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皮肤恶性黑素瘤组织中乙酰肝素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0-05-05 19:29
【摘要】: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简称恶黑,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多发生于皮肤,称为皮肤恶性黑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发病率占皮肤恶性肿瘤的第三位(6.8%~20%)。在我国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由于其死亡率高,且近年来发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及对其认知的严重不足,患者就诊时往往为时已晚。部分CMM由于组织像不典型,因此主要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该肿瘤进行鉴别。 交界痣和皮内痣都是色痣的一种,属于黑素细胞系统的“良性肿瘤”。皮内痣一般较稳定,不易发生恶变,而交界痣不稳定,较易发生恶变,其机制尚不清楚。 恶性肿瘤具有浸润、转移的特性,这已被许多实验证明。恶性肿瘤成为人类致命的疾病,不仅仅在于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失去控制,更在于其具有转移的能力,而转移的恶性肿瘤细胞往往是真正的“杀手”。目前,对CMM的治疗方法仍不理想,对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即其进入血管以及再穿出血管进入其它组织,其必须穿过细胞层以及环绕在细胞层外的稠密基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er matrices,ECM)和血管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中含有大量硫酸类肝素,可以封阻恶性肿瘤细胞移动。而新近发现的乙酰肝素又称硫酸乙酰肝素多聚糖,是一种蛋白聚糖类碳水化合物,为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
【图文】:

皮肤恶性黑素瘤组织中乙酰肝素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皮肤恶性黑素瘤,HPa(SP法:X400)

交界痣


交界痣,Hpa(SP祛:X40U)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73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颖;郭英;李春英;高天文;;黑素瘤临床病例数据库模式初探[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14期

2 张贤梅;张莹雯;;当归补血汤对高糖条件下系膜细胞增殖及乙酰肝素酶表达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5期

3 姜维华;朱辛明;杨志平;朱晴;马春园;黄宇鹏;林明轩;;乙酰肝素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7期

4 许彩芹;肖有为;崔金全;李丹;赵秀梅;张丽珍;陈淑学;;Hps和bFGF在宫颈癌的表达[J];中国妇幼保健;2011年24期

5 胡滨;崔金全;王淑;石莹莹;;乙酰肝素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组织蛋白酶D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08期

6 曹杰;罗时敏;何瑞玲;臧林泉;;乙酰肝素酶基因过表达对小鼠肝癌细胞血道及淋巴道转移的影响[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0年01期

7 王新;任国欣;郭伟;;乙酰肝素酶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表达的研究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年03期

8 贾凌云;孔花青;李媛;张丽;李杨;;肝素类化合物与肿瘤转移的关系[J];食品与药品;2011年07期

9 杨传楹;刘久华;梁宇;;HPA与MMP-9在肾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关系的研究[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1年03期

10 郑冬;袁梅;李娟;谷景立;卢博;刘俊茹;黄蓓晖;;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乙酰肝素酶表达及迁移能力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天文;;色痣与黑素瘤[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夏建新;姜兰香;梅向林;王敬医;李雪;朱文静;李福秋;;病例报告3例周身转移性黑素瘤1例[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刘晓艳;方红;;靶向乙酰肝素酶的miR-HPSE-shRNA降低IL-8及CXCL-1表达有效抑制黑素瘤侵袭转移[A];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高天文;孙东杰;李春英;何弘;李廷慧;刘玉峰;李青;黄高升;马福成;刘友生;柳凤轩;闫小初;刘东梅;刘荣卿;刁应春;郝飞;钟白玉;;中国西部两大医院20年皮肤黑素瘤回顾[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孙东杰;高天文;李春英;何弘;李廷慧;刘玉峰;李青;黄高升;刘友生;柳凤轩;闫小初;刘东梅;刁庆春;郝飞;钟白玉;;甲黑素瘤临床、病理分析[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6 王家璧;王宏伟;刘跃华;方凯;;侵袭性恶黑素瘤患者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任建文;彭振辉;刘艳;潘敏;许庆强;李张军;王香兰;;Celecoxib抑制人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及对Cox-2/MMP-1蛋白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王顺祥;吴晓慧;高峰;宋西进;李建坤;彭利;唐瑞峰;张萌;肖燕;张风瑞;;缺氧对肝细胞癌乙酰肝素酶表达的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王顺祥;高峰;宋西进;吴晓慧;彭利;唐瑞峰;张萌;肖燕;张风瑞;;TNF-α和IL-1β对肝癌细胞乙酰肝素酶表达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高军;秦仁义;;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抑制人胰腺癌细胞侵袭力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迪;黑素瘤治疗吸引跨国药企眼球[N];医药经济报;2011年

2 韩梁;“重大突破”助黑素瘤患者延长生命[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王迪;黑素瘤治疗:困境和希望并存[N];医药经济报;2011年

4 王小龙;英发现免疫细胞抑制黑素瘤机制[N];科技日报;2009年

5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副教授 李航;恶性还是良性 看ABCD[N];健康报;2010年

6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 陈周;室内美黑 小心引瘤上身[N];健康报;2010年

7 记者 何德功;图像输电脑新法诊断黑素瘤[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国华;日本开发出黑素瘤诊断新方法[N];保健时报;2003年

9 景新;干扰素有利于提高无复发黑素瘤患者生存率[N];中国医药报;2008年

10 石军;新一代黑素瘤药物整装待发[N];医药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蓉;小鼠黑素瘤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体外诱导及抗瘤活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2 侯麦花;三氧化二砷对小鼠黑素瘤的抗肿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3 汪素文;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4 于建斌;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恶性黑素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陈思远;大蒜素对黑素瘤诱导淋巴管增生及黑素瘤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周世庆;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免疫逃逸、增殖和凋亡及侵袭力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苗壮;垂体腺瘤侵袭性与uPA系统表达、调控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栾琪;HPSE-1和VEGF的相互上调:一种触发恶性黑素瘤进展的新型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9 张汝芝;黑素瘤细胞凋亡、外毛根鞘无色素性黑素细胞分离培养以及黑素细胞树突体系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10 马瑛;Maspin在卵巢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的初探[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皮肤恶性黑素瘤组织中乙酰肝素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D];郑州大学;2006年

2 陈燕辉;皮肤恶性黑素瘤中Hpa、VEGF-C和MMP-9的表达及其意义[D];郑州大学;2007年

3 刘晓艳;苦参碱抑制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株侵袭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甘静;乙酰肝素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D];华北煤炭医学院;2008年

5 杨军;黑素瘤患者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与筛选[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6 杨丽娟;硫酸昆布多糖下调乙酰肝素酶表达及抑制绒癌细胞生长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邹华伟;乙酰肝素酶、缺氧诱导因子-2a在肾透明细胞癌表达的研究及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09年

8 石志良;肝细胞肝癌中乙酰肝素酶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06年

9 姚红;非小细胞肺癌中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10 王宁;乙酰肝素酶的表达与人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关系及乌司他丁对其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50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650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7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