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皮肤淋巴瘤的亚型分布及蕈样肉芽肿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6 19:29

  本文关键词:皮肤淋巴瘤的亚型分布及蕈样肉芽肿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皮肤淋巴瘤(CL) WHO—EORTC分型 蕈样霉菌病(MF) TOX 分子标志物


【摘要】:1.背景 (1)关于皮肤淋巴瘤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论,2005年,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会议达成共识,共同发表2005年WHO-EORTC分类。研究表明,淋巴瘤的亚型在亚欧国家存在显著分布差异。然而,关于其流行病学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在亚洲地区的研究报道比较少见。缺乏在中国大陆的流行病学数据。由于目前皮肤淋巴瘤的病因仍未明确,不同地区的亚型分布的差异可以为探讨其发病病因及机制提供线索。 (2)文献报道TOX基因多种恶性肿瘤相关,包括乳腺癌、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蕈样霉菌病(MF)为最常见皮肤淋巴瘤的亚型,但其早期诊断困难,缺乏阳性分子标志物。2012年,Yaohua Zhang等人发现在早期MF(eMF)患者中TOX基因mRNA表达明显升高,显著高于正常皮肤(TOX基因表达比值:10.38)和炎症性皮肤病(TOX基因表达比值:5.36)。并且该研究进一步使用免疫荧光以及免疫组化技术,证实了TOX蛋白在早期MF细胞中表达,而在炎症组织中TOX蛋白表达均为阴性,从而提出TOX蛋白可能作为诊断早期MF分子标志物。但是该研究免疫组化以及免疫荧光涉及病例数较少,仅有8例MF患者,有一定局限性。 2.目的 (1)根据WHO-EORTC(2005版)关于皮肤淋巴瘤的分类探讨中国大陆皮肤淋巴瘤的分型及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病理特征,并与其他地区的研究成果比较皮肤淋巴瘤的亚型分布之间的差异,进而探讨差异与淋巴瘤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 (2)验证TOX蛋白及TOX基因在MF、正常皮肤以及良性炎症性皮肤病中表达情况,探讨其作为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提高MF的早期诊断与预后。 3.方法 (1)复习纳入标准的皮肤淋巴瘤患者病例的临床病历、HE及免疫组化切片,依据WHO-EORTC(2005版)对皮肤淋巴瘤的进行分型,并总结各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以及与预后。 (2)免疫组化:35例MF病变皮肤组织蜡块为病例组,10例正常皮肤、20例炎症皮肤(10例银屑病,5例湿疹,5例扁平苔藓)组织蜡块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标本TOX蛋白表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探讨TOX蛋白作为MF分子标志物的可能。 (3) Western blot及real-time RT-PCR:3例手术取下的新鲜MF皮肤作为实验组,2例正常皮肤,2例慢性炎症皮肤作为对照组,用Western blot检测TOX蛋白的表达,并用real-time RT-PCR检测TOX的1nRNA的表达情况。 4.结果 (1)共收集100例皮肤淋巴瘤病例,其中,98例为原发性皮肤淋巴瘤(PCL),2例为继发性皮肤淋巴瘤(SCL)。原发性皮肤淋巴瘤(PCL)中,92例(94%)为成熟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CTCL),6例(6%)为成熟B细胞淋巴瘤(CBCL)。蕈样霉菌病(MF)为最常见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占PCL的63%,其次为原发性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PTL),非特殊型(13%)、皮肤CD30+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1%)。PCL患者的总体1年生存率为90%。早期MF的1年生存率为100%,晚期MF为60%。MF预后与其TNM临床分期相关,晚期MF预后显著差于早期MF(P=0.002)。 (2)35例MF病人中,27例(90%)TOX蛋白表达阳性:10例正常皮肤中,0例TOX蛋白表达阳性,20例良性炎症患者中,8例(40%)TOX蛋白表达阳性。TOX蛋白染色阳性细胞相应的CD4染色也为阳性。在MF组织中,可见Pautrier's微脓疡内的淋巴细胞TOX及CD4染色均为阳性。 (3) Western bloti正实TOX蛋白在MF、炎症以及正常皮肤中均存在表达,在MF中表达高于对照组;real-time RT-PCR证实TOX基因的mRNA在MF中特异性高表达,显著高于TOX在炎症以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 5.结论 (1)与欧美国家相关研究相比,本研究皮肤T和NK细胞淋巴瘤(CTCL)比相对较高(94%vs.77%or71.3%),皮肤B细胞淋巴瘤(CBCL)比例相对较低。本次研究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研究一致,证实了皮肤淋巴瘤的亚型分布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有明显差异。淋巴瘤病因至今仍不清楚,亚型分布地理位置的差异对于探讨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提供了线索。研究还证实,MF预后与临床分期明显相关,提示MF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但MF尤其是早期MF临床误诊率较高,因此,探讨MF的早期分子标志物非常重要。 (2)本实验首次证实了在TOX蛋白在良性炎症皮肤表达也可为阳性,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免疫组化TOX蛋白的表达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证实两者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使用real-time 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TOX基因mRNA以及蛋白表达的差异。证实TOX蛋白可能成为MF的分子标志物,但尚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3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广军;;《淋巴瘤影像诊断学》出版发行[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9年01期

