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麻风家庭内聚集发病1例

发布时间:2018-05-29 03:33

  本文选题:麻风 + 家庭内 ; 参考:《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年12期


【摘要】:患者女,45岁。眉毛、睫毛脱落,面部浅弥漫性浸润,四肢和躯干皮损为斑块,臀部皮损为结节。初始发病至确诊历时5年余,数次就诊未能确诊,经临床检查、组织液涂片抗酸染色阳性和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瘤型麻风。予多菌型方案联合化疗,现在随访中。
[Abstract]:The patient was 45 years old. The eyebrows, eyelashes, superficial diffuse infiltration, skin lesions of extremities and torso as plaques and nodules on the buttocks were nodules. The initial onset to the diagnosis lasted for more than 5 years, and several visits were not confirmed. Clinical examination, tissue liquid smear anti acid staining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ere diagnosed as tumor type leprosy. Multi bacteria regimen combined chemotherapy, Now follow up.
【作者单位】: 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分类号】:R75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延庆;王强;王伟磊;冯丽;;安徽省2000~2006年新发现麻风病人情况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2 唐永飞;冯丽;;枞阳县2008~2009年新发现3例麻风病例情况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3 陈明春;李晓静;;麻风病防治工作现状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5期

4 梁成萍;阎国富;刁庆春;祝青;;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1例[J];重庆医学;2008年12期

5 林浩;李波;史月君;宋顺鹏;占城;朱英华;;复方茶多酚搽剂外治麻风溃疡55例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莫江玲;魏中和;丁忠普;蔡亮;李彬;刘华;;27例麻风病人手部畸形矫治术后的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8年06期

7 王耀斐,李百灵,段刚,蔺兆星;2000~2003年陕西省麻风病康复综合防治报告[J];地方病通报;2005年02期

8 安茂义;何炯;梁锐;韩文秀;赵世堂;;1949~2009年甘肃省康县麻风病的流行与现状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1年05期

9 何炯;安茂义;梁锐;齐峰;;全面质量管理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2年03期

10 辛东;;多菌型麻风2例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军;但任;王义根;;病期长细菌指数高的瘤型麻风治疗探讨[A];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格鹏飞;冯福勤;冯淑梅;李志诚;张宏茂;脱长宇;郭文奎;边境;;甘肃省麻风治愈存活人员麻防知识与医疗需求调查分析[A];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明霞;冯国强;田延纬;孙峗;;警惕儿童麻风病患者[A];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娄华;朱立;;麻风病防治中心管理思考——以推进人性化管理 创新中心文化[A];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缪鹤年;陈修明;;无为县麻风病家庭内传染发病情况的调查分析[A];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升伟;李芳英;王命蕙;;夫妻俩瘤型麻风多次复发分析[A];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缪鹤年;陈修明;;强的松治疗麻风神经炎19例的效果[A];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志彬;赵敏;张建霞;欧彩兰;;深圳市罗湖区麻风病线索调查工作难点分析[A];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缪鹤年;周德才;;无为县43例麻风病人神经炎监测及治疗结果报告[A];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周卫东;;组织样麻风瘤1例报告[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萱;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梦幻书写[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彩霞;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麻风病中的水平和意义[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云,伍显明;三明市1991~2000年麻风新发现病例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年04期

2 徐春茂,邱耀文,白莉,穆洮俊,戚汝英,李志城,张宏茂;1949~2001年甘肃省儿童麻风发病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年02期

3 周玉祥,周龙朝;云南麻风新发病例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年03期

4 陈家琨,侯玉鸿,王载明;我国麻风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年04期

5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年06期

6 尹国清;麻风防治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年24期

7 刘作胜;建立基层三级麻风防治网所取得的成就[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年01期

8 胡云华;试论新形势下怎样开展好麻风防治工作[J];皮肤病与性病;2004年02期

9 叶干运;赴八国考察麻风杂记[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年04期

10 林东茂,吴添和,高顺福;东山县1985~2002年麻风流行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建军;李玉林;许亚平;杨雪观;骆驰;桑重阳;余爱如;陈德友;;关于“基本消灭”后麻风防治的探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谌苏燕;朱红卫;;麻风受累者心理问题及跟踪辅导模式初步探讨[A];麻风误诊及其临床病例分析培训班暨全国麻风皮肤性病学术年会(2010)论文集[C];2010年

3 王景权;潘春枝;;麻风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的经验浅谈[A];麻风误诊及其临床病例分析培训班暨全国麻风皮肤性病学术年会(2010)论文集[C];2010年

4 伍显明;邓登辉;;三明市近十年麻风反应调查分析[A];麻风误诊及其临床病例分析培训班暨全国麻风皮肤性病学术年会(2010)论文集[C];2010年

5 刘国卫;王载明;;麻风防治纳入基层防治网的实施与体会[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王润吉;;抚州市麻风病防治对策及新建麻风康复村临愈患者生活关怀政策探讨[A];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军;但任;王义根;;麻风村的管理[A];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施显忠;;新时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麻风防治工作探讨[A];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景权;潘春枝;;麻风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的经验浅谈[A];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第五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玉林;姚建军;桑重阳;骆驰;许亚平;杨雪观;钱崇祖;余爱如;陈德友;;浙江省麻风防治45年回顾[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童正祥;江澄:情系麻风 与邮为伴[N];中国集邮报;2009年

2 本报通讯员 于德宝;麻风无情人有情 政府关爱到家庭[N];济南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尹红;“麻风村”长大的医生[N];常德日报;2006年

4 雷亮中;走进麻风村[N];中国民族报;2003年

5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N];大众科技报;2002年

6 记者 林小春;麻风[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记者 任珊珊 实习生 温利;杨理合:打开麻风村之门[N];广州日报;2011年

8 王群;为了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N];光明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严红枫 叶辉 本报通讯员 林莉;山坳人生 照样出彩[N];光明日报;2013年

10 孟庆玲 本报记者 李颖;降“麻”女神李桓英[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祥生;中国麻风流行病学状况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靳万莹;建国后江苏麻风救治的历史考察[D];南京大学;2012年

2 暴芳芳;一个新的麻风易感基因-BCL10的鉴定[D];济南大学;2012年

3 李晶辉;中国种群麻风与PARK2和PACRG基因的关联性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4 鲁楠;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两个新的麻风易感基因-IL18RAP/IL18R1、IL12B的鉴定[D];济南大学;2012年

5 沙晓伟;麻风和HIV合并感染者IL-10、IL-12、CCR5、CXCR4表达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949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949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3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