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植物乳杆菌微胶囊及其壁材对小鼠肥胖的预防作用

发布时间:2020-10-12 05:26
   如今,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健康和作息的不规律,肥胖及其相关的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性疾病,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影响人群身体健康的一类公共卫生问题。因而研发出具有减重和降脂作用的功能性食品则具有重要意义。膳食纤维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其被肠道菌群发酵所产生的功能性物质是调节代谢平衡的基础,因此,联合膳食纤维(特别是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功能食品可以有效提高健康水平。然而益生菌在食用过程中易受到胃肠道环境的影响而变性失活,限制了其功能作用的发挥,而将益生菌微胶囊化是目前较为可行且有效地保护其活性的方式。本课题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为益生菌并采用阿拉伯木聚糖(益生元)作为壁材对其进行微胶囊化包埋,研究益生菌和益生元协同延缓肥胖的作用。本课题复合海藻酸盐与阿拉伯木聚糖制备了包载植物乳杆菌的微胶囊。基于此,本文通过动物模型探究胶囊化的益生菌及其壁材(阿拉伯木聚糖)在预防小鼠肥胖中的协同作用以及肠道菌群可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谷物麸皮中阿拉伯木聚糖的提取与制备。采用碱-过氧化氢法从小麦麸皮中提取阿拉伯木聚糖,阿拉伯木聚糖纯度为75.7%。其中阿魏酸含量为:9.15μg/mg,单糖组成为:木糖53.85%、阿拉伯糖35.30%、葡萄糖3.65%、半乳糖1.90%、A/X比值为0.65。2.植物乳杆菌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以阿拉伯木聚糖与海藻酸钠为壁材,植物乳杆菌为芯材,并添加一定含量的阿拉伯木寡糖(益生元),通过锐孔凝固浴法制备植物乳杆菌微胶囊。结果表明,微胶囊包埋产率为73.60%±0.01%,包埋效率为81.27%±0.17%,有效载量为(3.68±0.4)×10~111 cfu/g。耐酸性实验中,载菌微胶囊菌体数量仅下降1.2个对数值,而菌悬液下降6.4个对数值。而在肠道释放实验中,载菌微胶囊1 h即可释放完全。在连续胃肠道实验中,微胶囊中的菌体数量仅下降0.55个对数值,而菌悬液下降5.6个对数值。储藏性评估实验中,微胶囊在-20℃、4℃以及28℃条件下储藏7周,菌体数量分别下降1.2、1.7以及5.2个对数值。因此,综上所述此微胶囊对植物乳杆菌有较好的包载效果并对其可以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3.植物乳杆菌微胶囊及其壁材对高脂饲料诱导小鼠肥胖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载菌微胶囊和空壳微胶囊相较于高脂组,显著降低了小鼠的体重增量、体脂比,且可有效降低肝脏中脂肪的累积以及抑制白色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提高了肝脏组织的抗氧化能力以及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并且提高了肝脏中脂蛋白脂酶、肝脂酶以及总脂酶活性,加速脂肪组织的分解代谢。这与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表达的下调和过转录因子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基因表达的上调一致,表明其具有延缓肥胖的作用。通过小鼠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分析,与高脂组相比,载菌微胶囊组在科水平上降低瘤胃菌科、链球菌科以及消化链球菌科的丰度,肠杆菌科丰度得到部分恢复,并且理研菌科丰度高于高脂组,表明膳食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由高脂饮食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综上所述,此课题使用复合包载技术制备植物乳杆菌微胶囊,其具有较好的包载效果、胃肠道耐受性以及储藏稳定性。并且具有预防肥胖的作用,能够对于高脂膳食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改善机体健康水平。因而此课题为如何利用膳食纤维和益生菌改善人群健康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学位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S201.4;R589.2
【部分图文】:

海藻酸钠,结构模型,凝胶,海藻酸盐


1 绪论藻酸盐微胶囊藻酸钠的物化特性藻酸是一种直链型(1→4)链接的 α-L-古罗糖醛酸和 β-D-甘露糖醛酸的共于多糖类线型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 1.5 ~ 5 万以内。不同途藻类的海藻酸中古罗糖醛酸与甘露糖醛酸之间的比例具有差异,因而其性质30,31]。海藻酸钠即褐藻酸钠是其常见的盐类,其分子结构式如下图所示。海交联多价态阳离子形成凝胶类物质的能力。海藻酸盐凝胶化是海藻酸盐分子用的结果,钙离子是最为常用的多价态阳离子。用于形成刚性凝胶的海藻酸为 0.5% ~ 2%[26]。海藻酸盐与钙离子共价结合形成海藻酸钙凝胶,其具有三,被称之为“蛋箱”结构[31],其具有包载或固定其他物质的能力。因而海藻酸用于药学、食品等领域[26]。

