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言 皮肤是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具有多种免疫功能,构成机体抵制外界微生物侵犯的重要一线屏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表皮朗格汉斯细胞(LC)及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与皮肤免疫系统(SIS)密切相关。而许多现象证明毛囊在SIS中占重要地位。以往很多文献报道了毛囊相关免疫系统包括黑素细胞、角朊细胞、神经因子、细胞因子等影响毛囊生长周期,进而影响SIS。我们也曾报道了MHC-Ⅱ及和Thy-1抗原在毛囊周期中的表达及作用。那么LC及DETC在SIS中的作用是否与毛囊周期具有相关性呢?本研究通过动态观察C57BL/6小鼠拔毛诱导的毛囊周期中毛囊间表皮LC及DETC数量和形态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免疫细胞与毛囊周期及SIS的关系和作用。 材料和方法 1.动物:C57BL/6纯系小鼠15只,6-8周龄,体重15-20克。选择皮色粉红(毛发处于休止期)的小鼠。 2.试剂:所用单克隆抗体分别为:OX3、OX4及JIJ、22.1。ABC试剂盒(含生物素化马抗鼠IgG)。 3.方法:小鼠分3组,每组5只(3雌2雄),将松香/蜡1:1混合,涂于小鼠背部以拔毛,隔天取皮肤标本,应用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4.观察指标:(1)每天观察小鼠皮色变化。(2)光镜下观察拔毛前、后不同时间内小鼠表皮免疫细胞的染色情况。 结果 1.小鼠皮色变化:拔毛后第1-4天内,小鼠皮肤呈粉红色;第5-6天鼠皮变黑色;第9-11天局部可见新毛长出;至17-19天鼠皮变灰色;第20天左右鼠皮恢复到原先的粉红色。 2.表皮LC及DETC变化。 (l)密度变化:拔毛后第2天开始二者密度较拔毛前升高(P0.05),,拔 毛后第4一8天二者在表皮中密度最高(P0.01),以后有所下降,直至第 16天,但仍较拔毛前升高(P0.05);拔毛后第17一20天,表皮毛囊间LC 及DETC密度基本恢复到拔毛前数值,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形态变化:拔毛前、后3天内,多数LC及DETC胞体小、圆形,树突短 小,1一2个;第4一8天,二者多数细胞体大,圆或不规则形,树突粗大,约3 一5个,有的有分枝或次级突起;第9一16天,胞体大小不一,树突变细,2- 4个;17一20天,多数胞体较小甚至消失,树突纤细,长短不一,约2一3个。 讨论 小鼠毛发周期分为退行期、休止期及生长期。在对拔毛诱导C57 BU6 小鼠毛发生长周期中,以往文献已报道了毛囊的显著形态学变化,即拔毛后 第2一4天内,毛囊上皮细胞处于增生分裂状态,第5天达生长高峰,出现黑 色素及新生毛发,鼠皮呈黑色(生长期);以后是增生平稳状态,至17一19 天出现退化改变,黑素生成减少,鼠皮呈灰色(退行期),直到第20天则停 止生长,鼠皮亦恢复到原先的粉红色(休止期)。可根据皮肤颜色变化判断 毛囊周期的变化。以上这些拔毛诱导的鼠毛发生长周期中毛囊的形态学变 化与自然状态下的鼠毛发生长周期中毛囊的形态学变化基本一致。 表皮LC是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主要位于毛囊及基底细胞之上的 表皮层内,在常规HE染色的石蜡切片中为透明细胞而很难辨认,用氯化金 及ATP酶等特殊染色可以表现为树突状细胞。LC是表皮细胞中唯一具有 补体C3及Fc一IgG受体以及Ia抗原的细胞,因此可用免疫组化方法将其 显示。许多与免疫有关的皮肤病有LC改变,特别是在迟发超敏反应 (DTH)及覃样肉芽肿(MF)的发病机理中占重要地位,同时LC与皮肤移植 物排斥有关。人表皮内此细胞约有460一1000个/~2,真皮内也偶可见 到。LC具有迁移吞噬能力,能摄取、处理、携带并递呈抗原到局部淋巴 结,激活淋巴细胞。但LC密度在毛囊周期中如何变化目前尚报道,此研究 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免疫细胞与毛囊周期及515的关系和作用。 DETC是一种存在于小鼠表皮内的表达,盯细胞受体(TCR)的T细 胞,此细胞具有Thy一1(CD90)、CD3及CD45,呈树突状外观。现已证实 Thy一1+的DETC均匀分布于小鼠毛囊间表皮内,缺乏循环T细胞具有的 apTCR、CD4或CDS,它可以被IL一2及Con一A激活而具有辅助T细胞 作用,并能分泌IL一2及,一IFN。DETC是一种重要的表皮免疫细胞。半 抗原化表皮细胞富含DETC时可使动物耐受。目前认为DETC是一个重要 的表皮免疫效应细胞,DETC在不同品系小鼠及不同部位存在明显差异,这 些均表明DETC与515关系密切。 本实验选用C57 BU6小鼠建立‘毛囊周期。自动发育的毛囊周期同步 性差,拔毛可快速刺激表皮增生及毛发生长。本研究通过拔毛诱导小鼠毛 囊进人生长期、退行期直至休止期的变化,动态观察了此三阶段变化过程中 毛囊间表皮LC及DETC的密度及形态变化。结果显示毛囊间表皮LC及 DETC于拔毛后第2天开始密度值升高,第4一8天出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 降,第17一20天密度逐渐恢复到拔毛前数值,,且二者形态也有相应变化。 表明毛囊间表皮内LC及DETC于毛囊生长期密度最高,树突多且有的有分 枝;退行期下降,至休止期稳定,树突也变少。 拔毛破坏毛囊完整性的同时,必然对皮肤产生一定影响。表皮中LC 及DETC的动态变化可能是作为一种抵御外界有害刺激的因素之一。