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硬皮病的相关性研究
【学位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593.25
【部分图文】: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因分型.1实验原理imLDR 技术是一种经过改进的新型多重 SNP 分型技术,它是上海天昊生物在基于传统的连接酶反应基础上,经过完善和修饰后产生的一种具有较高准和分型率的一种实验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很多种基因的分型中。如图示。与传统的 PCR 分型技术相比,该分型技术大大提高了基因分型的准确性型率,准确性已经超过 98%,明显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HapMap 数据库中的中国汉族北京人群的结果基本类似(如图 2);而且我们又随机从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各随机抽取了一例标本进行了电泳,结果也显示本次实验的分型结果较可靠(如图 3 和图 4)。在对照组中进行的 HWE 遗传平衡检验结果显示在以上 8个位点中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P > 0.05)。
图 3 病例 T14 电泳峰型图Figure 3 The electrophoresis peak pattern of number T14 case图 4 对照 C65 电泳峰型图Figure 4 The electrophoresis peak pattern of number C65 conrol3.3 VDR 基因各位点多态性与 SSc 患者遗传易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义军;;胡荫奇教授辨治系统性硬皮病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7年20期
2 谢海莉;马国威;;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3年05期
3 王庄斐;关健仪;;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22期
4 任翠玉;周金洁;黄良;孙乐栋;曾抗;;系统性硬皮病63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29期
5 姚丽萍;周培媚;熊霞;邓红宇;;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崔水琴;赵琇利;;系统性硬皮病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9年S1期
7 唐亚平;;花仙子胶囊加中药浴治疗系统性硬皮病33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7年01期
8 朱燕双;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临床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05年05期
9 郭振奎,丁文宇;系统性硬皮病并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综合征一例[J];临床误诊误治;2004年05期
10 孙莉,李新功;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系统性硬皮病的应用[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万琳琳;系统性硬皮病患者临床分型、皮肤表现和Th17细胞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李广瑞;软皮片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性、Cor、CEC、ET-1、MMP-1、TIMP-1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王瑶瑶;系统性硬皮病CD4~+T细胞表观遗传学修饰异常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4 邢晓婧;IL-17A在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血管病变发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宋应华;松弛素/内皮素-1平衡漂移对系统性硬皮病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6 邢泽宇;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硬化的易感基因位点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燕杰;维生素D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硬皮病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2 梁朝珺;二甲双胍对博来霉素诱导系统性硬皮病小鼠模型的干预及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8年
3 黄柳;强的松、γ-干扰素联合中药泡浴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疗效初探[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4 姚丽萍;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1年
5 何钠;银杏叶提取物影响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及功能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6 黄茜;骨桥蛋白在硬皮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和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赵信;ALK1在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陈会茹;硬皮病中西医研究进展及导师治疗硬皮病经验总结[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9 孟赤;MMP-9、TIMP-1在系统性硬皮病皮损中的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卢文敏;环磷酰胺静脉冲击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回顾性分析[D];复旦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78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878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