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致病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发病机制初步探讨

发布时间:2018-03-17 12:26

  本文选题:丙酸杆菌 切入点:色素减退 出处:《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背景: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progressive macular hypomelanosis,PMH)是一种易被误诊的色素减退性皮肤病,其临床特征为躯干部对称出现边界不清的圆形、椭圆形色素减退斑,并常于躯干中线处融合成片状。它不痒不痛也无炎症。20世纪80年代,为了描述一种发生于法国人身体上的色素紊乱皮肤病,Guillet等人首次提出了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世界各地陆续均有报道,近年来国内分别以“花斑癣样色素减退”、“青少年特发性浅色斑”进行过报道。但目前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且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由以下四种假说:○1基因‘融合’学说○2遗传学说○3真菌感染学说○4痤疮丙酸杆菌学说;目前较为认可的是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学说[2],但国内尚无对该病致病菌及作用方式相关方面的研究。目的:对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PMH)患者所分离的致病菌进行初步鉴定和分析;并将PMH患者皮损分离出的痤疮丙酸杆菌加入角质形成细胞(HaCat株)的培养体系,以痤疮患者皮损处分离出的痤疮丙酸杆菌及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NCTC737)做对照组,来观察不同来源细菌对HaCat细胞株分泌IFN-γ、IL-6、TNF-α细胞因子的影响,从而推测可能的发病机制。 方法: 需氧法、厌氧法分别从PMH及痤疮患者皮损处培养病原菌,应用革兰氏染色、ATB Rapid ID32A系统鉴定及细菌16sDNA测序鉴定,将测序结果通过Blast比对,与已知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确定细菌种属。然后用DNASTAR建立细菌的系统发育树。取正常人(色素痣患者)皮肤细菌培养做对照。 将PMH患者皮损分离出的痤疮丙酸杆菌加入角质形成细胞(HaCat株)的培养体系,以痤疮患者皮损处分离出的痤疮丙酸杆菌及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NCTC737)做对照组,来观察不同来源细菌对HaCat细胞株分泌IFN-γ、IL-6、TNF-α细胞因子的影响。 结果: 1.WOOD灯观察 41例PMH患者中35例皮损区灯下可见局限性点状红色荧光,占85.4%,正常皮肤处未见点状红色荧光。295例寻常型痤疮患者中,195例粉刺型中,其中90例可见红色荧光,183例丘疹型中痤疮患者中17例可见红色荧光。 2.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11例PMH患者正常皮肤处取材培养,在常规血平板和厌氧血平板中均未见菌落形成;皮损区取材作需氧及厌氧培养,需氧培养的未发现有菌落生成,厌氧培养有9例有菌落形成,菌落为圆形、白色、不透明、光滑、不溶血伴有臭味,Wood灯下表现为红色荧光,革兰氏染色阳性,短棒状杆菌、无芽孢、荚膜和鞭毛,经ATB Rapid ID32A系统鉴定为痤疮丙酸杆菌。用厌氧培养法从13例寻常型痤疮皮损做培养,9例培养出革兰氏阳性菌,经鉴定7株均为痤疮丙酸杆菌,1株为肠杆菌,1株为Lysinibacillus菌。正常人(色素痣患者)皮肤组织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3.16sDNA测序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分别对来自面部寻常型痤疮皮损处的痤疮丙酸杆菌和PMH背部皮损处培养的痤疮丙酸杆菌进行16sDNA测序,测序结果经Blast分析16株为痤疮丙酸杆菌(9株来自于PMH患者,7株来源于痤疮患者),在NCBI上选取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DSM16379,NR040847.1)与颗粒丙酸杆菌标准株(DSM20700,NR025276.1)一起做phylogenetic tree和sequence distances后发现来自PMH皮损区的菌株为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相似度均大于99.7%。 4.痤疮丙酸杆菌对HaCa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PMH分离的痤疮丙酸杆菌与HaCat株共培养分泌的IFN-γ、IL-6量较空白对照组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标准菌株NCTC737组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痤疮患者分离出的痤疮丙酸杆菌株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MH分离的痤疮丙酸杆菌与HaCat株共培养分泌的TNF-α量较空白对照组含量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标准菌株NCTC737组含量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痤疮患者分离出的痤疮丙酸杆菌株升高,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47,P>0.05) 结论: 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皮损区可以分离自痤疮丙酸杆菌,而周围正常皮肤及正常人的正常皮肤未能培养出痤疮丙酸杆菌;P.anes致PMH患者色素减退,可能是由于影响角质形成细胞分泌如IFN γ、 IL-6等细胞因子,从而影响黑素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影响黑素合成而导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58.7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青;张佳宾;蔡宏为;向耘;钱苗新;马彩云;姚晓波;;中西医结合治疗680例寻常性痤疮的治疗体会[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郭青海;;单味丹参饮治疗痤疮160例[J];吉林中医药;2006年09期

