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老年女性腹型肥胖及血压节律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

发布时间:2020-11-08 22:10
   背景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多的脂肪摄入及缺乏锻炼使肥胖率在我国城乡各类人群中迅速上升。依据脂肪积聚部位可将肥胖分为腹型肥胖和非腹型肥胖。研究证实,肥胖和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及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腹型肥胖能显著增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升高,女性人群由于体内生理及代谢的变化,超重及肥胖率随之增加,45岁后女性超重及肥胖率开始等于甚至大于男性。绝经期后,其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及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远远高于绝经前,风险开始等于甚至高于男性。但针对老年女性开展的临床试验还比较少,很多治疗、诊断及预防方案还存在争议。目的1) 探讨老年女性腹型肥胖及非杓型血压与动脉硬化的关系。2)探讨老年女性腹型肥胖及非杓型血压对动脉硬化的交互作用。方法将353例老年女性根据腰围将受试者分为2组,即非腹型肥胖组(160例),腹型肥胖组(193例),本研究体质量指数(BMI)并不参与对腹型肥胖的界定;根据昼夜血压节律分为杓型血压组(166例)和非杓型血压组(187例)。并根据腰围和血压节律将受试者再分为四组:杓型+正常腰围组(n=108)、杓型+腰围增高组(n=79)、非杓型+正常腰围组(n=52)和非杓型+腰围增高组(n=114)。所有受试者测量身高、体重及腰围,检测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并监测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 radial pulse wave velocity,crPWV)及24h动态血压,根据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血压和非杓型血压,并根据公式计算出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symmetric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sym-AASI)。结果1)非腹型肥胖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12.87±7.62%)大于腹型肥胖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9.05±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腹型肥胖组夜间舒张压下降率(12.54+7.19%)大于腹型肥胖组夜间舒张压下降率(8.34±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腹型肥胖组平均夜间血压下降率(12.65±5.31%)大于腹型肥胖组平均夜间血压下降率(8.58±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腹型肥胖组24h收缩压(135.49+11.98mm Hg)小于腹型肥胖组24h收缩压(138.20±±12.45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腹型肥胖缉24h舒张压(77.97+8.46 mm Hg)小于腹型肥胖组24h舒张压(81.06±8.15mm Hg),差彝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腹型肥胖组昼间收缩压(141.58±±12.15 mm Hg)小于腹型肥胖组昼间收缩压(142.50±±12.4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腹型肥胖组昼间舒张压(81.344±8.28 mm Hg)小于腹型肥胖组昼间舒张压(83.37±±8.17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腹型肥胖组夜间收缩压(123.31±±14.70mm Hg)小于腹型肥胖组夜间收缩压(129.60±14.84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腹型肥胖组夜间舒张压(71.22+10.03 mm Hg)小于腹型肥胖组夜间舒张压(76.43±9.2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腹型肥胖组动态血压性高血压发生率[113(70.6%)]小于腹型肥胖组[155(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89,P0.05)。2)不同肥胖组间动脉硬化指标的比较:腹型肥胖组crPWV (11.78±1.18 m/s)高于非腹型肥胖组(10.85±±1.04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型肥胖组sym-AASI(0.31±0.15)高于非腹型肥胖组(0.23±0.17)显著高于非腹型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腰围与‘crPWV, sym-AASI相关(r=0.387、0.538,P0.05)。4)非杓型血压组腰围(85.09±8.36 cm)大于杓型血压组腰围(80.73±±7.9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杓型血压组crPWV (11.57±1.25m/s)高于非杓型血压组(11.17±1.1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组sym-AASI (0.28±0.16)高于非杓型血压组(0.27±0.16)显著高于非腹型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与crPWV、sym-AASI相关(r=-0.29、-0.29,P0.05)。7)不同血压节律合并不同肥胖类型组crPWV、sym-AASI有差异。杓型+正常腰围组crPWV (10.78±0.98m/s)低于杓型+腰围增高组(11.69±1.14m/s)、非杓型+腰围正常组(11.00±1.15m/s)、非杓型+腰围增高组(11.83±1.21 m/s),杓型+腰围增高组crPWV(11.69±1.14m/s))低于非杓型+腰围正常组(11.00±1.15 m/s)及非杓型+腰围增高组(11.83±1.21 m/s),非杓型+腰围正常组crPWV (11.00±1.15m/s)低于非杓型+腰围增高组(11.83±1.21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正常腰围组sym-AASI(0.21±0.16)低于杓型+腰围增高组(0.31±0.15)、非杓型+腰围正常组(0.22+0.19)及非杓型+腰围增高组(0.32±0.14),杓型+腰围增高组sym-AASI (0.31±0.15)低于非杓型+腰围正常组(0.22±0.19)、非杓型+腰围增高组(0.32±±0.14),非杓型+腰围正常组sym-AASI(0.22±0.19)低于非杓型+腰围增高组(0.32+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腰围和血压节律对crPWV影响的2×2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腹型肥胖组与非腹型肥胖组相比(不考虑血压节律)crPWV提高了0.87(m/s),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相比(不考虑腹型肥胖)crPWV提高了0.25(m/s),腹型肥胖和非杓型血压的交互效作用使crPWV提高了0.01(m/s),而且交互效应轮廓图中两直线几乎平行,可见两因素协同作用很小。腰围和血压节律对sym-AASI影响的2×2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腹型肥胖组与非腹型肥胖组相比(不考虑血压节律) sym-AASI高了0.01,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相比(不考虑腹型肥胖)sym-AASI提高了0.02。腹型肥胖和非杓型血压的协同作用使sym-AASI提高了0.01,而且交互效应轮廓图中两直线几乎平行,可见两因素交互作用很小。结论1.老年女性腹型肥胖与正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密切相关;2.老年女性腹型肥胖者与非腹型肥胖者相比,其动脉硬化指标增高明显;3.老年女性非杓型血压者与杓型血压者相比,其动脉硬化指标增高明显;4.老年女性腹型肥胖及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对动脉硬化发生的有着协同作用。
【学位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R589.2;R543.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不同肥胖组动脉硬化指标的比较
    2. 不同血压节律组动脉硬化指标的比较
    3. 不同肥胖伴不同节律组动脉硬化指标的比较
讨论
    1. 老年女性与心血管病
    2. 老年女性动态血压的特点
    3. 老年女性动脉硬粥样化特点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创新点
    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志红,邵赭英,严晋华,卫国红,翁建平;腹型肥胖对肥胖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2005年07期

