基因富集到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2)使用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并加入成骨诱导液进行诱导,探究该信号通路是否参与Kaiso调控的成骨分化进程。(3)Kaiso分子结合的目的基因预测及验证: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转录因子Kaiso可能结合的目的基因,ChIP-PC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Kaiso与Itga10启动子区域的结合及对Itga10的表达调控。(4)Itga10敲减实验进一步验证Itga10与PI3K-Akt信号通路及成骨分化的关系。四、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通过HuProt蛋白芯片筛选强直性脊柱炎及正常人血浆,结果在强直性脊柱炎病人血浆中特异性筛选出MYLK,ASAP,SUGT1,BCL7A,EIF2C1,KAISO,IGHG17等蛋白自身抗体。(2)扩大相应样本量利用MSD技术对其中感兴趣的Kaiso蛋白抗体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早期AS患者体内Kaiso抗体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晚期AS患者血浆内表达水平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第二部分:(1)通过慢病毒感染技术成功构建Kaiso基因过表达和敲减MC3T3-E1稳转细胞株。使用成骨诱导液分别对Kaiso过表达及敲减稳转细胞株进行成骨诱导,结果发现骨化相关分子、碱性磷酸酶的表达量及活性、钙结节形成等反映成骨分化能力的指标在Kaiso过表达后被显著抑制,而在Kaiso敲减后明显增强。(2)裸鼠体内异位成骨实验证实Kaiso过表达稳转细胞株体内成骨能力低于对照,而Kaiso敲减稳转细胞株体内成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强。第三部分:(1)对RNA测序所得的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Kaiso过表达后下调的基因和Kaiso敲减后上调的基因均能够富集到骨化相关生物过程。KEGG分析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在Kaiso过表达时被抑制,Kaiso敲减时被激活。其中Itga10的表达变化与PI3K-Akt信号通路变化一致。(2)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证实该通路参与Kaiso调控的成骨分化进程。(3)ChIP-PC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Kaiso可以通过结合存在于Itga10启动子区域的特异序列从而抑制Itga10的表达。(4)Itga10敲减实验证实Itga10的表达与PI3K-Akt信号通路成正相关,敲减Itga10能够抑制细胞的成骨分化。裸鼠体内异位成骨实验进一步证实敲减Itga10对细胞成骨分化的抑制作用。结论本课题通过三个部分的研究揭示了Kaiso蛋白的自身抗体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浆内高表达,进一步探究Kaiso分子与骨化这一强直性脊柱炎病理过程的关系,结果显示Kaiso分子可通过结合Itga10来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抑制成骨分化过程。这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及骨化的干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93.23
【图文】:

原理图,自身抗体,实验技术,原理图


荧光信号中位数(F635 Median)扣除背景(B635)后用,则视为检出,即血浆中存在相应抗体可结合靶抗原蛋白公式为(Signal-Background)/SD,用于评价检出的特异性自身抗体临床大样本验证原理步验证蛋白芯片筛选的结果,采用 Meso Scale Discovery(身抗体检测试剂盒。MSD技术是基于电化学发光技术的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的灵敏度和更宽的线性范围,同时均一性好、信号稳定。的含量时,实验原理是利用夹心法,即将重组蛋白包被在抗体的血清样本,或阳性对照抗体,进行孵育,再加入带的二抗,最终利用电化学发光原理检测[21, 22]。实验原理图

标准曲线,自身抗体,血浆,蛋白


1-2:芯片上 Kaiso 蛋白与血浆中相应自身抗体结合阳性结果图。a:AS 血浆筛选;b:对照组血浆筛选结果;c,d 分别为 AS 组和对照组两组中箭头所指位点放。(二)Kaiso(又称 ZBTB33)自身抗体进一步临床样本验证在挑选出的的自身抗体中,对相应的抗原蛋白进行进一步筛查,发现 Kaiso可能与 AS 发病中的骨化进程关系密切。根据前述方法对 MSD 试剂盒检测 Ka身抗体的条件进行摸索,结果显示 Kaiso 重组蛋白包被浓度为 5ug/ml,40ul/孔清稀释浓度为 250 倍;二抗浓度为 1ug/ml;在以上条件下获得的信号值高且背。阳性对照抗体浓度点设置为 2,500, 625, 156.25, 39.06, 9.77, 2.44, 0.61, 0 ng/m据以上阳性对照抗体浓度梯度获得标准曲线如图 1-3。根据以上条件,应用SD 试剂盒对早期 AS 患者血浆 30 例、晚期 AS 患者血浆 20 例、RA 患者血浆、正常人血浆 20 例进行 Kaiso 自身抗体表达量的检测,结果表示为 mean ±S平均值 ±标准误)。如图 1-4 所示,Kaiso 血浆自身抗体表达量在早期 AS 病人

