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A1表达水平在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ABCA1表达水平在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抗ABCA1自身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胆固醇 吴茱萸次碱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是以ATP为能量来源,通过与Apo A1结合而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磷脂的转运以及抑制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及高密度脂蛋白生成的膜蛋白。相关实验证实把小鼠ABCA1基因敲除可以表现出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胰腺β细胞功能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人类ABCA1基因突变同样会导致血浆HDL降低,成为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ABCA1蛋白的表达在胆固醇的转运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建立一种抗ABCA1自身抗体检测的免疫测定法,研究ABCA1自身抗体在体外对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影响,在课题组ABCA1蛋白表达上调剂筛选模型基础上,选取吴茱萸次碱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ABCA1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性,从而探讨ABCA1蛋白表达在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对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目的:分析ABCA1蛋白表达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症(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影响,阐述抗ABCA1抗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并通过检测吴茱萸次碱是否能够提高自身免疫性ABCA1抗体阳性SLE患者ABCA1蛋白表达,为临床SLE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4年-2015收治的SLE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进行血脂水平比较,检测了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TC、TG、LDL及HDL的水平,患者病例数选取80例;2.采用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体外培养、PMA刺激使其细胞膜高表达ABCA1蛋白,提取ABCA1蛋白进行定量和鉴定;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抗ABCA1抗体阳性情况;3.通过蛋白A凝胶层析柱纯化人Ig G抗体,并以Ig G抗体体外干预THP-1细胞,检测抗ABCA1抗体阳性患者Ig G体外对胆固醇流出的影响。4.用实时定量PCR及Weseren印迹方法对ABCA1 m 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质表达进行检测,选取吴茱萸次碱以研究SLE患者ABCA1抗体阳性组ABCA1自身抗体在体外对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影响以及在SLE患者中ABCA1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性。结果: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TC、TG及LDL的水平检测发现SLE组中各项检测水平除HDL外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尤其是HDL水平的显著降低提示SLE患者存在脂代谢紊乱的的特点。而HDL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在SLE患者体内的显著降低可能与SLE患者本身体内存在的抗ABCA1抗体存在相关性。2.SLE患者ABCA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体检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伴动脉粥样硬化组ABCA1抗体阳性率高于SLE不伴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体检健康Ig G干预组对比,抗ABCA1抗体阳性Ig G干预组胆固醇流出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用实时定量PCR及Weseren印迹方法对ABCA1 m RNA及蛋白质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抗ABCA1抗体对照组相比,吴茱萸次碱(5.0μg·m L-1)处理组ABCA1 m RNA上调0.49±0.05(P0.05)。吴茱萸次碱(5.0μg·m L-1)处理组与抗ABCA1抗体对照组相比ABCA1上调0.52±0.01(P0.05)。ABCA1蛋白表达水平与SLE患者体内自身ABCA1抗体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吴茱萸次碱能够显著上调SLE患者体内ACBA1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内胆固醇外流。结论:1.抗ABCA1抗体能够抑制SLE患者胞内胆固醇的流出,可能由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2.ABCA1表达水平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起到关键作用,提高SLE患者ABCA1的表达水平可有效增加细胞胆固醇外流。
【关键词】:抗ABCA1自身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胆固醇 吴茱萸次碱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3.5;R593.24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12-13
- 前言13-18
- 材料与方法18-24
- 1.1 研究对象18-20
- 1.1.1 试验组18-19
- 1.1.2 对照组19
- 1.1.3 实验材料19-20
- 1.2 实验方法20-23
- 1.2.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测定20
- 1.2.2 血脂测定20
- 1.2.3 细胞培养20
- 1.2.4 提取ABCA1蛋白20-21
- 1.2.5 吴茱萸次碱在ABCA1表达上调筛选模型上的量效关系21
- 1.2.6 ABCA1抗体检测21
- 1.2.7 胆固醇流出率检测21-22
- 1.2.8 吴茱萸次碱对SLE患者ABCA1抗体阳性组胆固醇流出率的影响22
- 1.2.9 Western印迹检测ABCA1蛋白表达水平22
- 1.2.10 RT-PCR检测mRNA表达22-23
- 1.3 统计学方法23-24
- 结果24-30
- 2.1 SLE组与对照组年龄及病程相关性分析24-25
- 2.2 SLE患者斑块组与非斑块组年龄及病程分析25
- 2.3 ABCA1抗体阳性情况25-26
- 2.4 ABCA1抗体阳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26
- 2.5 抗ABCA1抗体阳性患者IgG对胆固醇流出率影响结果26-28
- 2.6 吴茱萸次碱上调系统性红斑狼疮ABCA1抗体阳性患者THP1细胞ABCA1的表达28-30
- 讨论30-33
-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39
-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症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及机理研究39-60
- 参考文献56-60
- 个人简历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学恩;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0年16期
2 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3 尹培达;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J];新医学;2000年01期
4 谢可锋,曹建春;数病并存非真相 一元分析得确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误诊经过[J];新医学;2000年09期
5 张强,苏明,朱永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4小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6 李蔚林,李东辉,孙淑萍,孟红珍,刘军,李伟玲;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08期
7 蒋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少见表现与误诊[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3期
8 张秋生,崔惠敏,叶任高;老年人系统性红斑狼疮62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9 蔡绥,郑敏,孙国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amm-Horsfall蛋白 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10 兰海梅,刘晓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丁丁;杨正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陈勇;楼燕如;忻霞菲;王庭辉;黄华;周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顾越英;;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冯琴;纪超;杨波;毕志刚;;4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剑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防和调护[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江必明;王静;;气溶胶生物电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7 杨金英;李贵安;;系统性红斑狼疮五年随访[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张广中;王萍;蔡念宁;陶毅;孙丽蕴;;40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情况分析[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孙铀;张凤山;;1995-200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因素回顾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倩;MiR-155通过调控S1pr1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蕊;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浆microRNA表达谱筛查与验证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吴昊;系统性红斑狼疮中MDSC通过产生Arg-1促进Th17细胞分化和疾病进展[D];吉林大学;2016年
4 吴言为;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6年
5 钱君岩;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队列及生物标志物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6 王紫倩;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长期预后[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7 李敏;A20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8 伍洲炜;常见诱发因素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王红英;超声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陈志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烨;TLR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对肾脏损伤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华梁;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李连连;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汪晓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u樗乇泶锛捌溆隒D4~+CD25~+Foxp3~+Treg细胞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郭颖;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王国芬;滋阴降火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细胞因子IL-10、IL-18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武敏;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车国柱;Th1/Th2及Th17/Treg平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杨金华;CD19~+CD5~+B细胞、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邸宇姿;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44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74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