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CTx、P1NP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本文关键词:β-CTx、P1NP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骨质疏松症 骨折 骨代谢标志物 骨密度 福美加(阿伦膦酸钠)
【摘要】: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从而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密度是OP诊断的金标准,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检查方法。骨骼的生物标志物,是一类源于骨基质或骨细胞的代谢物,此类指标对评估和治疗OP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不仅可以用来监控OP患者治疗的时实效性和疗效,还可以用于预测骨折的风险。骨代谢标志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正常情况下,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两类标志物保持动态平衡状态,发生OP后,骨代谢平衡被打破,骨转换增加,两类标志物表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在最新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治指南中,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推荐血清1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beta 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 Icollagen.β-CTx)、1 型前胶原 N 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1NP)作为具有高度敏感性的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ker,BTM)。OP是人类第六大常见慢性疾病。根据国际骨质疏松联盟(IOF)的统计,目前全球有2亿骨质疏松患者,我国有7000-8000万,骨质疏松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据统计,中国目前年龄50岁者3.5亿,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迅速升高。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目前很多国家的严重社会和医疗问题,骨质疏松的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3-6倍),老年女性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人群。国内外学者对OP的诊治和预防开展了很多相关研究。P1NP是骨形成标志物,β-CTx是骨吸收标志物。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有助于判断骨转换类型,骨丢失速率,骨折风险评估,了解病情进展,干预措施的选择以及疗效监测。国内对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还未普及,国内外有学者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肾病病人、绝经后妇女、胫骨骨折病人的P1NP、β-CTx情况做了少量报道,但对两个指标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折愈合情况及骨折风险评价的应用相关报道罕见。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对绝经后女性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后P1NP、β-CTx的水平做连续动态监测,结合每个患者的骨密度,对判断OP患者的骨折风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能力做出评价,以更有效避免发生骨折或再次骨折;同时确定本地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后P1NP、β-CTx的基线值及变化特点,为药物干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提供良好参数。第一部分β-CTx、P1NP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中的评价作用目的探索骨转换标志物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中的预测价值。方法从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就诊的1560名女性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剔除不符合条件者及失访者,随机选取5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实验组,84例对应年龄段骨质疏松未发生骨折的绝经后女性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各受试者血清1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1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值,同时检测各受试者髋部或脊柱骨密度。通过对两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借助ROC曲线评价β3-CTx、P1NP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评价作用。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 β-CTx 分别为 549.37±283.05(pg/ml)、348.24±243.94(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P1NP分别为55.53士24.17(ng/ml)、42.00±24.69(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P0.01);β-CTx和P1NP两者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和0.667,对应β-CTx、P1NP 阈值分别为 472.97(pg/ml)、28.95(ng/ml)。结论高浓度的β-CTx是绝经后女性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β-CTx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更高,当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β-CTx达到472.97(pg/ml)以上水平时预示高骨折风险。第二部分β-CTx、P1NP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目的了解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骨转换标志物β-CTx、P1NP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中的作用,以及在骨折愈合中的变化特征。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就诊的560例绝经后女性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剔除不符合条件者及失访者,余下51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择40例未发生骨折的对应年龄段的绝经后女性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每例受试者的骨密度,追踪并检测对照组人群首诊时以及实验组患者骨折48h内、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的β-CTx、P1NP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48小时内、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β-CTx值分别为(554.14±301.12pg/mL、682.41±293.55pg/mL、594.21±268.35pg/mL、556.25±298.24pg/mL);P1NP 值分别为(55.56±24.13ng/mL、69.52±34.52ng/mL、59.02±30.25ng/mL、56.63±28.17ng/mL),对照组患者 β-CTx、P1NP 值分别为:348.65±244.67pg/mL、41.89±24.58ng/mL,实验组 β-CTx、P1NP 各个时间截点的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β-CTx、P1NP增加明显(P0.01)。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β-CTx、P1NP明显增加,3个月时达到较高水平,持续到12个月仍处于高水平状态。第三部分福美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标志物影响的分析目的观察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福美加对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随访治疗1年以上30例绝经后OP患者的完整资料。患者均在口服钙尔奇D每天一粒基础上加用福美加(2800IU)70mg每周一粒,疗程为一年。检测每位患者治疗前(第0个月),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的血清β-CTx、P1NP的水平,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个月、第12个月的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服用福美加1年后,绝经后OP患者β-CTx、P1NP的变化特点。结果口服福美加第3个月β-CTx、P1NP下降明显(P0.01);β-CTx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分别下降了 52.49%、60.25%、76.85%;P1NP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下降了 33.14%、46.37%、53.62%,β-CTx下降幅度比P1NP大,两者各时间截点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发生明显下降(P均0.01)。口服福美加可以提升绝经后OP患者的BMD,L2-4第6个月和第12个月的BMD值分别为:833±117g/m3、857±124g/m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福美加治疗绝经后OP患者可以明显增加患者BMD,降低患者骨转换率,减少骨量丢失,治疗后第3个月β-CTx、P1NP即明显下降,后期β-CTx、P1NP下降幅度减慢。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骨折 骨代谢标志物 骨密度 福美加(阿伦膦酸钠)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80