标准曲线图,试剂盒,自身抗体,人群


图 1-3:Kaiso 自身抗体检测试剂盒标准曲线图 1-4:Kaiso 自身抗体在不同组别人群血浆中的表达量。HC:healthy control, 正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君;;挑战强直性脊柱炎贵在“早”[J];榆林科技;2006年04期

2 赵琳;张晓莉;王晓非;;强直性脊柱炎与牙周炎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7年09期

3 徐桂清;姜杨;张善强;沈雷;高音;;一例强直性脊柱炎实体标本的制作体会[J];解剖学杂志;2017年03期

4 杨文浩;舒荣;韩依轩;袁伟;于萍;李娜;刘白鹭;崔刘福;王燕云;宋海澄;;自然杀伤T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J];广西医学;2018年10期

5 吴瑞娜;王萍;冯福海;;冯福海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肝肾亏虚型)临床探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8年22期

6 王利新;;自我管理干预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应用现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8年04期

7 武明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用护理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75期

8 张风肖;赵阳;宁晓然;李芳;郑桂敏;闫永龙;于织波;;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7年02期

9 张璐;刘云;马东红;许清玉;郭明好;;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J];陕西中医;2017年04期

10 张谦;;李妍怡主任中医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中医研究;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学华;张娜;赵宇;宋丽婷;;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意义[A];首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宁波会议)暨《医学参考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2 俞钟明;王鑫;孙佳颖;;65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分析[A];2016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暨风湿免疫病诊疗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6年

3 苏励;;强直性脊柱炎中西医结合治疗[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成立第一届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风湿病诊治学习班讲义[C];2015年

4 蒋黎纯;;强直性脊柱炎与疤痕疙瘩[A];二零一四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5 许冠华;林进;;康复训练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A];二零一四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6 高根德;;强直性脊柱炎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新优秀论文集[C];2002年

7 王随修;王俊杰;章瑞锋;赵礼恒;王初元;;强直性脊柱炎的急症控制与畸形矫正[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8年

8 李亚;;辅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8年

9 李莛岐;;强直性脊柱炎诊疗相关问题探讨[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8年

10 李满意;刘红艳;杨林江;沈芳芳;;强直性脊柱炎男女临床特点对比——附178例报告[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刘钢;强直性脊柱炎 全方位治疗是关键[N];健康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阎红;强直性脊柱炎公益项目鼓励患者“永不言弃”[N];健康报;2018年

3 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岳涛;强直性脊柱炎:关节内外都有文章[N];健康报;2017年

4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志毅;不可小觑的强直性脊柱炎[N];中国医药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王天鹅;强直性脊柱炎:按慢病管理 扭转被动局面[N];健康报;2017年

6 北京积水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宋慧;双管齐下控制强直性脊柱炎[N];健康报;2016年

7 本报记者 王智锦 通讯员 王海芳 王鹏;弯腰驼背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N];广东科技报;2016年

8 本报记者 顾泳;强直性脊柱炎,怎么治最有效[N];解放日报;2014年

9 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副主任 朱剑;强直性脊柱炎应该早诊早治[N];健康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吴佳佳;医学专家:强直性脊柱炎危害大[N];经济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文文;Kaiso抗体在强直性脊柱炎病人血液中的差异表达及其对骨化进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2 叶敏发(Michael Yeh);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与临床运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王建明;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刘_g;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5 陈蕊雯;中国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候选基因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杨春花;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与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相关性及发病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7 王庆文;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5年

8 张英泽;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大(?))患者骨破坏相关因子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董秋梅;强直性脊柱炎(大(?))证候研究及与血清黏附分子的相关性初步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郝慧琴;抗TNF-α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功能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s

本文编号:27826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7826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f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