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蛋白及IL-10与IL-23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1 17:15
  1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临床疗效、生活质量、中医症候及焦虑抑郁情况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健脾滋肾方对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指标的影响机制及相关性分析,并研究其对SLE患者疾病活动的影响。2方法2.1理论研究通过检索大量的文献并进行深入研究,探析脾肾亏虚与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SLE患者中医学病因病机与脾、肾两脏的密切联系,阐述以脾、肾两脏为基础治疗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指标的理论依据。2.2临床研究2.2.1 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和相关性分析:从安徽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选取20例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且健康组的一般资料情况较SLE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SLE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员的血清IL-10、IL-23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补体C3、补体C4、免疫... 

【文章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蛋白及IL-10与IL-23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10、IL-23比较(xs)

患者


高明显(P<0.01)。见表 3、图 3。E 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 IGGU、TRFU、ALBU、A1MU、B2MU 比较(x Tab.3 Comparison of IGGU, TRFU,ALBU,A1MU and B2MU between SL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 group(x s):与健康组比较,▲▲P<0.01。例数IGGU(mg/L)TRFU(mg/L)ALBU(mg/L)A1MU(mg/L)B2M(mg/L20 6.37±2.51 2.17±0.12 11.95±1.92 7.20±1.88 0.17±060 38.80±17.72▲▲16.96±6.36▲▲222.92±49.91▲▲20.07±5.35▲▲6.90±2.5

血常规,患者


健康对照组相比,SLE 组患者血常规中 WBC、RBC、HGB、PLT 水平(P<0.01)。见表 4、图 4。 4 SLE 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 WBC、RBC、HGB、PLT 比较(xTab.4 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WBC, RBC, HGB and PLT between S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 group(x s)注:与健康组比较,▲▲P<0.01。例数 WBC(10^9/L) RBC(10^12/L) HGB(g/L) PLT(10^ 20 5.93±1.39 4.51±0.52 131.90±11.64 232.80±2 60 3.95±1.08▲▲3.60±0.56▲▲108.38±15.16▲▲180.93±2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白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 张晓娟,左冬冬.  中医药信息. 2018(06)
[2]山药多糖药理应用研究进展[J]. 慎晓飞,王丹丹,宋俊杰,王莹.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24)
[3]补体C1q的功能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J]. 沈括,冯建明,李文倩,陈绍斌,王小蕊,艾国,赵强强.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17)
[4]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辩证分型及治疗进展[J]. 惠新园,杨勤军.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5)
[5]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患者的血常规影响[J]. 邢小中,郑炉萍,董云.  新中医. 2016(07)
[6]补体C3、C4及C反应蛋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关系[J]. 郭静,杨瑞,李向花,徐平.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6(05)
[7]血清C1q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判断及狼疮肾炎诊断中的价值[J]. 王恝歆,赵志丹,钟白云,谢婷彦,张秋焕,冯斯斯,邓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09)
[8]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杨小静,黄传兵,刘轶菲,杨秀丽,贾静云,武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1)
[9]健脾滋肾法治疗脾肾两虚型缓解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研究[J]. 武敏,黄传兵,贾建云,杨小静,杨秀丽,李明,徐友霞,纵瑞凯.  新中医. 2015(10)
[10]C1q、抗C1q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J]. 陈泽娜,古洁若.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05)

博士论文
[1]BAFF、CD200、调节T细胞与Th17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初探[D]. 赵丽丹.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D]. 武敏.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5
[2]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免疫学机制研究[D]. 刘轶菲.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
[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IL-17和IL-2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蔡文文.天津医科大学 2013
[4]熟地二至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D]. 何骋.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
[5]金樱子总黄酮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的初步研究[D]. 贾艳楠.大连医科大学 2012
[6]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D]. 俞明珠.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71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971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a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