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重建体内模型构建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毛囊重建体内模型构建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方医科大学》 2013年
毛囊重建体内模型构建的实验研究
肖顺娥
【摘要】:背景: 毛囊的形态发生是上皮与真皮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上皮中的多能干细胞和真皮中的毛乳头细胞是毛囊形态发生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但这两者间通过何种机制发生作用,有哪些信号、因子参与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体外构建功能完整的毛囊比较困难,因为它需要比较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毛囊重建的体外模型已从单层毛囊细胞的培养演变到用毛囊细胞三维构建含有毛囊的人造皮肤。虽然,这对毛囊组织工程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但是,体外毛囊模型的构建在回答一些有关毛囊发育信号通道和毛发周期调控复杂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体内,毛囊除通过血管供应营养物质和氧气外,也通过旁分泌机制接受来自邻近细胞的信号分子,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的调节。而体外毛囊的重建由于营养物质、氧气、信号分子的缺失或者减少并不能完全模型体内毛囊发育过程。因此,建立适宜的体内毛囊发育模型用以研究毛囊形态发生及周期循环分子机制非常重要。 毛囊细胞移植是治疗秃发的一种实验性细胞疗法,以获取增殖能力强并且具有毛囊诱导能力的毛乳头细胞为前提。但是,毛乳头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其诱导能力会逐渐丧失。目前,与毛乳头细胞诱导能力相关的明确的细胞表面标志尚未得到识别,也没有简便的体外实验用以检测毛乳头细胞的毛发诱导能力。因此,建立一个简便、可靠,并能够直接检测毛乳头细胞诱导能力的动物模型也很有必要。 目前,有多种毛囊重建体内模型。小室法,最早由Lichti和Weinberg介绍使用,Lichiti在2008年又对此模型进行了改进,是已确定的可用于毛囊重建研究的模型之一。另外一种模型是注射法,最先由Morris介绍使用,后来Zheng对此模型进行了改善。注射法是将上皮和真皮细胞的混合物注射至真皮内重建毛囊。三明治法最先由Reynolds和Jahoda介绍使用,是将毛乳头细胞插在供体大鼠足垫皮肤的上皮与真皮之间,然后将复合物移植至受体鼠皮肤创区。皮瓣法是近来发展的,是在裸鼠背部置于一块硅胶板,将上皮薄片平铺在硅胶板上,然后将真皮细胞移植至上皮薄片上,最后将裸鼠背部皮瓣覆盖缝合。每种毛囊重建体内模型均有其适用情况,小室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被广泛应用。上皮与真皮细胞被移植到小室后两者能够密切接触,为毛囊的重建提供了适宜的空间和环境,并排除了受体自身细胞的干预。移植后3周移植部位有新的毛发长出,毛发质量、密度与正常毛发相似,这为毛囊重建的评估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实验中,我们构建了小室法毛囊发育模型,并探讨了上皮与真皮细胞何者在毛囊重建中起主导作用。 但是,小室法仍存在一些缺陷,如对动物创伤太大;皮肤创面容易感染随后动物死亡;需要大量的细胞(大约需1×107上皮细胞+1×107真皮细胞);一只动物只能做一个小室移植。这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毛囊重建的成功率。另外,一些很难获取的或者经过特殊处理的细胞用小室法移植,实验难度与实验耗费会明显增加。因此,我们尝试使用微型小室进行细胞移植,以期改善上述不足。 毛乳头细胞是毛囊重建中不可或缺的真皮成分。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显微解剖法和酶消化法分离获取鼠触须毛囊和人头皮毛囊中的毛乳头细胞,其工作难度大,获取率低。在毛囊重建的研究中,迫切需要一种简便的方法来获取大量的具有诱导能力的毛乳头细胞。出生后1d内的C57小鼠背部皮肤中毛囊大部分处于形态发生第4阶段之前,真皮中含有的大量的具有诱导能力的毛乳头细胞。将新生鼠真皮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这为毛乳头细胞的来源提供了一种理论可行的途径。我们用培养的真皮细胞与新鲜的上皮细胞一起移植,以探讨培养的真皮细胞用于毛囊重建的可行性。 目的: (1)构建小室法毛囊重建模型 (2)构建微型小室法毛囊重建模型 (3)探讨培养的新生鼠真皮细胞用于毛囊重建的可行性 方法: (1)新生鼠皮肤细胞以小室法移植构建毛囊发育模型 取新出生1d内的C57BL/6近交系小鼠背部皮肤,用0.1%中性蛋白酶4℃消化过夜。PBS(含1%青、链霉素)漂洗后,用显微镊将表皮和真皮分离并分别剪碎,分别用0.2%Ⅰ型胶原酶37℃消化1h左右,间断吹打,直到所有组织被消化。加入DMEM高糖培养基(含10%FBS)终止消化。用200目筛网过滤以去除组织碎块和细胞团块,将收集的单细胞混悬液于离心管中以1000r/min离心5min,重复离心2次,吸去上清液,加入DMEM高糖培养基,分别调整细胞浓度为1×107个/ml。取真皮细胞(1×107个)+表皮细胞(1×107个)用200μl高糖培养基(不含FBS)重悬后备用。同时,调整真皮细胞与表皮细胞不同的比例,分别为真皮细胞(1×107个)+表皮细胞(5×106个)、真皮细胞(1×107个)+表皮细胞(1×106个)、真皮细胞(1×107个)、真皮细胞(5×106个)+表皮细胞(1×107个)、真皮细胞(1×106个)+表皮细胞(1×107个)、表皮细胞(1×107个),分别用200μ1高糖培养基重悬后备用。 