分子结构图,阿拉伯木聚糖,分子结构,木聚糖


限制了其的应用。使用其他多聚物与海藻酸盐复配制备微胶囊,常见的多聚物主要有果胶、伯胶、琼脂、卡拉胶以及多孔淀粉。单一壁材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而使以使得制备的微胶囊保护效果更好[36]。伯木聚糖拉伯木聚糖的物化特性伯木聚糖(Arabinoxylan, AX)是一种半纤维类天然物质,主要由阿拉ose)与木糖(Xylan)组成。阿拉伯木聚糖主要是以(1→4)-β-D-吡喃木的线性骨架,其侧链通过(C)O-2 或(C)O-3 或者通过(C)O-2 和(着 α-L-阿拉伯呋喃糖[37,38]。而阿魏酸(Ferulic acid,FA)则通过酯键链接糖的侧链上,阿魏酸是一种酚酸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研究发现伯木聚糖氧化交联形成凝胶的决定性影响因素[39,40]。

标准曲线,木糖,标准曲线,阿拉伯木聚糖


3 结果与讨论.1 阿拉伯木聚糖的理化分析.1.1 阿拉伯木聚糖的组成成分分析小麦麸皮经去除淀粉、水溶性蛋白、水溶性葡聚糖、小分子糖类以及色素物质,提取,后乙醇沉淀分离制备的阿拉伯木聚糖主要成分如表 3-1 所示。表 3-1 小麦麸皮中阿拉伯木聚糖组成成分分析Table 3-1 The main components of arabinoxylan in wheat bran样品 木聚糖 蛋白质 灰分 FA 单糖组成(%) A/X(%) (%) (%) Ara Xyl Gal GlcAX 75.70 2.32 2.10 9.15 35.30 53.85 1.90 3.65 0.65注:FA 表示阿魏酸(单位:μg/mgAX)。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敏捷;朱俊萍;赵振河;莫红春;;玫瑰香型微胶囊香味剂的制备[J];河北纺织;2011年02期

2 陆刚;;浅说织物整理微胶囊特种功能的典型应用[J];乙醛醋酸化工;2019年03期

3 王寒;罗庆华;魏梦雅;王建文;;大鲵油微胶囊的贮藏稳定性研究[J];中国油脂;2018年11期

4 黄秀娟;;微胶囊化油脂的生产技术[J];粮油食品科技;2006年03期

5 刘大鑫;林小枫;吴兆强;董亦森;;微胶囊发泡剂的合成研究[J];广州化工;1988年03期

6 曹英敏;具有特殊功效的微胶囊制剂[J];化工进展;1989年04期

7 周秀琴;微胶囊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1989年04期

8 高韵苕;汪斌和;;杀虫剂微胶囊化后安全性比较及其机理的探研[J];医学动物防制;1989年02期

9 赵鲜涛;肖超鹏;陆少锋;;香精微胶囊的制备研究进展[J];纺织科技进展;2019年07期

10 符辉;张俊丰;黄妍;田凯勋;赵令葵;;粒径精确调控的微胶囊催化材料制备及应用[J];环境工程学报;2018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淑千;微胶囊发泡剂制备及机理与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2 李孟轩;消脂微胶嚢载药贴衬织物的复合结构设计和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

3 廖科超;丁烯氟虫腈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4 刘尧;基于水性聚氨酯壳材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年

5 吴彩娥;猕猴桃籽油α-亚麻酸的富集及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化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陈幼芳;疏水性药物微胶囊的自组装构筑及其缓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熊联明;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制备、应用及阻燃抑烟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冷延国;明胶微胶囊化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1999年

9 赵庆贺;层状结构生物相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药物传输性能[D];浙江大学;2006年

10 仝维鋆;新结构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璇;茶多酚缓释体系的建立及其保鲜性能和抗菌机理研究[D];渤海大学;2019年

2 党秀洁;二氧化硅—肉桂醛抗菌微胶囊及其可降解薄膜的制备与表征[D];广西大学;2019年

3 李宏英;薄荷油微胶囊整理对聚酯织物舒适凉爽功能化效果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9年

4 赵静;林蛙胶原蛋白多肽的分离纯化、功能性研究及其微胶囊的制备[D];吉林大学;2019年

5 王月月;洋葱综合提取物微胶囊制备技术及其干燥前处理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9年

6 张敏;大黄鱼鱼卵油贮藏稳定性及其微胶囊化技术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年

7 张喜梅;变色微胶囊分散改性及其在棉织物上的浸轧整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9年

8 姚泽晨;植物乳杆菌微胶囊及其壁材对小鼠肥胖的预防作用[D];江南大学;2019年

9 陈密发;双重自修复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鲁东大学;2019年

10 丁蔚健;微胶囊化学自修复体系缓蚀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37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837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3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