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例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6 23:31
本文选题:基底细胞癌 切入点:诊断 出处:《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掌握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及皮肤镜特征,降低临床工作中误诊率,提高诊断和防治水平。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1年7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47例经组织病理学活检明确诊断为BCC的病例。综合其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皮损大小、病程、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分型、皮肤镜表现等特征,结合临床医师初步诊断,分析了解该病的发病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素。结果:147例BCC病例分析表明,该病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88.44%),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男女比例为0.69:1)。皮损以单发为主(95.92%),直径多约为0.1~5cm(99.32%),多发生于身体的暴露部位(88.40%),以鼻部(38.10%)和面颊部(15.65%)尤为常见。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分为结节溃疡型、色素型、纤维化型(或硬斑病样)及浅表型。以结节溃疡型(48.30%)和色素型(41.50%)较常见。4种临床类型在女性、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及头面部更易发生。147例患者皮损经组织病理学HE染色后均证实为基底细胞癌。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可分为结节型(实体型)、色素型、角化型、浅表型、囊性型、腺样型及纤维上皮瘤型,但未观察到硬化型改变。其中结节型(实体型,58.50%)和色素型(20.41%)较多见。对其中61例患者行皮肤镜检查,结果发现均不含色素网,满足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经典诊断模式的阴性标准;并可观察到至少一种阳性标准,如枫叶样结构、轮辐样结构、溃疡、蓝灰色卵圆形巢、多发性蓝灰色小球及分枝状毛细血管扩张。该技术有利于提高BCC的诊断率。147例患者中,皮损处伴有溃疡发生者89例(60.54%)。男性患者皮损处溃疡发生率(75.00%)明显高于女性患者(50.57%)。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63.85%)皮损处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患者(35.29%)。且头面部(63.57%)、临床表现结节溃疡型(77.46%)、组织病理学结节型(实体型,67.44%)皮损的溃疡发生率较高。提示BCC皮损处溃疡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发病部位均有显著关系。147例患者在初步诊断中有52例被误诊为其他病例,包括色素痣、恶性黑素瘤、鳞状细胞癌、Bowen病、脂溢性角化病、日光性角化病、孢子丝菌病、瘢痕疙瘩及纤维瘤,总误诊率达35.37%。在4种临床分型中浅表型皮损最易被误诊(72.73%)。结论:本研究发现,由于患者对BCC认识不足,加之该病病情发展缓慢、侵袭性较弱,导致就诊不及时,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最长者达60年。因此,应提高公众对BCC的防范意识,对自身原有皮损,尤其是发生于头面部的结节溃疡型或色素型皮损,如经久不愈或短期内出现大小、形态等变化,应及时于正规医院就诊,早期发现对BCC的防控及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身体暴露部位发病较多,提示该病可能与长期日光曝晒所带来的紫外线辐射明显相关,故减少日晒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临床医生对于疑似BCC的病例,可先行皮肤镜检查,再对有恶性倾向的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皮肤镜特征,与其他常见皮肤病相鉴别,以减少误诊或漏诊,提高BBC的诊断水平,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指导依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9.5
,
本文编号:1622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62218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