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应对耐头孢曲松淋球菌
本文选题:耐头孢曲松淋球菌 + 头孢曲松 ; 参考:《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年09期
【摘要】:现阶段所称的"耐头孢曲松淋球菌"是指临床上出现的、由染色体基因突变而形成的对目前最有效的淋病治疗一线药物头孢曲松产生耐药的淋病奈瑟菌的新变种,代表性菌株是首次发现于日本的H041以及后来出现在法国的F89。目前,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下降的趋势已很明显,并且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情况比较普遍。尽管如此,国内外耐头孢曲松淋球菌菌株仍是散发出现,尚未形成大范围流行。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主要是由染色体基因突变介导,涉及的基因包括penA、penB和mtrR等,其中镶嵌型penA基因起主要作用,但迄今关于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机制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应对"耐头孢曲松淋球菌",应坚持预防为主、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加强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的监测以及注意淋病治疗新药的研发。
[Abstract]:The term "ceftriaxone resistant Neisseria gonorrhoeae" at this stage refers to a new variant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which is the most effective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gonorrhea, ceftriaxone. The representative strain H041 was first found in Japan and later appeared in France. At present, the susceptibility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to ceftriaxone is decreasing, and multidrug resistance and cross resistance are common. Nevertheless, Ceftriaxone-resistant Neisseria gonorrhoeae strains are still sporadic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sistance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to ceftriaxone is mainly mediated by chromosomal gene mutation. The genes involved include PenAmpen B and MtrR, among which the mosaic penA gene plays a major role, bu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to ceftriaxone is still insufficient. In order to deal with "ceftriaxone resistant gonorrhoeae", we should insist on prevention,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rational use of drugs, strengthen the surveillance of ceftriaxone resistance of gonorrhoea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 for gonorrhea treatment.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
【分类号】:R759.2;R44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方谷芬;刘湘林;袁正泉;;岳阳地区266株淋球菌药敏结果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7年04期
2 刘敏;龚子鉴;叶张章;赵越;朱珂;刘晨;陈荣章;李美荣;尹颂超;陈智睿;赖维;;头孢曲松次抑菌浓度诱导淋球菌耐药及交叉/多重耐药现象的探讨[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兰宝霞;;淋球菌耐药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2010年04期
2 张成光;李其森;;60株淋球菌药敏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07期
3 刘敏;龚子鉴;叶张章;赵越;朱珂;刘晨;陈荣章;李美荣;尹颂超;陈智睿;赖维;;头孢曲松次抑菌浓度诱导淋球菌耐药及交叉/多重耐药现象的探讨[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1年02期
4 其木格;;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年08期
5 董磊;其木格;;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现状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陶小华;我国淋病奈瑟菌头孢曲松耐药趋势及运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其部分耐药机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吴腾飞;溶解性转糖酶C(LtgC)功能部位对淋球菌生长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3 袁柳凤;耐阿奇霉素淋球菌的基因分型研究及头孢曲松低敏淋球菌的penA、porB、mtrR基因多态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邹明祥,夏忠弟,梁湘辉,陈淑贞,唐银,刘海连;长沙地区淋球菌流行株的药物敏感性检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浩文,范钦,张爱玲;用常规方法检测淋球菌在男性与女性患者中的差异[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0年01期
2 韩志启,秦守杰,侯长利,李国社,刘世芬,张海;淋球菌反复感染118例临床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0年04期
3 谢文静;2例婴儿淋球菌感染的护理体会[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1年05期
4 王伟芳;淋球菌感染致宫颈粘连[J];临床误诊误治;2001年03期
5 刘霓,邓琳菲,安爱萍,郑丽芬;淋球菌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1年03期
6 唐卫民,宋颉;淋球菌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02期
7 程玉玲;8例淋球菌性咽炎治疗体会[J];江苏预防医学;2002年04期
8 麻莉,徐鑫,狄英波,李淑芹;淋球菌母婴间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2年06期
9 王树坤,张媛春,李万林,李六九;淋球菌感染实验室诊断的实用技术[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年03期
10 李晓莉,霍寅丰,王晋东;淋球菌实验室两种方法检测的比较[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涂亚庭;吴志洪;陈宏翔;陈嵘垎;帅俊;许莉;俞莺;;女性淋球菌感染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涂亚庭;吴志洪;陈宏翔;陈嵘yN;帅俊;许莉;俞莺;;女性淋球菌感染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陈宏翔;涂亚庭;吴志洪;帅俊;陈嵘垎;许莉;俞莺;李娟;曹经江;;女性淋球菌感染症状与体内孕激素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4 郭彦军;周传孟;;淋球菌的实验室诊断技术[A];第一届宁夏医学会检验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孙冰;孙继英;芦晓慧;;淋球菌多部位感染因素调查[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陈远辉;;男性尿道淋球菌感染72例临床分析[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7 其木格;蒋法兴;王千秋;;淋球菌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崔亚利;刘鑫;胥文春;刘明芳;龚艺;贺潇;王虹;何於娟;;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快速检测淋球菌porA基因和16SrRNA基因[A];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吴军;朱以军;;非淋球菌性尿道(宫颈)炎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检出率与药敏分析[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沈守赋;细心查体揪出传染源[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2 朱小平;男女淋病症状有区别[N];民族医药报;2005年
3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曹来安;淋病的科学防治[N];家庭医生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吴志洪;女性淋球菌无症状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铁军;淋病流行特征及淋球菌耐药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许莉;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对淋球菌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苏晓红;耐药性淋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5 陈宏翔;淋球菌多重耐药基因mtr系统和毒力岛基因的作用及EGS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蒋法兴;淋球菌耐药质粒基因分型研究及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7 吴腾飞;溶解性转糖酶C(LtgC)功能部位对淋球菌生长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8 张丽霞;淋球菌mtr耐药机制中IR区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袁柳凤;耐阿奇霉素淋球菌的基因分型研究及头孢曲松低敏淋球菌的penA、porB、mtrR基因多态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任荣;山西晋中地区淋球菌对四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2 王艳青;淋球菌的核酸检测[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3 吴敏芳;淋球菌nspA基因原核重组质粒的构建及表达[D];大理学院;2010年
4 郑磊;淋球菌外膜蛋白Porin I多抗粘附抑制作用的动物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范鑫;氟喹诺酮耐药淋球菌中靶酶和MtrRCDE外排系统同时突变的发生情况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97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097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