用5m1离心管的盖子制备成小室。取5m1离心管,将盖子剪下并将其中央部分去掉,在盖子下端贴一层扎有多个小孔的纸胶布,高压消毒后备用。受体裸鼠予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0.4ml/100g(10mg/ml)麻醉后,以安尔碘消毒背部皮肤3遍,剪刀剪下1块圆形皮肤,深达肉膜,直径为小室直径的一半。把制备好的小室插入到皮肤与肉膜之间,上端暴露于空气中,将盖子周边松弛皮肤缝合固定,形成一个可以容纳细胞悬液的开放小室。将细胞混悬液注射至小室内,3d后在小室顶部中央剪孔以促使创面干燥,1周后拆去小室。 分别于细胞移植后1、2、3、4周大体观察移植部位毛囊形成、发育及毛干生长情况。4周后移植部位取材,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细胞移植4周后将移植部位的毛发全部拔除,观察毛发再生情况。 (2)新生鼠皮肤细胞以微型小室法移植构建毛囊发育模型 取出生后1d内C57BL/6J小鼠背部皮肤,并剪成0.5cm×0.5cm大小,用0.1%中性蛋白酶4℃消化过夜。PBS(含1%青、链霉素)漂洗3次后,将其表皮和真皮分离,真皮剪碎,0.2%Ⅰ型胶原酶37℃消化1h左右,间断吹打,直到所有组织被消化。加入DMEM高糖培养基(含10%FBS)终止消化。用200目筛网过滤以去除组织碎块和细胞团块,将收集的单细胞混悬液于离心管中以1000r/min离心5min,重复离心2次,吸去上清液,加入DMEM高糖培养基重悬。将新出生1d内的绿色荧光转基因C57BL/6J小鼠背部皮肤剪成0.5cm×0.5cm大小,用0.1%中性蛋白酶4℃消化过夜后将其表皮和真皮分离,表皮剪碎,0.2%Ⅰ型胶原酶消化37℃消化1h左右,间断吹打,直到所有组织被消化。细胞加入DMEM高糖培养基(含10%FBS)终止消化。用200目筛网过滤以去除组织碎块和细胞团块,将收集的单细胞混悬液于离心管中以1000r/min离心5min,重复离心2次,吸去上清液,加入DMEM高糖培养基重悬。 配制DiI储存液:取5mg Dil避光、37℃溶于20μl DMSO,-20℃冻存。取1μl DiI储存液加入300μl PBS稀释后以3000r/min离心5min,真皮细胞悬液以1000r/min离心5min后弃掉上清液加入200μl DiI染液,混匀,染色5-7min后加入PBS清洗并低速离心,细胞沉淀加入DMEM重悬并调制细胞浓度为1x106个/ml备用。 将直径为2.5mm的硅胶管制备成微型小室,高压消毒后备用。裸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0.4ml/100g(10mg/ml)麻醉成功后,安尔碘消毒背部皮肤3次,在背部剪下直径为2mm的圆形皮肤,深达肉膜。把制备好的微型小室插入皮下与肉膜间,上端暴露于空气中,将小室周边荷包缝合一圈,防止小室脱落,每只裸鼠移植4个微型小室。细胞以以下组合用20μ1高糖培养基重悬后分别注射至微型小室内,1周后拆去小室。(ⅰ)真皮细胞(5x106个)+表皮细胞(5×106个);(ⅱ)真皮细胞(2×106个)+表皮细胞(2×106个);(ⅲ)真皮细胞(1×106个)+表皮细胞(1×106个);(ⅳ)真皮细胞(5×105个)+表皮细胞(5×105个);(ⅴ)真皮细胞(1×105个)+表皮细胞(1×105个);(ⅵ)真皮细胞(5×104个)+表皮细胞(5×104个)。另外,分别用DiI标记的真皮细胞(5×105个)+未标记的表皮细胞(5×105个);GFP转基因小鼠的表皮细胞(5×105个)+未标记的真皮细胞(5×105个)用微型小室移植。 细胞移植后1、2、3、4周,大体观察移植部位毛囊形成、发育及毛干生长情况。4周后,移植部位取材,石蜡切片HE染色、冷冻切片荧光检测和扫描电镜观察。将移植部位的毛发用镊子直接全部拔除,观察毛发再生情况。 (3)培养的新生鼠真皮细胞与新鲜上皮细胞移植 取出生后1d内C57BL/6J小鼠背部皮肤,并剪成0.5cm×0.5cm大小,用0.1%中性蛋白酶4℃消化过夜。PBS(含1%青、链霉素)漂洗3次后,显微镊将其真皮和表皮分离,真皮剪碎,0.2%Ⅰ型胶原酶37℃消化1h左右,间断吹打,直到所有组织被消化。加入DMEM高糖培养基(含10%FBS)终止消化。用200目筛网过滤,以去除组织碎块和细胞团块,将收集的单细胞混悬液于离心管中以1000r/min离心5min,重复离心2次,吸去上清液,加入DMEM高糖培养基重悬,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ml,取1ml细胞悬液接种至10cm培养皿中并加入6m1培养基,置于孵箱中培养,24h换液。细胞长至80%融合时传代培养。表皮用0.25%胰蛋白酶于37℃消化10min,表皮细胞的制备过程与真皮细胞相似。 将27只受体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只裸鼠背部移植4个微型小室。细胞以以下组合重悬于20μ1高糖培养基后移植至微型小室内(表皮细胞5×106个;真皮细胞5×106个)。新鲜上皮细胞+新鲜真皮细胞(组1);新鲜上皮细胞+P0真皮细胞(培养3d,组2);新鲜上皮细胞+P1真皮细胞(组3);新鲜上皮细胞+P0真皮细胞(培养过夜,组4)。1周后拆去微型小室。移植后(1、2、3、4周)大体观察毛囊形成、发育及毛干生长情况。4周后移植部位取材,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1)新生鼠皮肤细胞以小室法移植后结果 细胞移植后1周,创面湿润无明显收缩,中央形成淡红色半透明组织。细胞移植后2周,创面完全愈合。细胞移植后3周,移植部位有黑色毛发长出皮肤。细胞移植后4周,浓密黑色毛发垂直于皮肤表面生长,石蜡切片HE染色见毛囊结构发育完整。将移植部位毛发拔除后1周能够再生出新的毛发。将细胞以不同的比例移植,真皮细胞数量为1×107而表皮细胞数量降至1×106时,毛囊重构的效率并无明显改变。表皮细胞数量为1×107而真皮细胞数量降至5×106或者更少时,再生毛发的数量明显减少,两者单独移植均无毛发生长。