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表型及预后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03 06:42

  本文选题:银屑病 + 红皮病 ; 参考:《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红皮病型银屑病(Erythrodermic Psoriasis,EP)是一种罕见的重症银屑病。EP不仅病情危重,而且治疗困难。既往文献对其病因学、临床特点以及预后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1.总结EP的临床特点。2.提出一个简单准确的评判病情严重程度的方法。3.探究EP患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强度。4.分析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EP预后的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住院银屑病患者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2005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143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与病例组性别年龄1:1匹配的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我们定义:符合下述3条指标中至少2条者为中重度EP患者,小于2条者为轻度EP患者。三条指标分别为:①病程中出现口腔温度大于等于37.3℃;②50%以上皮损肿胀渗出;③浅表淋巴结肿大。根据定义,我们将EP患者分为两组。我们通过电话随访患者的预后情况,以及系统治疗药物的治疗效果。观察终点为患者死亡或随访截止。统计学采用SPSS version 2.0对病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患病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配对Logistic回归分析,无EP生存曲线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预后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1.临床表现方面,EP患者出现皮损肿胀渗出、掌跖角化、结膜炎、下肢水肿、发热、畏寒、浅表淋巴结肿大、体力下降、睡眠障碍(以上p值均≤0.01)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斑块型银屑病患者;而出现瘙痒、头皮受累、甲受累的比例无差异(p0.05)。2.实验室检查方面,EP患者常表现为WBC计数、NEU比例、EOS比例升高;同时LDH升高、Urea降低、低钙血症、低蛋白血症、hsCRP升高、血沉增快;而血1DDL和HDL显著低于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以上p值均≤0.001)。EP患者合并心电图异常、贫血、感染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以上p值均0.001)。3.EP患者的银屑病初发年龄、银屑病病程、个人史、家族史斑块型银屑病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EP患者合并关节型银屑病比例(p=0.007)、既往因银屑病住院(p=0.001)、既往使用免疫抑制剂(p0.001)及既往使用系统糖皮质激素(p0.001)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斑块型银屑病患者。而两组患者既往使用阿维A、生物制剂、中药偏方、光疗的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4.143例EP患者中,101例(69.9%)从斑块型银屑病转化而来,35例(24.5%)从脓疱型银屑病转化,7例(5.6%)初发即为EP。22例(15.4%)EP患者合并关节型银屑病。5.EP诱发加重因素包括:停用系统药物治疗(33.6%)、感染因素(26.8%)、药物因素(17.5%)、皮肤刺激(11.9%)、食物因素(11.9%)、精神因素(10.5%)、染发烫发(2.1%)、妊娠(1.4%)。还有14.0%患者未发现明显诱因。6.EP的系统治疗是以阿维A为基础,必要时联合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以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治疗总有效率达88.4%。5年EP无复发生存率为86.9%,10年EP无复发生存率为82.2%。7.143例EP患者根据严重程度评判标准,分为轻度62例(43.4%),中重度81例(56.6%)。中重度患者从脓疱型银屑病发展而来的比例高(p=0.028)。中重度患者体内炎症指标升高(p0.05)、合并贫血(p0.001)低蛋白血症(p0.001)的患者更多,平均住院时间更长(p=0.003),住院期间使用免疫抑制剂和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更多(p0.05)。8.EP患病的危险因素有饮酒(OR=6.321,95%CI 1.115-35.822)、既往使用系统糖皮质激素(OR=5.689,95%CI 2.205-14.677)和既往使用免疫抑制剂(OR=7.716,95%CI 1.591-13.981)。9.瘙痒(HR=3.127,95%CI 1.217-8.039)和浅表淋巴结肿大(HR=2.290,95%CI 1.098-4.773)是EP复发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既往银屑病病程长是预后的保护因素(HR=0.938,95%CI 0.898-0.980)。结论:1.EP患者皮肤黏膜表现和系统症状体征较斑块型银屑病患者重。EP患者常出现炎症指标升高,营养状况指标下降,合并心电图异常、贫血、感染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斑块型银屑病。EP患者合并关节型银屑病、既往曾因银屑病住院、既往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既往使用系统糖皮质激素的比例显著高于斑块型银屑病患者。2.我们根据体温、皮损肿胀渗出情况、浅表淋巴结肿大情况,将EP患者分为轻度和中重度两组。这种分类方法简单合理,对患者皮肤病严重程度的评判以及治疗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EP患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饮酒、既往使用系统糖皮质激素和既往使用免疫抑制剂。4.EP患者出院后10年内约20%出现EP的复发或因其死亡,故对EP患者应密切随访,对于复发的患者应该积极的治疗。5.瘙痒和浅表淋巴结肿大是EP复发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患者发生EP时,既往银屑病病程越长,今后EP复发的风险越小。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P patient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1 .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P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plaque psoriasis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p = 0.007 ) betwee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psoriasis ( P = 0.001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psoriasis ( p = 0.001 ) . Prior use of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 ( OR = 5.689 , 95 % CI 2.205 - 14.677 ) and previous use of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 OR = 7.716 , 95 % CI 1.591 - 13.981 ) . 9 . pruritus ( HR = 3.127 , 95 % CI 1.217 - 8.39 ) and superficial lymph node enlargement ( HR = 2.290 , 95 % CI 1.098 - 4.773 ) were a risk factor for recurrence and poor prognosis of EP . The duration of previous psoriasis was a prognostic factor ( HR = 0.938 , 95 % CI 0.898 - 0.980 ) . Conclusion : 1 .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ymptoms and signs of skin mucosa in EP patients than those with plaque psoriasis . In EP patients ,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inflammatory index , lower nutritional status , abnormal ECG abnormalities , anemia and infection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58.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雪松,李雪萍;75例红皮病型银屑病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04年03期

