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本文选题:特应性皮炎 切入点:危险因素 出处:《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摘要】: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特应性皮炎提供一种简便、实用的预测方法。方法:共抽取427例新生儿脐血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脐血IgE含量和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5含量,并记录家族过敏史、季节、宠物、皮肤感染、喂养方式、父亲吸烟、居住地、性别等危险因素的情况,随访12个月,追踪观察特应性皮炎患病情况。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结果:①脐血IgE中位数为0.54IU/mL;脐血IL-5均数为5.20pg/mL;标准差为2.14。②从单因素、多因素两方面筛选出脐血IgE、脐血IL-5、家族史为主要危险因素。③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预测概率模型及预测概率分类图。结论:通过测定婴儿脐血IgE、IL-5水平结合家族过敏史建立预测模型对特应性皮炎发病可进行早期预测。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atopic dermatitis and to provide a simple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early prevention of atopic dermatitis.Methods: a total of 427 neonatal umbilical cord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he content of IgE in umbilical cord blood was determin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method and the content of IL-5 was measured by 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 method. The family history of allergies, seasons, pets, skin infections, feeding methods and father smoking were recorded.Risk factors such as residence and sex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months to observe atopic dermatitis.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screen risk factors and a predictive model was established.Results the median of IgE in umbilical cord blood was 0.54 IU / mL, the mean of IL-5 in cord blood was 5.20 PG / mL, th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2.14.2 from single factor.Umbilical cord blood IgE, cord blood IL-5 and family history were selected from two aspects of multiple factors. 3. The unconditioned Logistic regression prediction probability model and predictive probability classification map were established.Conclusion: the early prediction of atopic dermatitis can be made by determining the level of IgEN IL-5 in umbilical cord blood and establishing a predictive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family history of allergy.
【作者单位】: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科;
【基金】:广西南宁市科研课题基金资助项目(No.20040167C)
【分类号】:R758.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小兰,王志瑾,骆福添,阮少群,张久兰;鼻咽癌患者家族聚集性及其危险因素的探讨(病例—对照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980年01期
2 刘庆民;低血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一种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80年01期
3 苏哲坦;青年人心肌梗塞[J];日本医学介绍;1980年04期
4 柯若仪 ,于文信 ,常思坦;日本近二、三年心血管病研究进展概述[J];日本医学介绍;1980年07期
5 陈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1980年03期
6 张惠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续完)[J];国际护理学杂志;1980年04期
7 王文正;病毒性传染病监测研究的课题[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0年01期
8 车春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始淋巴细胞大小与预后[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0年01期
9 李锐松;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移植后的心肌梗塞发生率与预后;有苗头的随机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1980年04期
10 张中超;;老年人血脂的研究[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馨芝;赵达亚;宫丽敏;管柏青;田家玮;马波;;单纯性肥胖与动脉硬化关系及对左心功能影响的探讨[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吴桂琴;;肥胖儿与成人病的年轻化问题的探讨[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3 林甲宜;徐结桂;李秀群;罗莉;;灯盏花、硫酸镁联用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逆转反应[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4 陈翠娟;李瑞兰;陈慧;杨柳青;江长花;;动态血压监测在护理高血压病人中的应用价值[A];第六届中日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文版)[C];1999年
5 周达生;戴梅竞;杨廷忠;戚中雪;;青少年妊娠与婚前性行为危险模式探讨[A];江苏省第二次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周达生;戴梅竞;杨廷忠;戚中雪;;青少年妊娠与婚前性行为危险模式探讨[A];江苏省第二次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杨明明;潘丽;袁新华;丁婉华;申素琪;;药物中止178例未婚妇女非意愿妊娠的调查[A];江苏省首届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8 翟静;郭传琴;刘贤臣;刘同洲;曹会龙;戴郑生;;中学生行为问题危险因素对照研究[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选萃[C];1999年
9 王亚平;朱江;宁小兵;;脑卒中康复病人血压情况回顾分析[A];1998年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8年
10 刘鹏;黄东锋;陈少贞;江沁;;脑出血和脑梗塞的住院医疗康复效益分析[A];第三届全国康复医学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未雨;你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吗[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吴小玲 刘军;让艾滋病远离我们[N];福建工商时报;2000年
3 范又;糠尿病诊治存在四低[N];光明日报;2000年
4 ;农村糖尿病患病率激增[N];科技日报;2000年
5 崔民彦;仅控血糖是不够的[N];辽宁日报;2000年
6 刘佩文;脱发 可能与心脏病危险增加相关[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0年
7 上海医科大学 中山医院 老年病科 杨蕊敏;普伐他汀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0年
8 Alexander M.Walker等;对英国和加拿大服用西沙必利者中严重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研究[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0年
9 张宇晨;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预后因素较多[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0年
10 徐成斌;不可忽视年轻人心脏病危险因素[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向进;1996—2000年老年人群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2 贺运河;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微观辩证及益气活血法疗效机理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1年
3 俞鸣;卵巢癌危险因素及其易感基因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4 田成林;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相关因素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5 王洁;北京万寿路地区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6 韩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癌—α_1-抗胰蛋白酶与肺癌的遗传易感性关系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7 李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8 朱旅云;超重/肥胖者内皮功能障碍的分子病因学机制及其与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9 陈忠;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危险因素、脂蛋白脂酶P,,H基因多态性及其酶活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10 王晖;临床危险因素和血清学指标对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预测及其炎症机制探讨[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子才;兔腹主动脉局部痉挛模型建立及发病机制的探讨[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2 郑冠宇;TMD——损害中美关系两岸关系的危险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琦;油轮静电防爆智能控制系统[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4 章政;中国人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PON1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D];青岛大学;2001年
5 王鸿雁;同型半胱氨酸与脑血管病关系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01年
6 马艳梅;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脏事件危险评估及分析[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7 殷尚炯;陕西地区与部队精神分裂症危险因素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8 黄爱群;纺织厂工效学因素与女性生殖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9 任路忠;铜陵市学龄前儿童孤独症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10 陶欣荣;男性不育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687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687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