移植部位的毛发拔除后,毛囊能再生出毛发并在3w内达到原来的长度。 (2)新生鼠皮肤细胞以微型小室法移植后结果 细胞移植4周后可见移植部位有大量黑色毛发垂直皮肤表面生长。移植的细胞数量改变时,毛囊重建的效果也随之改变。当移植的上皮与真皮细胞数量分别由5×106降低至2×106时,毛囊重建的效果并无明显改变。但当上皮与真皮分别降低至5×104时,移植部位无毛发生长,仅有黑色色素沉着。毛发生长部位取材,石蜡切片HE染色见毛囊结构发育完整,电镜扫描见毛发生长方向规整,毛发质量优异与正常毛发无明显差异。冷冻切片荧光检测见毛囊毛乳头部位为红色荧光,毛囊上皮成分为绿色荧光。重建的毛囊能维持至少6个月,毛发被拔除后毛囊能够再生出新的毛发。 (3)培养的新生鼠真皮细胞与新鲜上皮细胞移植后结果 新鲜上皮细胞与培养的真皮细胞移植后,组2(新鲜上皮细胞+P0真皮细胞,培养3d);组3(新鲜上皮细胞+P1真皮细胞)移植部位均未见毛发生长,仅有黑色色素沉着。移植部位组织学观察未见毛囊形成。组4(新鲜上皮细胞+培养过夜的真皮细胞)移植部位可见浓密黑色毛发长出,与组1(新鲜上皮细胞+新鲜真皮细胞)长出的浓密黑色毛发外观无明显差异。移植部位组织学观察见毛囊结构发育完整。 结论: (1)新生鼠皮肤细胞以小室法移植后可以构建毛囊发育的完整模型,此模型可用于检测毛囊细胞的毛发诱导能力,以及研究毛囊形态发生和周期循环的分子机制。 (2)微型小室法毛囊重建模型具有所需细胞量少、创伤小、并发症少、毛囊重建成功率高的优点,是一种可靠、实用的毛囊重建模型。尤其是所需细胞量少,一只动物可以做多个部位移植,可以明显降低实验难度和实验耗费。 (3)新生鼠真皮细胞经培养过夜后,既排除了上皮角质细胞的污染,同时又保留了真皮中具有诱导能力的毛乳头细胞,可用于毛囊重建实验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58.7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明娟;胡志奇;谭挺;孙锡金;苗勇;;胚胎皮肤细胞裸鼠皮下移植构建毛发发育模型[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2 李宇,李国强,纪影畅,蔡湘娜,林常敏;一步酶消化法高效快速分离培养人头皮毛乳头细胞[J];中国美容医学;2004年03期
3 伍津津,刘荣卿,叶庆佾,钟白玉,唐书谦;毛乳头细胞高效培养方法探索[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麦跃,伍津津,刘荣卿,程波,钟白玉,唐书谦;毛乳头细胞凝集性生长与细胞外基质分泌关系的组织化学研究[J];重庆医学;2002年04期
2 刘官智;伍津津;朱堂友;鲁元刚;杨亚东;杨桂红;;hTERT基因永生化人毛乳头细胞系的转化特征[J];重庆医学;2008年03期
3 杨亚东;伍津津;李元朝;毕建军;朱堂友;;体外培养毛乳头细胞的versican基因表达变化[J];重庆医学;2009年02期
4 倪冬冬;伍津津;唐书谦;杨桂红;;培养基pH值对毛乳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影响的组织化学研究[J];重庆医学;2009年09期
5 伍津津,刘荣卿,叶庆佾,唐书谦,钟白玉;人各段毛囊上皮细胞培养的增殖力比较[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11期
6 伍津津,刘荣卿,唐书谦,钟白玉,叶庆佾;正常人毛乳头细胞和真皮鞘细胞的生长特性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12期
7 程波,伍津津,麦跃,刘荣卿,钟白玉,唐书谦;硫酸软骨素、硫酸肝素对毛乳头细胞粘附及生长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8 宋志强,郝飞,杨希川,杨卫兵,程波,麦跃,叶庆佾;人毛乳头细胞凝集性生长差异表达基因cDNA文库的构建[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1期
9 宋志强,郝飞,杨希川,钟白玉,杨卫兵,叶庆佾;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从斑秃脱发区毛乳头中克隆出一条自身抗原基因[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麦跃,刘荣卿,伍津津,程波,唐书谦,钟白玉;毛乳头细胞凝集性生长对诱导毛囊样结构形成能力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雯红;IL-12基因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抗卵巢癌体内外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2 程波;毛囊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3 杨卫兵;HSPC011和HSPC016基因在毛乳头细胞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4 杨希川;毛囊生长期毛乳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文库的构建及筛选[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5 罗洋;人毛乳头细胞生长相关蛋白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6 陶克;人胎儿皮脂腺细胞和汗腺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人胎儿表皮干细胞向毛囊、皮脂腺和汗腺诱导分化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雷霞;人外泌汗腺腺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体外重建汗腺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8 