【目录】:
- 致谢4-5
- 中文摘要5-9
- Abstract9-13
- 中英文缩略词13-16
- 前言16-19
- 第一部分 β-CTx、P1NP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中的评价作用19-25
- 引言19
- 1. 资料及方法19-20
- 2. 结果20-22
- 3. 讨论22-24
- 4.结论24-25
- 第二部分 β-CTx、P1NP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25-30
- 引言25
- 1. 资料及方法25-26
- 2. 结果26-28
- 3. 讨论28-29
- 4. 结论29-30
- 第三部分 福美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标志物影响的分析30-35
- 引言30
- 1.资料与方法30-31
- 2. 结果31-32
- 3.讨论32-34
- 4.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9
- 综述 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进展39-47
- 参考文献44-47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实验研究获突破[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4年11期
2 郑昱新,石印玉,张戈;老年人摔倒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年03期
3 唐海;骨质疏松性骨折——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4 许良智;庄静;乔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年07期
5 屈波;潘显明;权毅;邓少林;范凌;;成都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特点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年10期
6 罗德军;周旭;董锡亮;赵宏斌;;跌倒致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13期
7 杨惠林;王根林;;前言——重视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J];实用老年医学;2010年05期
8 杨惠林;;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6期
9 何斌;张苇;陆宁;王玉环;;社区老年女性不同风险程度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知识调查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年01期
10 黄海英;;老年人近肱骨处骨质疏松性骨折增长的人数及发病率[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泉森;;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与治疗难点[A];2009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江新;刘曦明;;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非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林拓;吴建能;张巧云;;~(89)锶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应用[A];第二届全国核素显像及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王昌兴;陈龙;吴建民;林向叶;沈建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进展[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王志芳;郑丽丽;韩超;吴文迅;;2011年河南地区部分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特点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徐三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策略[A];2012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班论文集[C];2012年
7 严世贵;;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处理[A];2012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班论文集[C];2012年
8 杨雷;;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固定原则[A];2009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何健能;王昌兴;沈建国;姜滔;董黎强;尹航;刘琦;;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陈国庆;郑伟涛;胡声宇;王松;;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实验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晓榕;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加紧制定[N];健康报;2008年
2 胡德荣;骨质疏松性骨折研究获重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魏开敏;防范骨质疏松性骨折[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记者衣晓峰;什么引发北方寒冷地域骨质疏松性骨折[N];健康报;2009年
5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教授 王以朋;骨质疏松性骨折需标本兼治[N];健康报;2011年
6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 戴\戎;骨质疏松性骨折新对策[N];健康报;2007年
7 轩和 林乾;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7种预示因子[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殷浩 端木 群力;骨质疏松性骨折de判断与家庭救治[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李晓林;老年骨折和青壮年骨折的治疗是一样的[N];家庭医生报;2009年
10 小正;仅凭T值阈值不足以评估骨折危险[N];保健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岚姝;FRAX(?)对北京地区绝经期非骨质疏松症妇女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2 董超;HIF1α在多孔支架血管化的作用与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应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3 贾觉睿智;2型糖尿病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及机制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邓忠良;低能脉冲超声波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5 庄洪;骨康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Ⅰ、Ⅱ型胶原及CTGF表达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松;纳米骨植入结合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王琳;FRAX、BMD与昆明地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3 温思远;脉冲电磁场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实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4 王振军;PVP及PK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对比分析[D];新乡医学院;2016年
5 王福斌;β-CTx、P1NP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中的临床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6 王宗强;长春市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刘素香;社区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综合干预效果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年
8 聂玮;雷奈酸锶对大鼠胫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张文均;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与脊柱形态特征和活动能力的相关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10 黄海明;粗聚焦高能震波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45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545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