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P53抑制剂和微管抑制剂对银屑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核转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6-18 10:40
【摘要】:目的:探讨P53抑制剂和微管抑制剂对银屑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核转运的影响。方法:分离和培养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别与P53抑制剂和微管蛋白抑制剂共培养,加或不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上述因素对GR核转位的影响。结果:VEGF可诱导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发生核转位;P53抑制剂抑制了VEGF诱导的GR核转位。与VEGF共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的核转位评分显著低于单纯角质形成细胞的核转运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管抑制剂可完全将正常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GR滞留在胞浆中,在加入VEGF后,与单纯微管抑制剂组比较,胞浆中GR并没有明显增多;而微管抑制剂和P53抑制剂共培养,会有少量GR进入角质形成细胞的胞核中。结论:微管介导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GR的核摄取,P53参与了GR的核输出。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53 inhibitor and microtubule inhibitor on the expression of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 in the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of psoriasis. Methods: The effects of the above factors on the nuclear translocation of GR were detected by co-culture with P53 inhibitor and microtubule protein inhibitor, with or without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Results: VEGF can induce the nuclear translocation of normal keratinocytes; the inhibitor of P53 inhibits the VEGF-induced GR-nuclear translocation. The nuclear translocation score of the keratinocytes co-cultured with VEGF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pure cutin-forming cell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the microtubule inhibitor could completely hold the GR of the normal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in the cytoplasm, and after the addition of VEGF,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imple microtubule inhibitor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GR in the cytoplasm, while the microtubule inhibitor and the P53 inhibitor co-cultured with a small amount of GR into the cytoplasm of the keratinocytes. Conclusion: Microtubules mediate the nuclear uptake of GR, and P53 is involved in the nuclear output of GR.
【作者单位】: 台州市肿瘤医院皮肤科;台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台州市肿瘤医院药剂科;
【分类号】:R758.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小勇,郑家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配体与角质形成细胞[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年03期

2 朱启星,沈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黄几平;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离培养和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5年03期

4 卢宁;朱平;刘玉峰;王刚;张海龙;赵小东;;实验室条件下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技术(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01期

5 毕新岭;顾军;齐瑞群;;维A酸对砷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拮抗作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11期

6 任俏;姚天明;;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J];临床军医杂志;2006年06期

7 江智茂;程滨珠;马刚;李建军;陈■成;周余来;;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03期

8 周洪,郑泽铣;角质形成细胞与皮肤免疫[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年03期

9 沈丹蓓,夏隆庆;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长期培养[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2期

10 周小勇,郑家润;角质形成细胞中的信号转导[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毕新岭;顾军;陈洁;陶苏江;李泉;;三价砷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李承新;刘瑛;高天文;刘玉峰;;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在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性皮肤病中的激活状态及其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郑敏;满孝勇;杨小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在正常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与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谭雪晶;张宇恒;刘晓明;;一氧化氮作用前后角质形成细胞差异蛋白的筛选与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韩军涛;王洪涛;胡大海;蔡维霞;汤朝武;;成人不同部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李承新;刘瑛;高天文;刘玉峰;;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在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性皮肤病中的激活状态及其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韩军涛;王洪涛;胡大海;蔡维霞;汤朝武;;成人不同部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李文海;Young Mee LEE;Jee Youn KIM;Seokwon KANG;Jin Ho CHUNG;;辣椒素受体介导热休克诱导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周爱民;徐丽敏;;TLRs与角质细胞免疫及对病原分子作用机制[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王平;宋秀祖;许爱娥;毕志刚;崔毓桂;;中波紫外线辐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核因子κB转录活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中桥;血竭能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张中桥;人角质形成细胞培养有新方法[N];健康报;2005年

3 张中桥;血竭提取物能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整理 本报记者 朱国旺;突出创新 紧贴临床[N];中国医药报;2012年

5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科大学教授 陈洪铎 中国医科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高兴华;如何做好“面子”工程[N];光明日报;2014年

6 张晓艳;洁肤——靓丽肌肤第一步[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永生;TRAIL在重症大疱型药疹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中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段德鉴;角质形成细胞抗白念珠菌感染免疫作用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夏济平;紫外线辐射角质形成细胞导致皮肤光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4 吴晓萍;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黄瑾;TRPV1在角质形成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中的作用及药物的干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6 肖汀;免疫抑制剂和紫外线对角质形成细胞分泌趋化因子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7 杨建强;Sprouty1在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唐桦;AQP3在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皮肤组织及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D];中南大学;2008年

9 陈旭;紫外线致皮肤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自噬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10 谢晓韵;F1F0-ATP(合成)酶在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芳芳;ALA-PDT对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2 王琪;加味桃红四物汤对角质形成细胞分泌内皮素-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4年

3 张宇恒;一氧化氮作用前后角质形成细胞差异蛋白的筛选与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4 毕建军;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培养及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5 毕新岭;砷剂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致癌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6 焦建丽;体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的器官样(气—液交界面)培养[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7 焦虎;用人毛乳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构建带附属器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8 厉孟;不同分化角质形成细胞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9 王琦;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不同年龄组皮肤自然衰老中的表达及意义[D];中南大学;2007年

10 董晶;以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凉血消u曁蓝訦aCaT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501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501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a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