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铱(Ⅲ)多吡啶配合物抗黑色素瘤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15:01
【摘要】:目前,癌症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铂类金属抗癌药物因其高效且广谱的抗癌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中。该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为通过结合癌细胞的DNA来抑制其复制过程,进而诱导癌细胞凋亡。首个获批的铂类金属抗癌药物,顺铂(Cisplatin),至今仍是睾丸癌、卵巢癌等常见癌症的首选药物。然而,顺铂具有一系列较强的毒副作用,会使接受相关治疗的病人承受巨大的痛苦。不仅如此,长期使用顺铂还会使癌细胞产生耐药性。这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更为安全,更为有效的金属配合物类抗癌药物。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开发金属类抗癌药物的新策略,主要方法之一是替换配合物的核心金属。同属于铂系过渡金属的铱(Iridium),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候选者。铱(Ⅲ)具有较高的配位数,这意味着其所能接受的配体结构具有广泛的多样性。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设计具有新作用机制的药物的可能性。目前,在金属配合物的相关研究中,以联吡啶、菲罗啉等为代表的多吡啶类配体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多种多吡啶金属配合物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并且拥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本实验室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合成了一系列的铱(Ⅲ)多吡啶配合物。为了探究该类配合物的抗癌活性及作用机制,我们围绕着其抗黑色素瘤活性进行了研究。本文中,我们首先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对这一系列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其后,使用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采用噻唑蓝(MTT)法对各个配合物的抗黑色素瘤活性进行评估。从中筛选出了具有较强抗黑色素瘤活性且具有荧光性质的配合物Ir-10,[Ir(2-Phenylquinoline)_2(1,10-Phenanthrolin-5-amine)]PF_6。然后,选用人肝癌细胞(HepG2)、小鼠脑神经瘤细胞(Neuro-2a)、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等细胞系,检测该配合物对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毒性。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染色观察B16细胞的形态变化等方法验证Ir-10能诱导细胞凋亡。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Ir-10在B16细胞内的分布情况;测定经Ir-10处理后B16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使用小牛胸腺DNA(ct-DNA)对Ir-10与DNA的结合能力进行评估;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Ir-10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最后,采用向C57BL/6小鼠腋下皮下注射B16细胞的方法建立了小鼠皮下黑色素瘤模型。通过该模型,对Ir-10的体内抗癌活性进行验证,并考察其是否对正常组织存在毒副作用。结果显示,具有荧光性质的Ir-10不仅拥有较好的抗黑色素瘤活性,其对顺铂不敏感的癌细胞也能产生理想的抑制效果。Ir-10的作用机制与顺铂等配合物不同,可能是通过促使细胞内ROS水平提升从而诱导细胞产生凋亡。Ir-10在荷瘤小鼠体内能发挥正常的抗癌活性,但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综上所述,Ir-10展现出了良好的体内外抗癌活性,这证明了铱(Ⅲ)多吡啶配合物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金属类抗癌药物。以上结果为铱类金属配合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后续进一步改良铱(Ⅲ)多吡啶配合物的结构打下了基础。
【图文】:

抗癌药,配合物


1.2 金属类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1.2.1 铂(Platinum,Pt)类金属抗癌药20 世纪 60 年代,在一次实验中,Rosenberg 等[9]偶然发现铂电极的电解产物对大肠杆菌的分裂具有抑制作用。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他们对铂的多种配合物进行了检测,,并成功发现了顺铂这一对细胞的分裂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的配合物。这一研究成果揭开了针对金属配合物类抗癌药物的研究的序幕。目前,对于铂类抗癌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变配合物结构与改换药物递送方法这两方面上。多个实验证明,可以通过增加或改变功能性配体及特异性配体,或使用纳米递送给药等方式,将铂类金属抗癌药物靶向递送至病灶处,继而减少铂类药物的全身性分布,从而达到减轻副反应的效果[10,11]。另有文献表示,反式铂(II)配合物、多核铂(II)化合物以及非共价结合铂(II)配合物等,均展示出了一定的抗癌活性[11,12]。同时,也有部分研究通过制作毒性较小的铂(IV)络合物来充当前体药物,使其在进入癌细胞后被激活并释放出具有较强细胞毒性的铂(II)配合物,从而达到杀伤癌细胞的效果[13]。

多吡啶配合物


图 3-1 本实验所用的铱(III)多吡啶配合物结构及对应编号Fig. 3-1. Structure and corresponding number of each Iridium(III) polypyridyl complex for thisexperimen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3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战雪林;张瑜娟;闵卫平;;黑色素瘤治疗新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年05期

2 ;白酒增加黑色素瘤的风险[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8年04期

3 郭冰玉;回蔷;常鹏;陶凯;;黑色素瘤靶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8年04期

4 李旋;;白葡萄酒会增加黑色素瘤发病率吗?[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7年01期

