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孔角化病的临床分析,SSH1、ARPC3基因突变检测和表达谱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8 22:32
【摘要】: 【目的】从临床、遗传分子学、生物信息学角度探讨汗孔角化病的发病机理:首先研究汗孔角化病的临床特征,尤其是外生殖器部位汗孔角化病的临床表现,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了解分析汗孔角化病可能的发病机理;其次了解散发性播散性浅表性光化型汗孔角化病(DSAP)的SSH1、ARPC3基因突变情况,探讨散发性DSAP的发病机理;最后比较分析汗孔角化病皮损组织和邻近外观正常皮肤组织中基因的差异表达,初步探讨差异表达基因在汗孔角化病皮损形成中的意义。 【方法】对2000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经华山医院组织病理学确诊的55例汗孔角化病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讨汗孔角化病尤其是外生殖器部位汗孔角化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汗孔角化病可能的发病机理。对10例散发性DSAP及10例正常人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SSH1基因外显子,ARPC3基因外显子、启动子测序,分析SSH1、ARPC3基因突变情况。利用Illumina微珠全基因组芯片技术,检测3例汗孔角化病的皮损及其邻近外观正常的皮肤组织的基因表达水平,找出汗孔角化病的差异表达基因,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6例汗孔角化病皮损组织与邻近外观正常皮肤组织中KRT6、KRT16基因的转录水平,验证芯片表达谱结果。 【结果】55例病例中经典斑块型汗孔角化病(PM)22例,播散性浅表性光化型汗孔角化病(DSAP)17例,播散性浅表型汗孔角化病(DSP)15例,线状型汗孔角化病(LPM)1例;男女比例39:16,有遗传史病例12例,无遗传史的散发病例43例,发病年龄从5岁到76岁,遗传性汗孔角化病和散发性汗孔角化病平均发病年龄明显不同,分别为25.08和43.42岁,且两者之间的临床类型构成不同。55例病例中有11例外生殖器部位汗孔角化病,男女比例10:1,均无家族史,8/11的病例表现为增生性皮损,9/11的病例有瘙痒,随访所有病例均未发现皮损恶变。10例散发性DSAP中有9例在SSH1基因第15号外显子上发生单核苷酸变异(rs3741778),7例在SSH1基因第3个内含子上发生单核苷酸变异(rs34849596),未发现SSH1基因错义突变(p.Ser63Asn)、移码突变(p.Serl9CysfsX24)及ARPC3基因的SNP位点(dbSNP3759383:G>A)。表达谱基因芯片显示在26092个基因中共筛选出4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9个基因表达上调,4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角蛋白基因、S-100蛋白基因、细胞通信相关基因和免疫应答相关基因,未发现SSH1、ARPC3基因的异常表达。从基因转录水平验证了KRT6、KRT16在汗孔角化病皮损组织中的高表达。 【结论】汗孔角化病男女均可罹患,发病年龄差异较大,遗传性汗孔角化病的发病年龄较散发性汗孔角化病的发病年龄早。PM、DSP多见于散发性汗孔角化病,且好发于男性。外生殖器部位汗孔角化病多见于男性,均为散发病例,根据皮损特点可分为五种临床亚型,多数表现为增生性皮损,虽未发现恶变病例,但仍需长期随访,具高危因素者建议切除。SSH1、ARPC3基因突变检测提示SSH1基因突变可能在散发性DSAP中并不常见,体细胞突变可能是散发性汗孔角化病的发病因素之一。基因芯片表达谱检测结果提示汗孔角化病皮损的形成可能是具有调节表皮分化、增殖的细胞骨架相关基因、表皮分化相关基因、细胞通信相关基因和免疫应答相关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文】:
二、诊断及分型根据文献川分类方法,本组病例诊断及分类如下:55例病例中经典斑块型汗孔角化病(附)22例(40%)(图1一1),播散性浅表性光化型汗孔角化病(DSAP)17例(30.91%)(图1一2),播散性浅表型汗孔角化病(DSP)15例(27.27%)(图l一3),LPMI例 (1.82%)(图l一4),未发现掌拓点刺型汗孔角化病(PPM)和掌踌播散型汗孔角化病(PPPD)。(图1一5)图1一l经典斑块型汗孔角化病,患者左前臂见一暗红色斑块,边缘呈晴状隆起。
二、诊断及分型根据文献川分类方法,本组病例诊断及分类如下:55例病例中经典斑块型汗孔角化病(附)22例(40%)(图1一1),播散性浅表性光化型汗孔角化病(DSAP)17例(30.91%)(图1一2),播散性浅表型汗孔角化病(DSP)15例(27.27%)(图l一3),LPMI例 (1.82%)(图l一4),未发现掌拓点刺型汗孔角化病(PPM)和掌踌播散型汗孔角化病(PPPD)。(图1一5)图1一l经典斑块型汗孔角化病,,患者左前臂见一暗红色斑块,边缘呈晴状隆起。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58.5
本文编号:2619903
【图文】:
二、诊断及分型根据文献川分类方法,本组病例诊断及分类如下:55例病例中经典斑块型汗孔角化病(附)22例(40%)(图1一1),播散性浅表性光化型汗孔角化病(DSAP)17例(30.91%)(图1一2),播散性浅表型汗孔角化病(DSP)15例(27.27%)(图l一3),LPMI例 (1.82%)(图l一4),未发现掌拓点刺型汗孔角化病(PPM)和掌踌播散型汗孔角化病(PPPD)。(图1一5)图1一l经典斑块型汗孔角化病,患者左前臂见一暗红色斑块,边缘呈晴状隆起。
二、诊断及分型根据文献川分类方法,本组病例诊断及分类如下:55例病例中经典斑块型汗孔角化病(附)22例(40%)(图1一1),播散性浅表性光化型汗孔角化病(DSAP)17例(30.91%)(图1一2),播散性浅表型汗孔角化病(DSP)15例(27.27%)(图l一3),LPMI例 (1.82%)(图l一4),未发现掌拓点刺型汗孔角化病(PPM)和掌踌播散型汗孔角化病(PPPD)。(图1一5)图1一l经典斑块型汗孔角化病,,患者左前臂见一暗红色斑块,边缘呈晴状隆起。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58.5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顾超颖;张正华;林尽染;陈连军;项蕾红;郑志忠;;外生殖器汗孔角化病10例临床分析[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超颖;汗孔角化病的临床分析,SSH1、ARPC3基因突变检测和表达谱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怡;红皮病120例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2 郑君;169例崩漏住院患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胡淑玲;334例先兆流产患者的回顾性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19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6199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