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内皮抑素联合顺铂化疗对恶性黑色素瘤MVD及VEGF的影响探究
本文选题:重组人内皮抑素 + 恶性黑色素瘤 ; 参考:《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年09期
【摘要】:目的探究重组人内皮抑素联合顺铂化疗对恶性黑色素瘤微血管的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选取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整形科收治的预手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0例,给予顺铂30 mg/m2,第1天和第8天静滴,为1个周期,间隔3周重复,共治疗2个周期;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内皮抑素(恩度)15 mg/d静滴。治疗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黑色素瘤组织中MVD及VEGF的表达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MVD和VEGF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MVD和VEGF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有效率(87.5%)显著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内皮抑素联合顺铂化疗能够明显降低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MVD及VEGF的表达,提高临床疗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combined with cisplatin chemotherapy on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n malignant melanoma.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on malignant melanoma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long March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n = 40) was given cisplatin 30 mg / m ~ 2, day 1 and day 8 intravenously for one cyc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 = 40) was treat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n = 15 mg/d)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n = 40). After treatment, the expression of MVD and VEGF in patients with melanom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VD and VEGF cou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the MVD and VEGF cou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nd the effective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nd the effective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combined with cisplatin chemo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expression of MVD and VEGF in malignant melanoma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作者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整形外科;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肾内科;
【基金】: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创新实验基金(SCMR-C1305)
【分类号】:R73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伟;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J];中国肿瘤临床;2000年06期
2 何晓荣,皮正超;17例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2000年06期
3 李鸿江,李华东,许朝祥;胃恶性黑色素瘤广泛转移1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2000年02期
4 刘建军,臧建华,付明花;恶性黑色素瘤多发转移的影像学表现(附1例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0年04期
5 罗浩,张成兰,徐晓红;腋下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1例[J];黑龙江医学;2000年02期
6 蒙志斌,黄卓正,曾爱屏;恶性黑色素瘤128例临床分析[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0年05期
7 孔庆彩,闫艳;恶性黑色素瘤转移十二指肠一例[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0年06期
8 刘玉辉,孙宝玉;双乳恶性黑色素瘤1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9 蒲念;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3例误诊分析[J];四川医学;2000年12期
10 于建波;创伤后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J];实用骨科杂志;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涂亚庭;李延;陶娟;刘业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张文俊;江华;林子豪;袁湘斌;赵耀忠;孙美庆;章建林;张盈帆;;足部恶性黑色素瘤21例临床分析[A];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俞新民;熊文;;恶性黑色素瘤34例临床及预后分析[A];2008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林飞燕;谢宗宙;王泉江;;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张英;;32例恶性黑色素瘤的术后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罗峻;;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的护理[A];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北京快中子治疗协作组;;快中子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初报[A];Fast Neutron Radiation Therapy--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8 洪明理;丛敏;李云生;付治锋;任家强;;恶性黑色素瘤的电镜观察[A];中国动物学会全国显微与亚显微形态科学分会第十次形态科学与显微注射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张海燕;;眼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晋颖;刘巍;;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伦;应加强恶性黑色素瘤防治[N];科技日报;2007年
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师英强;手脚易长恶性黑色素瘤[N];健康时报;2009年
3 编译 李勇;恶性黑色素瘤新药开发前景可期[N];医药经济报;2014年
4 北京肿瘤医院 王伦;小心黑痣变成恶性黑色素瘤[N];北京日报;2005年
5 记者 何德功;诊断早期恶性黑色素瘤有新招[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天津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教授 邢汝维;痣与黑色素瘤易区分[N];健康时报;2007年
7 朱国旺;提高认识 规范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朱国旺;隔离肢体热灌注 改善恶性黑色素瘤疗效[N];中国医药报;2008年
9 本报通讯员 王伦;警惕黑痣成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10 陈超;让恶性黑色素瘤原形毕露[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凯;细丝蛋白A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化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病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2 王玉芳;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谱[D];四川大学;2004年
3 殷迪;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运载Stat3-siRNA质粒治疗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谢小雪;不同温度热疗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5 郑东辉;载药纳米微粒对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作用体内、体外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6 张国强;癌基因PPO在恶性黑色素瘤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体内外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7 吴宏;PTEN/MMAC1/TEP1肿瘤抑制基因在人恶性黑色素瘤中的研究及其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8 王永晨;Fas/FasL、增殖细胞核抗原及细胞凋亡与人恶性黑色素瘤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厚勇;恶性黑色素瘤中MAPK信号通路及相关癌基因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韩春荣;线形程序性坏死与肿瘤微血管构筑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中秋;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6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浙江大学;2010年
2 徐迎春;下肢恶性黑色素瘤11例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3 王俊凤;细丝蛋白A的表达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调节作用[D];吉林大学;2012年
4 祝晓蕾;80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5 苑超;肢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疗效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郭丰霞;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7 丛宁;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研究及文献回顾[D];山东大学;2008年
8 刘志勇;多西环素抑制恶性黑色素瘤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初步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9 李雪飞;足底恶性黑色素瘤的切除与创面修复[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许三雄;乙酰肝素酶与β联蛋白及淋巴样增强因子-1在人肢端恶性黑色素瘤中基因表达的对比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27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02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