5 王尧;文习之;丁娅;李丹丹;彭瑞清;李婧婧;张晓实;;可切除的肢端黑色素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7年02期

6 许小燕;胡俊峰;汪秀玲;徐凯;;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年06期

7 蔡新玲;孙晋民;蔡冬梅;孙颖;;黑色素瘤干细胞研究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16年05期

8 韩彤;;黑色素瘤[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年02期

9 吴云腾;任国欣;孙沫逸;孔蕴毅;王德辉;步荣发;冉炜;唐瞻贵;陈宏;林明;王丽珍;郭伟;;中国头颈黏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5年03期

10 曹冬生;;天堂也有您的茶香——送少君先生[J];普洱;201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毓敏;钟友刚;;犬黑色素瘤研究进展[A];第六届西部宠物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7年

2 谭建湘;周建;;与黑色素瘤相关的miRNA研究[A];美丽人生 和谐世界——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3 钟传华;杨文治;王晓兰;;黑色素瘤与痔诊治失误的启迪[A];2012医学前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十四次全国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精选[C];2012年

4 郭军;;黑色素瘤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5 安菊生;吴令英;李宁;俞高志;刘丽影;;原发女性生殖道黑色素瘤42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陈陆霞;孙保存;张诗武;贺忠江;;眼内移植性黑色素瘤微循环模式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杨志涛;陆洪光;;死亡受体和黑色素瘤的抗凋亡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寿爽;徐胜;李早荣;;以全身多处骨骼疼痛、骨髓涂片检查提示发现的黑色素瘤一例并文献复习[A];2015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9 王雪;黄文华;张晶;余竞光;郭宝林;;国内抗黑色素瘤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A];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满芳;胡伟伟;;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术后复发1例报道[A];2014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 刘巍峰 牛晓辉;黑色素瘤治疗呼唤多科协作[N];健康报;2018年

2 记者 房琳琳;新评估方法专“盯”黑色素瘤[N];科技日报;2016年

3 魏文;我国黑色素治疗迈入靶向时代[N];工人日报;2017年

4 记者 杨六香;我国上市首个治疗晚期黑色素瘤靶向药[N];中国医药报;2017年

5 记者 刘宇 郭秀娟;黑色素瘤靶向新药国内上市[N];北京商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裘炯华;中国黑色素瘤治疗迈入靶向时代[N];医药经济报;2017年

7 本报特约撰稿 雷诺岛;热热热!7大抗黑色素瘤新药[N];医药经济报;2016年

8 本报记者 吴若琪;寻求亚洲人黑色素瘤治疗模式尤为重要[N];中国医药报;2016年

9 本报记者 白毅;我国黑色素瘤治疗亟须规范[N];中国医药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白毅;黑色素瘤研究与临床治疗迈入新天地[N];中国医药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丽丽;基于透皮肽TD增强药物透皮治疗黑色素瘤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韩鹏勇;黑色素瘤浸润性免疫细胞的调控网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年

3 谷志超;葡萄糖代谢调控在黑色素瘤及尖锐湿疣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4 姬凯元;小鼠黑色素瘤(B16)转录、lncRNA表达分析及B16纳米文库构建[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5 贺牧野;基于光控基因表达技术的纳米递药系统构建及治疗黑色素瘤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6 刘莲勤;UT-B过表达通过激活p53和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B16黑色素瘤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7 景海霞;TRAIL mRNA修饰脂肪干细胞靶向治疗黑色素瘤[D];武汉大学;2016年

8 蒋冠;特异性重组溶瘤腺病毒及姜黄素抑制黑色素瘤生长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9 史翔宇;葡萄膜黑色素瘤血清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学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10 张弟;黑色素瘤驱动突变基因的识别及其相关信息平台的构建[D];安徽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睿敏;NFIB促进人黑色素瘤增殖、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张润东;基于多源图像的皮肤病计算机辅助诊断[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邹俊;具有人免疫系统和异体人黑色素瘤生长的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和鉴定[D];吉林大学;2019年

4 汪旭;血小板加载转铁蛋白及多柔比星靶向治疗黑色素瘤的作用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9年

5 张莹瑶;转录因子PBX1重编程B16为黑色素瘤干细胞样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6 张文秋;59例黑色素瘤患者分子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19年

7 郑雯雯;血管生成抑制剂对黑色素瘤疗效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8 张华菁;铱(Ⅲ)多吡啶配合物抗黑色素瘤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9 吕大进;薏苡果壳黑色素提制鉴定、稳定性及其形成生理机制[D];西南大学;2019年

10 刘金洋;BRAF~(V600E)突变肿瘤细胞耐药机制的表观遗传学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62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662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c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