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20 13:01
【摘要】:目的了解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三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三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药敏情况。方法采用MALDI-TOF MS鉴定痤疮丙酸杆菌,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12例痤疮患者中,分离出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克拉霉素83.97%(131/156)、阿奇霉素48.72%(76/156)、红霉素30.13%(47/156),且三种抗生素间存在交叉耐药。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四环素100%敏感。结论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并且存在交叉耐药,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均敏感,这为本地区痤疮治疗临床用药提供了借鉴。
【图文】:

痤疮丙酸杆菌


鈇锛衢婵?Americantypeculturecollection)。四环素(批号:U8IML)、多西环素(7BSTH)、米诺环素(78G4G)、红霉素(VWDPD-HH)、克拉霉素(OF5RK-OF)、阿奇霉素(FCKPD-SR)均购于日本TCI公司,为试剂级产品。1.3方法1.3.1标本采集患者用清水及洗面奶清洁面部,去除面部灰尘、化妆品等后,,取仰卧位,用75%酒精对取材处皮损进行常规消毒3次,待酒精完全挥发后,用粉刺针刺破丘疹或脓疱表面,再用灭菌粉刺环挤压出丘疹或脓疱内容物;挑取内容物,迅速接种到厌氧血琼脂平板上。1.3.2痤疮丙酸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操作流程见图1。图1痤疮丙酸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Fig.1Isolation,cultureandidentificationofPropionibacteriumacnes1.3.3痤疮丙酸杆菌的保存和复苏挑取纯化后培养得到的菌落3满环悬浮于EP保存管(主要成分为脱脂奶粉)中,5min内置于-70℃冰箱内冷冻保存。将保存于-70℃冰箱内的菌种保存管置于36℃恒温箱内复温0.5h,以无菌接种环轻微搅拌脱脂牛奶菌悬液,取适量菌悬液于厌氧血琼脂培养基上,以无菌接种环沾取菌悬液或者磁珠划线涂布平板,将平板迅速放入厌氧罐中,放入厌氧指示剂和催化剂(钯粒),密闭厌氧罐,使用多功能微生物培养系统进行换气,最终成为厌氧环境,置于36℃恒温箱中培养48h。1.3.4体外药敏试验按照琼脂稀释法[3]分别配制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药物浓度从0.0625~256μg/mL浓度梯度药敏平板。每一种抗菌药物均有空白对照及需氧平板对照。菌悬液的制备:从厌氧血琼脂平板上选择经48h孵育产生的菌落,15min内用0.9%生理盐水稀释,调整浊度等于0.5麦氏浊度标准(相当于105CFU/点)。将所有P.acnes菌悬液用多点加液仪接种到琼脂表面。将接种好的平板放入厌氧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东莞医院;
【基金】:东莞市社会科技发展项目(2013108101042)
【分类号】:R758.7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畅,宋烈昌;痤疮丙酸杆菌与手术后感染并发症(文献综述)[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0年06期

2 ;百润杯班赛~汶治疗痤疮病例图片征集赛[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年05期

3 戴文英;;痤疮患者中痤疮丙酸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84年04期

4 齐显龙,卢涛,高天文;痤疮丙酸杆菌的致病成分及机理[J];中国美容医学;2005年02期

5 李琳;李恒进;罗燕萍;;不同浓度果酸对痤疮丙酸杆菌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年06期

6 张智;滕婷婷;程奕星;;痤疮丙酸杆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致病性综述[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年07期

7 朱占永;余墨声;刘思洋;赵月强;杨希林;曾凤华;曹志贱;;蝎肽抗菌凝胶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04期

8 朱莲花;金哲虎;;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6年04期

9 Jugeau S.;Tenaud I.;Knol A.C. ;B. Dreno;刘艳;;痤疮丙酸杆菌激活的toll样受体[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03期

10 菲菲飞飞;青春痘事件![J];飞(科幻世界少年版);200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陶强;许爱娥;吴辛刚;尉晓冬;;痤疮丙酸杆菌与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相关性研究[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林新瑜;段西凌;;痤疮丙酸杆菌与皮肤外相关性疾病[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林新瑜;段西凌;;痤疮丙酸杆菌与皮肤外相关性疾病[A];200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施建新;闵仲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痤疮丙酸杆菌体外抑制的实验研究[A];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5 林新瑜;段西凌;;痤疮丙酸杆菌与皮肤外相关性疾病[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林新瑜;冉玉平;;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研究进展[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李陶强;许爱娥;;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发病机制:痤疮丙酸杆菌的个体易感性?[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陈国璋;痤疮有了新克星[N];人民政协报;2004年

2 小阮;预防痤疮从细节入手[N];医药经济报;2007年

3 邵成明;治“痘”药物多 选用须对症[N];健康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奇飒;云南地区痤疮患者皮损分离痤疮丙酸杆菌抗生素耐药情况分析及重楼皂苷对痤疮相关病原菌抑菌效果评价[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2 李之珩;皮肤共生菌调节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炎症应答的分子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叶露露;富血小板血浆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及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高剑;痤疮丙酸杆菌活菌诱导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因子表达及反应氮中间产物系统杀伤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28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528649.html

上一篇:血汗症概况  
下一篇:带状固定型药疹1例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6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