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ALA光动力治疗SKH-1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7 07:13

  本文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原卟啉Ⅸ 皮肤鳞状细胞癌 动物模型 疗效 细胞死亡 微血管密度 免疫学效应 出处:《扬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 研究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对紫外线所致SKH-1无毛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的治疗效果,并从细胞死亡方式、肿瘤微血管损伤和部分免疫学效应等方面系统探讨ALA-PDT的作用机制。 方法 1.以紫外线照射,构建SKH-1无毛小鼠多发性皮肤鳞癌,瘤体直径长至1~5mm后选取55只荷瘤小鼠将其随机分为ALA-PDT治疗组(15只)即A组、单纯涂ALA组(15只)即B组、单纯照射红光组(15只)即C组、空白对照组(10只)即D组。另外选择9只荷瘤小鼠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分别给予5%、8%、16%ALA霜剂外涂,采用curalux荧光检测仪连续监测12h的PpⅨ荧光强度,确定最佳敷药浓度及最佳治疗时间。A组小鼠以上述确定的最佳浓度和敷药时间,给以632.8nm红光(输出功率20mw/cm2,剂量30J/cm2)照射,B组小鼠给予同样浓度的ALA敷药但不照光,C组不给予ALA敷药,但以同样剂量的红光照射,D组不作任何处理。各组每周治疗1次,共4次,每次治疗前测量肿瘤的长径和短径,计算肿瘤体积,计数瘤体数目并称量小鼠体重,直至治疗结束后2周;当小鼠死亡或有肿瘤体积达500mm3时该小鼠即停止研究,计算各组小鼠平均荷瘤生存率。 2.另选取21只直径1~5mm荷瘤小鼠,分别于ALA-PDT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1h、3h、6h、12h、24h和7d各时间点随机选择3只小鼠,麻醉后处死取肿瘤组织,每块组织平均分为两部分,一半以2.5%戊二醛固定保存,制作电镜标本,一半以4%多聚甲醛固定保存,制作常规病理切片,以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 3.取上述时间点的肿瘤组织切片,采用TUNEL细胞凋亡检测法检测治疗后24h内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时间点LC3B、CD34、CD4、CD8、CDla的表达,观察细胞自噬形成、微血管密度及局部免疫效应变化。 结果 1.末次治疗后2周,A组即ALA-PDT组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与治疗前相比肿瘤体积明显缩小(P0.05),直径1~4mm和(或)厚度2.5mm瘤体可完全消失,直径4~5mm和(或)厚度≥2.5mm可部分消失或缓解;而B、C、D三组则没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与治疗前相比肿瘤体积不断增大(P0.05);治疗后A组与其他各组相比,体积显著缩小(P0.01)。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A组瘤体逐渐减少,但是停止治疗后1-2周,瘤体数目不再减少也未增多,但个别未消失瘤体开始增大;其余三组小鼠瘤体数目则逐渐增多可达十余枚,部分小鼠背部瘤体融合成片或者呈地毯式分布。 2.实验研究期间除了A组以外,B、C、D组各有4-5只小鼠肿瘤体积达500mm3以上均给予麻醉后脱颈椎处死。余小鼠均存活至实验结束,D组1只小鼠因意外死亡,A组小鼠荷瘤生存率较其他三组差异显著(χ2=8.374,p=0.0390.05)。治疗前后各组小鼠体重均无明显差异(P0.05)。 3.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治疗前肿瘤细胞密集分布,核大深染,异型性明显,肿瘤间质毛细血管丰富。ALA-PDT治疗后:1h肿瘤血管充血,其内可见少量炎性细胞;3h时血管内大量炎性细胞粘附于血管壁,向血管外组织中移行,肿瘤细胞间水肿;6h组织间弥漫性渗血,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周边部分肿瘤组织坏死呈灶状红色均染,并且有大量的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12h仍有渗血,组织空隙有块状淤积的红细胞,;24h淤血有所缓解,肿瘤细胞坏死可见片状红色淡染区,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至治疗后第7d大面积的肿瘤坏死,局部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碎裂可见大量核尘。 4.TEM超微结构表现:治疗前肿瘤细胞呈多角形,核浆比例大,核仁多,细胞表面有较多的微绒毛,未见凋亡和坏死的细胞。ALA-PDT治疗后1h细胞肿胀,微绒毛减少,线粒体肿胀并开始出现空泡,还可见皱缩变小的凋亡前期细胞;3h可见核染色质边集呈环状,胞浆开始出芽脱落形成凋亡小体;6h胞质进一步空泡化,细胞松散连接不紧密;12h胞质高度空泡化,仍可见凋亡细胞,核边集,但后期能量不足,包浆破裂,继发形成坏死;24h细胞完全坏死,结构消失成模糊片状。 5. TUNEL:PDT治疗后3h开始出现凋亡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逐渐增加,但是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免疫组化研究结果:ALA-PDT治疗后,CD34表达逐渐降低,从治疗后6h开始与治疗前相比,血管密度明显降低(P0.05),12h以后血管损伤更加严重,血管显著减少(P0.000),治疗后第7d,肿瘤间质毛细血管消失,仅见皮下结缔组织中1-2条小动脉。CDla蛋白阳性树突状细胞数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h、3h、6h、12h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4h、7d与治疗前相比表达增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CD4、CD8阳性T细胞数在治疗后7d明显增多(P0.05);CDla与CD4和CD8阳性细胞数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84,0.862,P值均0.05;CD34与CDla、CD4+T、CD8+T细胞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23、-0.847、-0.85,P值均0.05。LC3阳性细胞数在治疗后0.5h、1h、3h、24h及7d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1.4次ALA-PDT治疗能够有效清除直径1~4mm和(或)厚度小于2.5mm SCC,抑制直径4mm以上(或)厚度为2.5~3mm瘤体的生长速度,提高小鼠的荷瘤生存率; 2. ALA-PDT能够通过细胞坏死和凋亡两种方式直接杀伤鳞癌细胞,以细胞坏死为主要细胞死亡方式; 3. ALA-PDT可损伤鳞癌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使血流淤积血栓形成,阻断了鳞癌组织的血液供应,间接杀灭鳞癌细胞; 4. ALA-PDT杀伤肿瘤细胞后能够诱导中性粒细胞、DCs以及CD4+T、CD8+T细胞聚集,增强局部免疫学效应; 5.本研究显示肿瘤细胞没有通过自噬的方式死亡,推测自噬可能产生于巨噬细胞,参与了免疫学效应。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3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宏伟;王秀丽;过明霞;刘放;;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与CO_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年10期

2 罗荣辉,刘婉华,刁振琦,陈香才,张丽;光动力疗法对肝癌小鼠的抗肿瘤及免疫效应研究[J];应用激光;2001年03期

3 王秀丽,徐世正,张春荣,郑卫;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治疗Bowen病[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1999年01期

4 王宏伟;王秀丽;过明霞;虞叶风;;5-氨基酮戊酸乳膏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原位癌[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年03期

5 许金国;卢宪梅;赵天恩;;皮肤淀粉样变性皮损中T/B细胞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年10期



本文编号:1541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541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a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