李幼忱;毛囊真皮鞘细胞在皮肤创伤愈合中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9 朱堂友;毛囊真皮细胞在真皮替代物中诱导外根鞘细胞形成毛囊样结构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10 汪长寿;绵羊毛囊培养方法的建立及雌二醇对毛囊Bcl-2、Bax表达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蔚;毛乳头细胞和隆突部细胞相互作用诱导形成毛囊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严欣;人发游离毛囊体外培养及动态观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3 李国强;Ⅰ型胶原酶一步消化法高效、快速分离培养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及微囊化培养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4年
4 杨华;控制绵羊毛囊发育相关基因的筛选[D];石河子大学;2005年
5 蔡湘娜;人工毛乳头体内外诱导组织工程化毛囊结构形成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5年
6 林常敏;人头皮毛乳头体外重建及APA微囊膜通透性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5年
7 陈圣丽;“益发”复方治疗女性型脱发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体外培养SD大鼠毛乳头细胞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刘昕;人毛乳头细胞和外根鞘细胞与雄激素相互作用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9 Elifuraha Francis Mchomvu;TGFβ1介导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Ⅰ型和Ⅳ型胶原合成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孙锡金;毛囊组织工程的前期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伍津津,刘荣卿,叶庆佾,钟白玉,唐书谦;毛乳头细胞高效培养方法探索[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年06期
2 程波,刘荣卿,伍津津,麦跃,钟白玉,唐书谦;改良毛乳头细胞培养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先才;陈海滨;蔡博治;林常敏;;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触须毛乳头的方法[J];现代医院;2011年05期
2 李宇,蔡湘娜,李国强,林常敏,纪影畅;微囊化人头皮毛乳头细胞体外培养及异种移植[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年05期
3 郭晓静;郝飞;姜晓勇;宋志强;;人毛乳头细胞在不同传代时期某些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21期
4 伍津津,刘荣卿,麦跃,程波,吕中法,鲁元刚,朱堂友;毛乳头细胞诱导毛囊形成的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3年02期
5 朱堂友;郝飞;伍津津;毕建军;杨涛;;在双层皮肤替代物中诱导毛囊形成的初步研究[J];重庆医学;2007年10期
6 刘荣卿,唐书谦,钟白玉,叶庆佾,伍津津;人毛乳头细胞体外培养生长曲线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1期
7 林常敏;李宇;蔡湘娜;李国强;;改良一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头皮毛乳头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8 伍津津,刘荣卿,唐书谦,钟白玉,叶庆佾;正常人毛乳头细胞和真皮鞘细胞的生长特性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12期
9 吕中法;蔡绥勍;伍津津;郑敏;;培养毛乳头细胞生物学特性和毛囊重建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年02期
10 杨卫兵,郝飞;毛乳头细胞在毛囊形态学发生和生长调控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会云;陈学荣;殷致宇;汪晨;肖益民;马春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一例[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杨鹏高;方勇;;毛囊干细胞的研究及应用进展[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仵敏娟;郭晓灿;刘厚奇;;人胚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毛囊过程中细胞迁移问题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4 