3 李虹;;调Q激光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09期

4 高启发;;四联疗法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06期

5 张爱玲;;寻常型痤疮面部护理临床观察[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朱云燕;唐荣祥;;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2006年02期

7 朱晓云;;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194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21期

8 张彦敏;;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年06期

9 付红艺;金红;李惠;王小灵;陈红梅;;光子嫩肤术在痤疮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10 张威;张丽敏;马晓文;高艳;杨玉艳;;青春期后重症痤疮临床分析及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轶;李映琳;李秀敏;张云壁;姜波;应桂云;林英;杨翊;;芩栀苦参丸及部分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研究[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李林溪;高宇;何伯萍;雷连成;韩文瑜;;痤疮丙酸杆菌的免疫调节作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王丹;骆丹;闵玮;林秉奖;;ALA光动力疗法对痤疮丙酸杆菌感染金黄地鼠的研究[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何强;刘冬先;陈兴平;;尖锐湿疣复发与其皮损中γ-IFN表达的关系[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张丽君;张学军;杨森;;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2例[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钟华杰;吴原;;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1例[A];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魏敬军;马新英;王育敏;王嘉军;;~(32)P治疗皮肤疾病致皮损及防治体会[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黄诚;;小红蚁所致的丘疹性荨麻疹3例[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冯进云;彭振辉;王梅菊;唐小平;黄晓峰;刘玉萍;;尖锐湿疣皮损朗格汉斯细胞的形态学变化[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陈贤祯;程浩;朱可建;徐妍;;Toll样受体在尖锐湿疣皮损中的表达研究[A];浙江省免疫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 戴若玲;野外皮损莫小视[N];大众卫生报;2005年

2 协和医院主任医师 彭汉光;年老皮损多 毋需太在意[N];大众卫生报;2000年

3 漠南;春暖花开 又现牛皮癣“身影”[N];保健时报;2004年

4 ;打破治病难治癣的神话[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5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 张英栋;厚薄:银屑病皮损疗效判定依据[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6 张爱军;当心“春癣”伤了孩儿面[N];保健时报;2003年

7 青岛大学医学院皮肤科教授 秦士德;识别梅毒皮损防漏诊误诊[N];健康报;2011年

8 翟旺;皮肤损害部位的护理[N];保健时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雪敏;SCLE,不痛不痒事不小[N];医药经济报;2011年

10 夏涵;别把面癣当湿疹[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东杰;新疾病——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发病机制初步探索[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2 高春芳;转化生长因子βs及受体在银屑病皮损和外周血中的表达与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3 高奎斌;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alpha及其受体的检测及其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4 高剑;新疾病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病原菌——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三维模型重建及生物膜与微环境pH的相互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5 张鹏;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迟慧彦;特应性皮炎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评价[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7 张福仁;蒽林及其10-酰基衍生物治疗银屑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1年

8 周展超;治疗寻常痤疮的几种外用制剂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9 李勇坚;银屑病皮损及缺氧条件下HaCaT细胞HIF-1α与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谭城;中药单体对黑素合成的影响及黑素细胞分化标记分子在毛囊及白癜风皮损处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陶强;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致病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发病机制初步探讨[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2 杨岚;痤疮合剂治疗寻常痤疮肺胃湿热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杨怡;新疾病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痤疮丙酸杆菌脑感染的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证据[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4 王丹;ALA光动力疗法控制金黄地鼠皮脂腺斑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后炎症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5 李媛;Ⅰ型、Ⅱ型寻常型银屑病临床分析和ERβ在其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D];苏州大学;2011年

6 王爱学;玫瑰糠疹皮损VCAM-1、ICAM-1表达及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7 陈丽华;高强度宽谱红光对痤疮临床治疗及体外抗菌作用的初步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8 王琳;HBD-2,-3和TNFα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9 吴辛刚;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10 苏明;尖锐湿疣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活化型激酶ERK和p38的表达及意义初探[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24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624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a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