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4年西安市梅毒及淋病流行病学分析
本文选题:性传播疾病 + 流行特征 ; 参考:《现代预防医学》2017年06期
【摘要】:目的了解西安市梅毒与淋病的流行趋势和分布特征,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2014年西安市梅毒和淋病的疫情资料。结果 2005-2014年西安市梅毒发病呈现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4.27/10万上升到2014年的21.55/10万;淋病则相对平稳,除2005年为17.62/10万显著高于其他年份外,其余年份均为10/10万左右。淋病性别发病率差异显著,男女比为6.14∶1~15.89∶1。梅毒和淋病发病年龄均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梅毒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占22.51%。结论梅毒发病逐年上升趋势明显,需要提高对女性淋病的关注程度,提高检测技术和正确的宣传教育。加强规范的性传播疾病的诊疗防治意义重大。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c trend and distribution of syphilis and gonorrhea in Xi'an,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formulate prevention and cure strategies. Methods the data of syphilis and gonorrhea in Xi'an from 2005 to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Results from 2005 to 2014, the incidence of syphilis in Xi'an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42.7 / 100,000 in 2005 to 21.55 / 100 in 2014, while the incidence of gonorrhea was relatively stable, except for 17.62 / 100 million in 2005 and 10 / 100 million in other years. The incidence of gonorrhea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men and women, with a ratio of 6.14: 1 to 15.89: 1. The onset age of syphilis and gonorrhea were mainly in the age group of 20 to 40 years old, and the incidence of syphilis was 22.51 in the population over 60 years old.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syphili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t is necessar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female gonorrhea, improve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correct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standar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作者单位】: 西安市妇幼保健院;西北有色医院;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分类号】:R7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性传播疾病防治学习班办班通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3期
2 李军;;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日趋严重[J];国外医学情报;2001年01期
3 段晓玲,王孝文,魏青杨,孙秀丽;5种常见性传播疾病误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年05期
4 钟倩;性传播疾病新的治疗和诊断药市场不断增大[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2年02期
5 影倩;新的避孕胶也可预防性传播疾病[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年07期
6 屠宇平;性传播疾病治疗指针[J];疾病监测;2003年08期
7 陈艳,甘业光,陈旭;2003年重庆市涪陵区1665例性传播疾病发病状况分析[J];疾病监测;2004年04期
8 哈米达·库尔班,梅桂,刘建苏;性传播疾病对青少年的危害[J];地方病通报;2005年02期
9 张田勘;性传播疾病的链条与结果[J];世界科学;2005年06期
10 宋树玲,褚衍友;68例老年性传播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社会行为分析[J];河北医学;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贲昆龙;;杀微生物剂与性传播疾病的预防[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许建平;陈文灿;徐晓阳;刘嘉;;50岁以上性传播疾病343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李玉叶;;性传播疾病与婚育[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海;;性传播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存在的问题[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高峰;;“新安宁”在预防性传播疾病继发感染中的作用[A];江苏省性学会第四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任全方;谢磊;;性传播疾病防治的对策[A];中国性学会第五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3年
7 朱均林;;性传播疾病15例的误诊因素分析与对策[A];全国性与生殖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关爱女性,远离性传播疾病[A];“重走长征路——送健康贵州行”大型公益活动专业人员培训教材[C];2006年
9 谢延军;;336例老年性传播疾病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沈丽珍;;劳教学员性传播疾病感染状况分析[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继成;美国治疗性传播疾病药物吃香[N];医药经济报;2002年
2 朱 琪;遏制性传播疾病流行研究与分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李玉梅;性传播疾病[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4 田甜;女士别忽视身边最简单的卫生习惯[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记者王雪飞;性传播疾病防治研究明确五个抓手[N];健康报;2009年
6 ;性传播疾病知多少[N];大众卫生报;2003年
7 吕乃群;接待患病亲属 热情防范并重[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8 杨晓英;性传播 艾滋病泛滥的核心[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北京妇产医院性医学门诊副主任医师 游川;性病并非都是性传播[N];健康报;2009年
10 童济生;性病不只经性传播[N];大众卫生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石岗;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基因芯片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2 刘爱英;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性传播生殖器溃疡性疾病病原体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启锋;壳聚糖碘液体外抗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活性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2 王凯;性传播疾病患者外生殖器念珠菌定植及流行病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王磊;抗性传播疾病病原体药物筛选及理化性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4 李辉;中国六城市男男性接触者高危行为与性传播疾病的相关关系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5 王钰涛;德治与法治的合力效应[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6 江玲慧;保龙高速公路沿途地区性传播疾病防治需求与服务现状评估[D];昆明医学院;2006年
7 杨岚;FQ-PCR方法在四种常见性传播疾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杨静;四种杀微生物剂候选物体外抗HIV-1及其它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活性的初步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9 肖倩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自我感染、性传播探讨和治疗研究[D];广州医学院;2009年
10 李秀义;几种植物多糖和镧系化合物体外抗艾滋病毒和其它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活性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883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883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