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对申克孢子丝菌形态学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0 10:02
【摘要】: 目的:通过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对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药敏实验,探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体外抗申克孢子丝菌的活性以及药物作用机制,从而为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通过电镜观察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作用前后申克孢子丝菌超微结构的改变,进而推测其抗菌作用机理。 方法: 1体外药敏试验根据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发布的M38-A方案,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分别检测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对皮肤固定型株、皮肤淋巴管型株及皮肤播散型株孢子丝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以氟康唑作为质控药物。 2电镜观察将MIC浓度的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分别作用的申克孢子丝菌皮肤固定型株、皮肤淋巴管型株及皮肤播散型株孢子丝菌菌悬液,经离心、洗涤、干燥后,另取未经药物作用的菌落作对照,常规制片后分别行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 结果: 1微量液基稀释法质控药氟康唑对申克孢子丝菌的MIC范围为1~2ug/ml。伊曲康唑对皮肤固定型株、皮肤淋巴管型株及皮肤播散型株的MIC范围均为8~16ug/ml,特比萘芬对申克孢子丝菌的各菌株菌丝相MIC值范围均为4~8ug/ml。 2电镜结果 2.1透射电镜显示未用药的菌丝体形态正常,呈粗细不等的长管状,细胞结构清晰、完整,细胞壁、细胞膜完整,且厚薄均匀,胞浆丰富均匀,细胞质电子密度均匀一致,可见弯曲分隔,细胞器内可见线粒体、细胞核等细胞器,可见少量脂滴、液泡。线粒体表面的嵴清晰可见。孢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内也可见线粒体、脂滴、空泡、细胞核等,未见出芽。 药物作用后的菌丝体细胞变形,呈不规则形,细胞壁、细胞膜连续性中断,结构模糊,且厚薄不均,胞浆内电子密度不均,细胞质偏于一侧,细胞浆边缘空泡、脂滴增多,细胞器肿胀,出现多数斑片状电子薄区。孢子细胞变形,形状不规则,部分孢子细胞壁及细胞膜溶解破坏,细胞浆内基质水肿稀疏明显,部分线粒体变形,破损,液泡、脂滴增多,部分细胞胞浆内可见大的空泡、脂滴,细胞核少见。但两种药物之间相比较,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药物作用后各菌株之间形态学改变差异也并不明显。 2.2扫描电镜显示未用药前各型菌丝体表面光滑,粗细均匀一致,分生孢子表面大小一致,部分孢子表面可见粘液囊样物质包裹。脱落的分生孢子有一个小平截面,偶可见分生孢子脱落后于分生孢子梗或菌丝侧壁上遗留齿状突,可能是分生孢子柄遗留的痕迹。 药物作用后菌丝粗细不均,部分弯曲、断裂,有不规则的分支,未见齿状突。分生孢子大部分脱落,大小不一,孢子表面粗糙,其上可见大小不等的凹陷。粘液囊样物质消失。但两种药物之间相比较,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药物作用后各菌株之间形态学改变差异也并不明显。 结论: 1通过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对申克孢子丝菌不同菌株的体外药敏实验,得出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对申克孢子丝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伊曲康唑对皮肤固定型株、皮肤淋巴管型株及皮肤播散型株的菌丝相MIC范围均为8-16ug / ml,特比萘芬对申克孢子丝菌的各菌株菌丝相MIC值范围均是在4~8 ug/ml。 2电镜下观察两种药物作用下菌丝体及孢子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这说明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对申克孢子丝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两种药物之间相比较,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 3电镜下观察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作用后各型菌株之间形态学差异不显著。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56.6
本文编号:2282812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5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罗曼,蒋立科,王志强,奚俊,戴建勇;山苍籽油及主要成份抗菌机制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3期
2 刘慧瑜,李鹤玉;碘化钾对孢子丝菌病小鼠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8期
3 方芳,吕昭萍,王正文,黄云莉,李红宾;山苍子油抗念珠菌的敏感性及作用机理的电镜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年05期
4 吕雪莲;刘晓明;马洁浩;侯素春;王华;王玲;;碘化钾与伊曲康唑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的实验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年12期
5 黄忠奎,陈平;念珠菌病的防治研究[J];医学综述;2004年05期
,本文编号:2282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2828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