2 刘琼珍,郭在培,熊琳,周光平;红皮病型银屑病16例治疗初探[J];皮肤病与性病;2004年02期

3 吕香花;红皮病型银屑病15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5年03期

4 大索朗次仁;普次典;小索朗次仁;洛桑旺堆;;红皮病型银屑病1例[J];西藏医药杂志;2007年01期

5 杨洪浦;原晓峰;龚华;丁素先;;中西医结合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07年01期

6 董晓新;;消癣液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200例[J];中国疗养医学;2007年06期

7 缪文英;;红皮病型银屑病76例诱发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8年08期

8 朱新凤;崔健;;红皮病型银屑病32例诱发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0年06期

9 何晓伟;;红皮病型银屑病的护理体会[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梁五爱;彭淑仪;谭少英;黄燕贞;黄成满;钟群珍;;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J];现代医院;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雯;朱桢;赵广;李东光;;红皮病型银屑病166例临床分析[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晓利;于业军;;42例红皮病型银屑病病因及治疗分析[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白艳秋;李领娥;师小萌;;红皮病型银屑病2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四次学术年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7年

4 霍玮;;红皮病型银屑病伴发艾滋病1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爱菊;王会丽;张莹;;红皮病型银屑病护理体会[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谢艳秋;陈庆红;;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项伟峻;王宗柱;路雪梅;;红皮病型银屑病并发肾功能损害一例[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李萍;;红皮病型银屑病的护理[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于秀芳;李贞;王翁鸣;;阿维A联合黄芪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候方;;红皮病型银屑病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一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英栋;汗不可劫[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2 欧柏生;牛皮癣滥用激素危险[N];农村医药报(汉);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叶丰卉;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表型及预后因素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2 张平;红皮病型银屑病Th1/Th2反应模式的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红皮病型银屑病30例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2 潘红梅;红皮病型银屑病98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3 窦海中;红皮病型银屑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导师经验总结[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许贵霞;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代谢性疾病相关指标回顾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5 英丽;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D];苏州大学;2016年

6 张泓博;中药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疗效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华伟;红皮病型银屑病38例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8 高彬;中西医结合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泸州医学院;2011年

9 李一洋;陈晴燕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经验辑要[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余炳前;泛发性脓疱型和红皮病型银屑病发热机制的初步探讨[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92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092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6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