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临床型别申克孢子丝菌黑素含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8 03:01
本文关键词:不同临床型别申克孢子丝菌黑素含量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孢子丝菌病是一种由双相病原真菌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病变,又称皮肤型孢子丝菌病;少数发生在免疫受损患者内脏的孢子丝菌病又称系统性孢子丝菌病,可侵犯肺、骨骼、眼、中枢神经系统、心、肝、脾、胰、肾、睾丸及甲状腺等器官。孢子丝菌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取决于申克孢子丝菌菌株的不同毒力因素以及宿主的不同免疫状态。 黑色素自从被发现作为真菌毒力因子以来,至今已在真菌毒力的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黑色素可以保护真菌对抗恶劣环境,如抗离子辐射、抗氧化、抗紫外线以及抗极端温度,同时还起到抗宿主细胞吞噬作用以及降低抗真菌药的抗真菌作用等。针对申克孢子丝菌的研究发现,黑色素有助于保护申克孢子丝菌,使其对抗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增强,并通过降低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以及清除活性氧、NO等物质影响宿主的防御机制,且动物实验提示黑色素的存在或许使菌体更容易在宿主组织内入侵与传播。 黑色素在真菌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黑色素与真菌致病毒力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真菌发病机制和真菌耐药性等的重要工具。测量真菌黑色素含量的不同,并进一步验证其与真菌毒力的关系,有助于真菌发病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不同临床型别申克孢子丝菌菌株在相同培养时间内黑色素含量的测量并分析其差异性,试图了解申克孢子丝菌黑色素含量与其不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进而分析黑色素对菌株致病力的影响。 方法:将41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分离菌株(固定型20株,淋巴管型20株,播散型1株)在沙氏培养基上25℃室温下分别培养1周和2周,将培养的菌株制备菌悬液,过滤获得孢子,应用真菌/酵母黑色素含量比色法定量检测试剂盒进行黑色素含量测定。测得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实验菌株在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平皿上室温培养,生长迅速,3-4天即可见菌落生长,菌落初为白色或奶油色,呈光滑或褶皱状的湿润的菌落,一些菌株很快开始出现浅褐色至黑色不等的色素,菌落颜色加深,形成典型咖啡色丝状菌落;一些菌株产生色素则较慢,仅菌落四周少量暗色素,菌落大部分仍为近奶油色。将菌落黑化程度分级,固定组与淋巴管组分级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41株不同型别的临床分离申克孢子丝菌菌株室温下分别培养1周和2周,对菌落分生孢子的黑色素含量进行测量,结果显示相同培养时间下各组菌株黑色素含量测量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同一菌株,在不同培养时间下测量结果不同,培养2周的测量值高于培养1周的测量值(P0.05)。不同菌株黑色素测量结果与菌落黑化程度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结论:本实验中41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均产生黑色素,培养1周和2周时间其分生孢子平均黑色素含量分别为7.10±1.31μg/107cell和7.81±1.38μg/107cell;本实验中固定组与淋巴管组相同培养时间下黑色素含量无显著差异;同一菌株经过不同培养时间,其产生黑色素含量不同,培养2周黑色素含量高于培养1周的黑色素含量;菌落黑化程度与黑色素含量测量结果无明显相关性;经过反复传代,菌落颜色逐渐变浅。
【关键词】:申克孢子丝菌 孢子丝菌病 黑素 含量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5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中英文缩略词9-10
- 目录10-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孢子丝菌病12-14
- 1.2 影响孢子丝菌毒力的因素14-16
- 1.2.1 黑色素14-15
- 1.2.2 粘附力因素15-16
- 1.2.3 过氧化麦角甾醇16
- 1.2.4 耐热性16
- 1.2.5 相关蛋白16
- 1.3 病原真菌黑色素16-19
- 1.3.1 黑色素理化性质及分类17
- 1.3.2 致病真菌黑色素的作用机制17-19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19-23
- 2.1 实验材料19-20
- 2.1.1 实验菌株19
- 2.1.2 实验试剂19
- 2.1.3 实验仪器19-20
- 2.2 实验方法20-22
- 2.2.1 培养基配制20
- 2.2.2 菌株培养20
- 2.2.3 孢子悬液制备20-21
- 2.2.4 黑色素提取21
- 2.2.5 黑色素溶液吸光度测定21
- 2.2.6 黑色素含量计算21-22
- 2.3 统计学处理22-23
- 第3章 结果23-26
- 3.1 临床分离菌株培养结果23
- 3.2 观察菌落黑化程度23-24
- 3.3 黑色素含量测定结果24
- 3.4 黑色素含量测量值与菌落黑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24-26
- 第4章 讨论26-30
- 第5章 结论30-31
- 参考文献31-37
- 附录37-38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38-39
- 后记和致谢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谭静文;刘伟;万U,
本文编号:253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5380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