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流行病学调查
本文选题:特应性皮炎 切入点:儿童 出处:《遵义医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深圳市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最新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以有经验皮肤科医生的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并与Williams诊断标准进行比较。方法:本调查为时点调查。调查对象为深圳市1-7岁儿童。通过单纯随机或系统抽样及分层和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具体对象,采用问卷与体检相结合的方式,由有丰富AD临床诊治经验的皮肤科医生进行面对面实地调查。AD病情严重程度评估采用特应性皮炎评分法(SCORing Atopic Dermatitis,SCORAD)。生活质量评估,1-2岁采用婴儿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infant’s 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IDLQI)问卷,2岁采用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children’s 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CDLQI)问卷。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90份,收回1511份,应答率89.41%。7例因资料不完整被排除,最终共纳入1504名儿童,其中男性716例、女性788例,男女比例1:1.1。(1)AD的患病率:以有经验皮肤科医生的临床诊断为金标准,AD总的患病率为11.84%(178/1504),其中男性人群中患病率为11.73%(84/716),女性人群中患病率为11.93%(94/788)。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1-2岁年龄组的患病率最高,为21.45%(62/289)。轻度和中度AD的比例分别为84.27%(150/178)、15.73%(28/178),重度0例。基于Williams诊断标准,AD总的患病率为3.92%(59/1504),其中男性人群中患病率为4.05%(29/716),女性人群中患病率为3.81%(30/788)。轻度、中度AD的比例分别为61.02%(36/59)、38.98%(23/59),重度0例。(2)AD的影响因素:早产是AD的危险因素(χ2=5.43,P0.05)。年龄、身高、体重、性别、家庭收入、孕期周围是否有吸烟、孕期或出生后6个月内是否饲养宠物、孕期是否饮酒、出生模式(顺产或剖腹产)、出生后6个月内的喂养模式(纯母乳、奶粉或混合喂养)、饮食习惯等与AD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3)生活质量评估:72例1-2岁AD调查对象的IDLQI问卷平均分为3.46分,其中皮肤症状、睡眠影响、情绪位居分值前三位。106例2岁AD调查对象的CDLQI问卷平均分为2.26分,其中皮肤症状、睡眠影响、治疗位居分值前三位。结论:深圳市1-7岁儿童的AD患病率明显上升;早产是AD的危险因素;以有经验皮肤科医生的临床诊断作为金标准可以减少轻症AD的漏诊;AD对患儿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睡眠状况和情绪方面,改善患儿的皮肤症状,可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1-2岁年龄组AD的患病率最高,因此对有高度患AD风险的婴幼儿进行早期预防非常重要。
[Abstract]:Objective : To analyze the latest preval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topic dermatitis ( AD ) in children aged 1 - 7 years in Shenzhen , and compare them with Williams ' diagnostic criteria . The prevalence of AD was 11.73 % ( 29 / 716 ) and 11.93 % ( 94 / 788 ) . The prevalence of AD was 11.73 % ( 29 / 716 ) . Results : The prevalence of AD in children aged 1 - 7 yea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AD . Conclusion : The prevalence of AD in children aged 1 - 2 years is the highest , and the prevalence of AD in children aged 1 - 2 years is the highest ,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revent early childhood diseases with AD risk .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5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宝军,王青,刘超,赵凯,张士发;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白介素5水平测定[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6期
2 陈丽芳;微生物与特应性皮炎[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年05期
3 宁静;特应性皮炎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两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年08期
4 尤立平,刘永生,杨顶权,李燕柳;北京地区1340名学龄前儿童特应性皮炎调查[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林麟;特应性皮炎的某些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04期
6 周文明,张学军;特应性皮炎的环境因素[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2期
7 张亚芹,姜兰香,孙海东,周天宇;特应性皮炎的诊治[J];中国社区医师;2003年13期
8 郭恒岳;用色差计评价特应性皮炎的色泽改变[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4年02期
9 田剑贞,徐丽敏;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年03期
10 Olesen A.B.;Bang K.;Juul S.;Thestrup- Pedersen K. ;惠海英;;丹麦20世纪90年代出生人群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相对稳定[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玉峰;;特应性皮炎的防治[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建红;李萍;刘建中;崔荣;冯进云;;特应性皮炎患者血中白介素17含量检测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彦希;赵鹏;;青鹏软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詹庆霞;;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5 刘玉峰;付萌;赵小东;廖文俊;;特应性皮炎的治疗[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蔡春霞;张梅;;畅迪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A];华东六省一市第八次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姚志荣;;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申春平;邢环;马琳;;15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的生活质量调查研究[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汤建萍;树叶;张丹;曾迎红;;血清特异性IgE在儿童特应性皮炎中的意义[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邹先彪;李蕾;;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新进展[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 张建中;特应性皮炎该用什么药[N];健康报;2008年
2 周艳青;冷水擦洗可治特应性皮炎[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3 徐述湘;特应性皮炎治疗应讲究“用药艺术”[N];中国医药报;2008年
4 记者 张洁 通讯员 周建跃 温红蕾;省妇幼征集150名特应性皮炎患者[N];湖北日报;2009年
5 哈医大一院皮肤科 郑淑云 (副主任医师) 通讯员 张新浩;家庭防治特应性皮炎[N];家庭医生报;2009年
6 出诊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 项蕾红;特应性皮炎总反复 须分期用药[N];健康报;2012年
7 张炎;别把特应性皮炎当普通湿疹[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中国消费者报 张静波;特应性皮炎需远离激素[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9 李其林;三种病原体与特应性皮炎密切相关[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健康时报记者 何佳颐;特应性皮炎要远离激素[N];健康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巍;中药“喘可治”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温晓文;培土清心颗粒对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的免疫干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陈秀华;中医针药结合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曹蕾;1.口服益生菌对儿童特应性皮炎预防作用长期效果的系统评价 2.小鼠皮肤不同毛发周期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5 廖勇梅;培土清心方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理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雍磊;淋巴免疫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7 莫秀梅;培土清心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多维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黄业坚;清心培土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郭亚南;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马蕾;特应性皮炎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丝聚合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锡伟;特应性皮炎住院患者的回顾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蒋增琼;中国汉族人群6个SNPs交互作用与特应性皮炎易感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周光泽;玉屏风颗粒联合抗组胺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吴威翰;莫匹罗星局部治疗激素抵抗特应性皮炎/湿疹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絮茹;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对小鼠特应性皮炎模的治疗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李秀梅;甲壳质对小鼠特应性皮炎作用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7 易红;0.03%他克莫司软膏长期间歇维持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及安全性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Tatiana Korchuganova;6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皮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9 曾波;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在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中的实验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2年
10 孟圆;依据食物sIgG检测的饮食干预在儿童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评价[D];遵义医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697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697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