引起 此变化的机理还不清楚,我们考虑主要有两点: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7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泽明;张斌;赵莹;西兰;巩毓刚;章星琪;;维生素D受体在斑秃皮损处毛囊的异常表达[J];广东医学;2011年10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幼忱;王德文;刘杰;;毛囊真皮鞘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张德良;熊江辉;李美芬;李莹辉;赵保路;;乙酸乙酯抽提法在ESR检测一氧化氮自由基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3 章星琪;;斑秃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4 朱颖;孙蕴伟;翟祖康;章永平;袁耀宗;;氧自由基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及其在胰腺纤维化中的作用[A];2005年全国慢性胰腺炎学术大会专集[C];2005年
5 毕志刚;纪超;;皮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刘立辉;曹远林;赵保路;;大豆叶绿体中NO的产生及其ESR研究[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吕中法;;毛发评估的技术和方法[A];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红;Wnt10b在毛囊周期调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2 邹锋;HSPC016蛋白在人毛乳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3 王继文;毛乳头细胞HSPC016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及功能分析[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4 梁伟中;除皱术后脱发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5 张艺;β-catenin在毛囊干细胞增殖与分化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6 英明中;一氧化氮在重复、可逆行心肌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心肌顿抑及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7 程波;毛囊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8 杨希川;毛囊生长期毛乳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文库的构建及筛选[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9 罗洋;人毛乳头细胞生长相关蛋白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10 杨卫兵;HSPC011和HSPC016基因在毛乳头细胞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群;小鼠毛囊周期中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及树突状表皮T细胞的变化[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2 杨蕾蕾;角质细胞特异性Smad4剔除小鼠脱毛并发生皮肤癌[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3 张坤;Wnt10b在小鼠毛囊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4 孟爽;黄芪多糖对SLE小鼠表皮树枝状T细胞影响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5 徐远旭;环氧合酶-2在毛囊皮脂腺单位的表达及其可能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6 李远宾;雄激素诱导毛囊干细胞向皮脂腺细胞分化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7 石家仲;Gsdma3基因在小鼠毛囊发育和周期中的表达及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8 张艺;毛囊隆突区细胞生物学性状及β-catenin在毛囊生长分化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9 朱海琴;黄芩苷、齐墩果酸及甘草提取物等中药成分对人毛囊和毛乳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10 吴晓梅;牛睫毛毛囊的形态发生与生长期毛乳头cDNA文库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
2606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60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