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靶向药物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皮肤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的网状Meta分析
本文选题:黑色素瘤 切入点:靶向药物 出处:《重庆医学》2017年12期
【摘要】: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5种靶向药物方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皮肤鳞癌和皮疹发生率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范围从建库起至2015年11月。网状Meta分析将直接和间接比较的证据合并,评估5种靶向药物方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皮肤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的合并比值比(OR)和累积排序概率。结果 6项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被纳入。结果表明:与达拉非尼+曲美替尼相比,维罗非尼在患者中皮肤鳞癌发生率相对较高(OR=9.20,95%CI=1.26~52.53),维罗非尼+罗氏替尼的皮疹发生率相对较高(OR=6.81,95%CI=1.01~41.87)。累积排名曲线下面积(SUCRA)值结果表明,采用曲美替尼的患者的皮肤鳞癌发生率最低,达拉非尼+曲美替尼的皮疹发生率最低。结论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对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所产生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sk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and skin rash in malignant melanoma treated with five targeted drug regimens by reticular Meta analysis.Methods PubMed and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by computer from the time of construction to November 2015.Reticular Meta analysis combined direct and indirect comparative evidence to assess the combination ratio and cumulative sequencing probability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skin com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melanoma with five targeted drug regimens.Results six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ere included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of Verofinil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dalafenitinib. The incidence of sk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elfinitinib. The incidence of rashes of Veropinib was relatively higher than that of telofinitinib. The incidence of sk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elofinitinib. The incidence of sk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elfinitinib.The results of SUCRA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as the lowest in patients with trimetazinib and the lowest in patients with telafenitinib.Conclusion Tarafinitinib has the lowest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melanoma.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医学院;费县人民医院皮肤科;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
【分类号】:R73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大为;喉恶性黑色素瘤一例报告[J];青海医药杂志;2000年04期
2 罗鸣云,李春智;恶性黑色素瘤1例[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3 张新东;眼角膜恶性黑色素瘤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4 李宁,张逸群,王达利,肖东英;综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价值[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许卫华,张洁,宋红杰;33例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年03期
6 邓世全,兰世华;左侧髂骨恶性黑色素瘤1例[J];中国肿瘤临床;2001年08期
7 戴宇平,郑克立,梁月有,吴荣佩;肾恶性黑色素瘤一例报告[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1年03期
8 王笑茹,霍峰,马宏伟,陈启新;颌下腺内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1年05期
9 马良,马强;气球样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J];吉林医学;2001年02期
10 郭守芳,张春华,韩红,马健,韩东,张士宁;142例恶性黑色素瘤的分期治疗[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涂亚庭;李延;陶娟;刘业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张文俊;江华;林子豪;袁湘斌;赵耀忠;孙美庆;章建林;张盈帆;;足部恶性黑色素瘤21例临床分析[A];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俞新民;熊文;;恶性黑色素瘤34例临床及预后分析[A];2008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林飞燕;谢宗宙;王泉江;;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张英;;32例恶性黑色素瘤的术后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罗峻;;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的护理[A];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北京快中子治疗协作组;;快中子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初报[A];Fast Neutron Radiation Therapy--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8 洪明理;丛敏;李云生;付治锋;任家强;;恶性黑色素瘤的电镜观察[A];中国动物学会全国显微与亚显微形态科学分会第十次形态科学与显微注射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张海燕;;眼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晋颖;刘巍;;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伦;应加强恶性黑色素瘤防治[N];科技日报;2007年
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师英强;手脚易长恶性黑色素瘤[N];健康时报;2009年
3 编译 李勇;恶性黑色素瘤新药开发前景可期[N];医药经济报;2014年
4 北京肿瘤医院 王伦;小心黑痣变成恶性黑色素瘤[N];北京日报;2005年
5 记者 何德功;诊断早期恶性黑色素瘤有新招[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天津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教授 邢汝维;痣与黑色素瘤易区分[N];健康时报;2007年
7 朱国旺;提高认识 规范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朱国旺;隔离肢体热灌注 改善恶性黑色素瘤疗效[N];中国医药报;2008年
9 本报通讯员 王伦;警惕黑痣成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10 陈超;让恶性黑色素瘤原形毕露[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海月;GPX3基因甲基化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2 熊玮;聚多巴胺表面修饰的紫杉醇纳米颗粒抗恶性黑色素瘤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3 李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张凯;细丝蛋白A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化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病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5 王玉芳;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谱[D];四川大学;2004年
6 殷迪;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运载Stat3-siRNA质粒治疗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谢小雪;不同温度热疗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8 郑东辉;载药纳米微粒对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作用体内、体外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9 张国强;癌基因PPO在恶性黑色素瘤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体内外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10 吴宏;PTEN/MMAC1/TEP1肿瘤抑制基因在人恶性黑色素瘤中的研究及其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丽t,
本文编号:1702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702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