李伟;周炯;陈佳琦;李春明;蔡绥勍;满孝勇;郑敏;;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及其受体在正常人毛囊中的表达与功能研究[A];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刘玲;付强;朱化彬;彭秀丽;郝海生;杜卫华;赵学明;王栋;;牛毛囊基因组DNA制备方法的比较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王洪涛;陈璧;胡大海;;毛囊干细胞参与创面修复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孟兆祥;;用长脉宽固定宝石激光仪对244例脱毛观察[A];美丽人生 和谐世界——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8 王春生;李凯;张秋婷;安铁洙;;小鼠毛囊早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奚文辉;张文广;李金泉;张燕军;王敏;冯林;;单细胞PCR在哺乳动物毛囊基因表达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崔志峰;陈维云;董彬;王慧;;济宁青山羊皮肤毛囊体外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高新植发医院主任 李会民;[N];健康时报;2009年
2 健康时报记者 沙琼 特约记者 向刚尔;[N];健康时报;2008年
3 刘霞;[N];科技日报;2010年
4 丁寿藩;[N];福建科技报;2009年
5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刘永波 银春林 李岩(通讯员 );[N];家庭医生报;2008年
6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 杨碧莲;[N];健康时报;2009年
7 陈瑜 陈龙;[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汪光云;[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9 李坤;[N];北京科技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陈瑜 实习生 陈龙;[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锡金;毛囊定向重建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2 吴贤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毛囊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李幼忱;毛囊真皮鞘细胞在皮肤创伤愈合中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4 谷聪敏;胎鼠真皮细胞诱导毛发形成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5 史明艳;山羊毛囊干细胞构建毛囊化组织工程皮肤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姜维;太行黑山羊毛囊生长—退行期皮肤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吴纲;毛囊源性干细胞成牙能力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8 周乃慧;血管生成素在人毛囊中的表达及其促毛发生长的作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9 周玥;[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姜敏;皮肤毛囊神经嵴干细胞的黑素定向分化和衰老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顺娥;毛囊重建体内模型构建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李坤杰;体内外构建毛囊的探索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3 陈欣玥;毛囊混合细胞诱导毛囊重建的探索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4 苗勇;毛囊修剪大小和受力部位的不同对其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5 胡艺觉;胚鼠真皮细胞辅助毛囊重建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6 韦蔚;毛乳头细胞和隆突部细胞相互作用诱导形成毛囊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雷明星;GasderminA3在小鼠毛囊生长期向退化期转换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柯锦城;毛囊干细胞对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9 李泽华;毛囊诱导模型的改良优化与毛发组织的定向重建[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10 李进;Gsdma3基因在毛囊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毛囊重建体内模型构建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2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