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男性行为大学生HIV感染风险自我认识及影响因素
本文关键词:男男性行为大学生HIV感染风险自我认识及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MSM)HIV感染风险自我认识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大学生群体的HIV感染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间,利用工作组网站、QQ群、大学生志愿者、同伴介绍等方式,在北京和天津市37所高校采取滚雪球的方法招募调查对象,对其进行HIV抗体自愿咨询检测和问卷调查。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MSM人群自认HIV感染风险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 200名大学生MSM参与调查,其中77.5%性取向为同性恋,20.0%认为自己是双性恋,2.5%不确定自己的性取向。入大学后与男性性伴同居者占16%;艾滋病知识100%知晓率为80%,性传播感染知识100%知晓率为7.5%。1.0%的调查对象自认感染HIV风险很高,38.0%认为一般,52.5%自觉危险较小,8.5%认为完全没有风险。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与自认感染HIV风险较小或无风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性取向(OR=2.99,95%CI=1.43~6.14)、曾有酒后性行为(OR=0.16,95%CI=0.05~0.48)、通过互联网认识性伴(OR=2.96,95%CI=1.45~6.14)、近1年饮酒(OR=3.25,95%CI=1.41~7.52)、喜欢与年长的同性发生性行为(OR=3.09,95%CI=1.43~6.66)、近6个月与同性临时性伴发生口交(OR=0.25,95%CI=0.08~0.78)和曾被确诊感染性病(OR=0.21,95%CI=0.07~0.58)。结论大学生MSM人群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对HIV感染风险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应加强该人群性病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高风险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作者单位】: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朝阳华人AIDS干预工作组;天津深蓝工作组;
【关键词】: HIV 感染 同性恋 男性 认知 学生
【基金】:2010年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项目(2010-A-44)
【分类号】:R512.91
【正文快照】: 中国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率逐年上升,且感染者中青壮年占很大比例[1]。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帮助了MSM迅速寻找和频繁更换性伙伴,大众眼里是一片“净土”的大学校园中,男男性行为现象也不再是一种新闻[2-3]。青年学生处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传新,刘学真,苏生利,陈玮,张延学,赵世立;山东省HIV感染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6年06期
2 李祖海;周润华;黎志风;张龙;;9例HIV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旅行医学科学;2001年03期
3 李元敏;治疗癌症的药物有望用于治疗HIV感染[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2年04期
4 章柏华;被监管人员HIV感染者82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年06期
5 刘丽,张绍斌;172例HIV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03年03期
6 钱怀斌,王祥,刘国州;62例HIV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HIV感染进展有关[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年04期
8 绳宇;方鹏骞;;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开展姑息关怀的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年04期
9 ;白细胞介素-2可能推迟HIV感染者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年06期
10 Gayle HD;闵贤;;青少年艾滋病和HIV感染的流行病学[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勤侦;;成都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的状况分析[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2 黄德东;王少扬;赵曙光;翟嵩;庄严;康文臻;李新红;孙永涛;;30例HIV感染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2年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吴亚松;张彤;魏飞力;李冬梅;张伟伟;吴昊;张福杰;;急性或近期HIV感染者耐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岳献荣;孟毓;王富强;;某地区大学生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感染现状调查[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5 薛柳华;危剑安;宋春鑫;陈宇霞;周伟;金燕;;从65例HIV感染者肺部影像学改变探讨HIV无症状感染者中医辨证论治[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年华;耿文清;崔华露;张子宁;张e,
本文编号:745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745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