2 鲁向新;宋志新;;T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09年02期

3 高锦程;;青霉素治疗假恶性皮肤淋巴瘤[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3年02期

4 纪小龙,邱丙森,李维华;皮肤淋巴瘤的新分类[J];诊断病理学杂志;1999年01期

5 刘永生,赵娟,邹铭西;T抑制淋巴细胞为主的皮肤淋巴瘤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4年04期

6 王兰苹,梁青,吉步强,郑美芳;COAE预处理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高恶度皮肤淋巴瘤一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7年08期

7 葛以信;皮肤B细胞淋巴瘤[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5年01期

8 张春雷,沈力,李世荫,张宝元;石蜡组织皮肤淋巴瘤免疫表型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7年01期

9 周小鸽;2005年WHO-EORTC皮肤淋巴瘤分类已发表[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年06期

10 王琳;;皮肤淋巴瘤新分类的必要性和特点[J];皮肤病与性病;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铮;石远凯;何小慧;秦燕;董梅;杨建良;刘鹏;张长弓;;10例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分析[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2 刘玲;齐显龙;廖文俊;高剑;李春英;高天文;;蕈样肉芽肿和Se'zary综合征最新分期分级标准[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耿松梅;;皮肤蕈样肉芽肿及特殊类型[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连祥;殷致宇;庄逢康;蔡有龄;毛换伟;;以泛发性色素沉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蕈样肉芽肿1例[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孙莉;颜敏;李娟;;蕈样肉芽肿1例[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张庆波;汪志国;白吉;陈永艳;袁伟;;长期误诊为湿疹的蕈样肉芽肿一例报道[A];2011年全国中医美容学术年会暨贵州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激光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赵丽菲;任娜;赵威;邱广斌;;蕈样肉芽肿继发淋巴瘤白血病一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雷霞;伍津津;吴先林;鲁元刚;李凤;郑晓丽;;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11例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年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性病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9 刘平;王冬云;楚瑞奇;谭升顺;;5例阿维A治疗蕈样肉芽肿前后免疫组化对表达水平的检测[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应作霖;姜yN群;曾学思;桑红桂;张行;许则峰;;蕈样肉芽肿的端粒酶研究[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志淼;皮肤病学的科研大世界[N];健康报;2011年

2 陈英云 乔蕤琳;我省专家利用系列生物信息方法识别重大疾病风险分子标志物[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3 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 崔钊;肿瘤也可引起皮肤病[N];健康报;2011年

4 时仲省 林恒大 刘春阳;急性胰腺炎治疗获进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5 胡德荣;新型胃癌分子标志物研究获突破[N];中国医药报;2010年

6 记者 肖意;深企新药在美临床试验[N];深圳特区报;2010年

7 陈英云 乔蕤琳 记者 赵宇清 见习记者 常春晖;重大疾病发现和治疗有新突破[N];黑龙江日报;2010年

8 记者李天舒;新的鼻咽癌分子标志物被发现[N];健康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周文斌;攀登地球科学高峰[N];光明日报;2002年

10 广文;皮肤瘙痒要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涛;早期蕈样肉芽肿紫外线光疗疗前疗后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变化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孙青;EB病毒及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与蕈样肉芽肿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3 刘洁;蕈样肉芽肿的临床与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4 周云飞;蕈样肉芽肿相关生物标记物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曾跃平;蕈样肉芽肿候选肿瘤标记物 PRDX1、PPIA、MnSOD和FABP5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6 于靖;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蛋白质组及其分子标志物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张文玲;鼻咽癌发病不同阶段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及差异表达基因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D];中南大学;2009年

8 徐乃玉;香烟烟雾与氡染毒致大鼠肺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李定祥;五脏血瘀证与血液高凝状态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唐小玲;广州市典型地区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及极性组分的分子标志物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欣;皮肤淋巴瘤的亚型分布及蕈样肉芽肿分子标志物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于淑萍;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4(PDCD4)和Ki67蛋白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D];山东大学;2009年

3 陈建芳;皮肤淋巴瘤的病理分型及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4 王海林;皮肤淋巴瘤中c-myb、NF-κB的表达与TCRγ基因重排的对比研究及意义[D];山东大学;2007年

5 周秉侠;FOXP3在玫瑰糠疹、扁平苔藓、大斑块型副银屑病及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意义[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振飞;人类疱疹病毒8型与非卡波氏肉瘤组织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7 李晓芳;22例蕈样肉芽肿临床病理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8 齐艳宁;PDCD5及P53蛋白在不同期蕈样肉芽肿患者皮损中的表达[D];山东大学;2011年

9 谢爱国;环氧化酶1,,2在蕈样肉芽肿皮损组织中表达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10 阳娟;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分类探讨和免疫组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30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230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b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