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干扰素-α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本文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干扰素-α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干扰素(TFN)-α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7例活动期SLE患者(A-SLE)、19例非活动期SLE患者(I-SLE)以及3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FN-α水平分析各组SLE患者血清IFN-α水平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14.82±1.13)mg/mL相比,SLE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FN-α水平(35.46±1.81)mg/mL明显增高(P0.01),同时IFN-α水平与患者SLEDAI评分、ANA滴度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428 8,P0.01)(r=0.401 3,P0.01)(r=0.322 1,P0.05);与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r=-0.386 8,P0.01),并且SLE患者有皮肤红斑(42.93±1.90)mg/mL、关节炎(41.19±2.88)mg/mL、肾损害(38.21±2.03)mg/mL及抗ds-DNA抗体阳性组(41.82±3.03)mg/mL血清IFN-α水平均高于指标阴性患者,分别为(26.57±1.91)mg/mL、(31.77±2.07)mg/mL、(29.18±3.23)mg/mL和(30.57±1.68)mg/mL(均P0.05),未用药患者组IFN-α水平为(42.27±4.48)mg/mL,高于用药组(34.04±1.92)mg/mL(P=0.0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E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FN-α水平增高与疾病活动度及严重程度相关,说明其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生。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干扰素-α 自身疾病
【分类号】:R593.241
【正文快照】: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70%~90%为女性[1]。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2],可能与环境、遗传、激素等因素有关[3],但确切的病因仍然未知。患者体内显著积累的致病性自身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靶器官,引起SLE患者体内免疫调节异常,尤其是细胞凋亡异常、细胞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祖华,邱夏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α_1-微球蛋白的测定及其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5期
2 许杰州,曾庆馀,肖征宇;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3 刘钢,王兰兰,谢其冰,李立新,王忠明,林懋贤;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的观察[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4 陈蓓,唐福林;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5 李彩凤,江载芳,何晓琥;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0年05期
6 梁小红;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探讨[J];华夏医学;2000年06期
7 何惠英,王海鹰,叶小英;8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指标测定的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陈红清,徐文严;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3期
9 陈红清,徐文严;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5期
10 唐蓉,王黎敏,叶任高,姜宗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蓓;林进;徐立勤;徐丹怡;曹恒;孙德本;;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12例临床分析[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于晓春;;一例以头痛、抽搐、昏迷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例报告[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韩建文;张学军;;系统性红斑狼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成;张安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学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蔼平;白琳;任宝娣;;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56例疗效观察[A];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C];2009年
6 刘平;周涛;马海涛;李晓绿;邱文淼;;以肢端坏死为首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临床病例报道[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阎小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体会[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8 王建明;阎小萍;王昊;陶庆文;;由病例分析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9 王振宇;于慧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其心理干预方法[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10 李秀;张凤山;李洋;;系统性红斑狼疮152例的临床分析[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2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3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4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5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7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8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本文编号:835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835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