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预防紫外线致SKH-1无毛小鼠皮肤癌及其机理初探
发布时间:2020-03-01 02:45
【摘要】: 目的 1、构建紫外线致小鼠皮肤癌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皮肤癌的防治方法和机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 2、建立有关ALA-PDT预防SKH-1无毛小鼠皮肤癌的最佳治疗参数,如最适的照光时间点、ALA浓度以及照光剂量等。 3、探讨ALA-PDT对紫外线致小鼠皮肤癌的预防作用。 4、研究ALA-PDT预防SKH-1无毛小鼠皮肤癌的机理,探讨线粒体凋亡途径与皮肤癌延迟发生的关系。 方法 1、连续28周的日光紫外线照射建立SKH-1无毛小鼠皮肤鳞癌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及其组织病理学改变。 2、采用荧光光谱仪测定5%ALA敷药后SKH-1无毛小鼠不同时间点PpIX的荧光强度峰值并绘制曲线图,明确最适治疗时间点。小鼠分为2%、5%、10% 3个ALA浓度组进行敷药(n=3),3h后将3组小鼠背部皮肤分为四个区域,分别给予0.6J/cm2、1.2 J/cm2、1.8 J/cm2和2.4 J/cm2红光照射,24h后观察局部反应,以寻找最适浓度、红光剂量等。 3、雌性SKH-1小鼠(n=100)随机分为UV(n=30)组、UV/ALA-PDT组(n=30)、ALA-PDT对照组(n=30)和空白对照组(n=10),即A、B、C、D组。实验开始后每隔4周称重、测量皮褶厚度。第10周开始观察各组肿瘤发生情况,计数肿瘤数目并测量直径,连续观察28周。 4、利用Western blot技术研究ALA-PDT对肿瘤模型小鼠caspase-9\3和cytochrome c表达的影响。 结果 1、UV照射第1周,小鼠皮肤出现红斑伴脱屑。照射8周皮肤明显增厚。连续照射12周后,陆续出现针头大小丘疹,以后逐渐增大呈菜花样皮损。所有丘疹和肿瘤病理检查结果均具有SCC特征。2、荷瘤小鼠皮肤的荧光强度在3h最高;小鼠皮肤在不同浓度ALA霜剂-PDT 后的反应未见明显差异;随着红光照射时间的延长(光剂量增加),小鼠皮肤损伤程度加重,选择小鼠能够承受的1.2 J/cm2作为本研究的照光剂量。 3、与D组比较,A、B组从第4周开始皮褶厚度明显增加(P0.05),12周开始体重显著减轻(P0.05)。A、B组间和C、D组间体重和皮褶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个丘疹(病理证实为AK)于第12周在A组出现,B组首个丘疹较A组晚2周出现。无瘤生存率中位数A组为24周,B组为21周,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12周开始,B组小鼠平均丘疹数目较A组少(P0.05),而A、B两组肿瘤体积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观察到C组皮肤较D组细嫩的现象。 4、半定量比较Western blot结果,发现ALA-PDT后释放的细胞色素c以及caspase-9和caspase-3及其活化片段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在治疗后3h作用达到高峰。 结论 1、日光紫外线长期照射可以建立稳定的SKH-1无毛小鼠皮肤鳞癌模型,肉眼观察结合组织学分析进一步说明SKH-1无毛小鼠SCC的演变过程。 2、ALA-PDT预防SKH-1无毛小鼠SCC发生的最佳封包时间3h、最佳ALA浓度2% ALA和最佳光剂量1.2J/cm2。 3、证实每周一次ALA-PDT明显延缓皮肤癌出现,减少肿瘤的数目,但是对肿瘤体积无明显抑制作用。 4、ALA-PDT通过活化线粒体途径诱导SKH-1无毛小鼠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其预防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作用机制。
【图文】:
首个新生物呈帽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图 1-1 C),或者在质地较硬的斑块基础上出现弥漫性丘疹(图1-1 A),随后丘疹生长迅速,角化明显,逐渐形成菜花样瘤体(图 1-1 D)。随着实验的进展,荷瘤小鼠的瘤体数目也逐渐增多(图 1-1 B),但仅限背部暴露于 UV的区域。19 周开始 UV 组中 33.3%的小鼠(6/18)出现肿瘤。21 周 UV 组有 2 只小鼠意外死亡。照射 28 周后 UV 组剩余 16 只中每只小鼠都至少产生一个肿瘤,成瘤率达 100%,部分小鼠出现直径>10mm 的肿瘤。28 周实验结束时,UV 组剩余 16 只小鼠的肿瘤数目共计 131 个。其中 8 个肿瘤生长迅速,常常在 1 周内达到4-5mm 直径
光源为 405nm 的蓝光,每小时记录 Pp测 1~12h 以及第 24h 的荧光变化。据此光时间点。b) ALA 浓度和光剂量的选择随机选择 9 只正常雌性小鼠(6-8 周物浓度组(n=3),相应浓度 ALA 霜剂均包。3 小时后小鼠经 7%水合氯醛麻醉,0.6J/cm2、1.2 J/cm2、1.8 J/cm2和 2.4 J/c余部遮盖,,肉眼观察四个剂量下的皮肤痂的最小光毒量(minimal photoxic dose2.2 结果2.2.1 不同时点 PpIX 荧光强度随着 ALA 封包时间的延长,PpIX20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39.5
本文编号:2583912
【图文】:
首个新生物呈帽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图 1-1 C),或者在质地较硬的斑块基础上出现弥漫性丘疹(图1-1 A),随后丘疹生长迅速,角化明显,逐渐形成菜花样瘤体(图 1-1 D)。随着实验的进展,荷瘤小鼠的瘤体数目也逐渐增多(图 1-1 B),但仅限背部暴露于 UV的区域。19 周开始 UV 组中 33.3%的小鼠(6/18)出现肿瘤。21 周 UV 组有 2 只小鼠意外死亡。照射 28 周后 UV 组剩余 16 只中每只小鼠都至少产生一个肿瘤,成瘤率达 100%,部分小鼠出现直径>10mm 的肿瘤。28 周实验结束时,UV 组剩余 16 只小鼠的肿瘤数目共计 131 个。其中 8 个肿瘤生长迅速,常常在 1 周内达到4-5mm 直径
光源为 405nm 的蓝光,每小时记录 Pp测 1~12h 以及第 24h 的荧光变化。据此光时间点。b) ALA 浓度和光剂量的选择随机选择 9 只正常雌性小鼠(6-8 周物浓度组(n=3),相应浓度 ALA 霜剂均包。3 小时后小鼠经 7%水合氯醛麻醉,0.6J/cm2、1.2 J/cm2、1.8 J/cm2和 2.4 J/c余部遮盖,,肉眼观察四个剂量下的皮肤痂的最小光毒量(minimal photoxic dose2.2 结果2.2.1 不同时点 PpIX 荧光强度随着 ALA 封包时间的延长,PpIX20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3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秀丽;;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J];上海医学;2007年01期
2 Britton J.E.R;Goulden V;Stables G;李政霄;;5-氨基酮戊酸光疗法中采用脉冲式染料激光器治疗Bowen病的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01期
3 De Graaf Y.G.L.;Kennedy C.;Wolterbeek R. ;J.N.B. Bavinck;吴佳纹;;光动力疗法不能预防器官移植受者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05期
4 骆丹;徐晶;周炳荣;郝晓帧;马全红;顾宁;;不同剂型EGCG对UVB照射引起小鼠皮肤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5 王宏伟;王秀丽;过明霞;虞叶风;;5-氨基酮戊酸乳膏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原位癌[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2583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5839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