2 张玫;熊中云;曾莉;王佑娟;黄明洁;安振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与腹型肥胖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3期

3 张健;胡传来;陶芳标;严中亚;倪良柱;许善生;陶兴永;李迎春;阮亮;;安徽省某农村社区中老年人群腹型肥胖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06期

4 张斯棋;孔俭;何淑梅;高海梅;;腹型肥胖的流行病学筛查新指标体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06期

5 刘志新;蓝宇;林振;伍业星;韦海潮;丁德良;陈光辉;孟景晔;李环波;;青年腹型肥胖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及意义[J];广东医学;2009年10期

6 张晴;张明明;杨健;;贵阳市20~69岁人群腹型肥胖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01期

7 鲍鹏丽;刘戈力;杨箐岩;姜丽红;魏莹;穆青;王彤;;儿童腹型肥胖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8 王寻;韩勇;肖鑫;陈艳丽;包宝泉;胡日查;席卫东;孙婷婷;雷彩云;董鹏程;王子昕;林晓明;;呼伦贝尔地区1536名居民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现况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年01期

9 仝彩花;张建芳;王鹏飞;;太原市中北社区710例腹型肥胖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校医;2011年07期

10 黄金;杨泽;冯洁;吕泽平;郑陈光;江文宇;胡才友;黄慧;;广西南宁中老年女性腹型肥胖的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金海峰;腹膜透析患者腹型肥胖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薛海峰;中国成人腹型肥胖与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3 姜杉;APPL2及FGF21与腹型肥胖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联及分子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刘金泉;肥胖和T2DM的FFA代谢紊乱及其ATH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衍志;小针刀泻胃火治疗单纯性腹型肥胖的临床及中西医结合机理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白继涛;眩晕4号方治疗高血压合并腹型肥胖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孙玉秀;针灸干预腹型肥胖防治代谢综合征的探索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许建超;老年女性腹型肥胖及血压节律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D];济南大学;2015年

5 梁承凡;电针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张斯棋;腹型肥胖流行病学筛查的新指标体系[D];吉林大学;2009年

7 古丽格娜·阿尤甫;新疆地区不同民族成年女性腹型肥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8 曾竹青;腹型肥胖与胰岛素原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9 张宝;腹型肥胖患者脂联素、抵抗素、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10 王媛媛;体脂参数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评价及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5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875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8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