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单倍剂量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抵抗的原因分析与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20-05-13 12:53
【摘要】:背景: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是一种病因不明、病程超过6周以风团、瘙痒为特征的肥大细胞驱动性皮肤病。根据最新的EAACI/GA2LEN/EDF/WAO荨麻疹指南,治疗CSU的一线方案是单倍剂量第二代抗组胺药,但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此剂量的抗组胺药疗效差。CSU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CSU的发病与多种炎症因子、自身抗体等因素存在相关性,对于单倍剂量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抵抗的CSU患者是否与这些炎症因子、自身抗体等因素存在密切联系有待进一步探索。目的:分析单倍剂量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CSU抵抗的可能原因,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本院皮肤科荨麻疹专病门诊就诊的CSU患者,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幽门螺杆菌抗体(Hp-Ab)、总Ig E、自体血清试验(Autologous Serum Skin Test,ASST)、自体血浆试验(Autologous Plasma Skin Test,APST)检测,完成病例调查表、荨麻疹活动性评分表、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表、焦虑抑郁评分表。所有患者均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5mg,每晚1次,共2周,治疗结束后再次填写荨麻疹活动性评分表。再根据疗效将CSU患者分为A组与B组,A组为单倍剂量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有效组,B组为单倍剂量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抵抗组。比较两组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CRP、TGAb、TPOAb、Hp-Ab、总Ig E、ASST、APST阳性率的差异以及它们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的相关性。再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L-6、IL-31、25(OH)D、抗FcεRI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比较A组、B组及正常对照组间血清IL-6、IL-31、25(OH)D、抗FcεRI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差异以及它们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的相关性。最终分析单倍剂量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CSU的疗效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结果:共收集CSU患者110例,A组52例,B组58例,正常对照组36例。1.A组荨麻疹活动性评分为4.98±1.11分,B组为5.36±0.85分,B组较A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组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为61.63±19.95分,B组为63.59±18.81分,B组较A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A组焦虑抑郁评分为8.43±7.75分,B组为8.45±7.66分,B组较A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B组(8.62%)血常规白细胞升高率高于A组(5.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情况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相关性。5.B组(10.34%)CRP升高率高于A组(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P升高情况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相关性。6.B组(24.14%)TGAb升高率高于A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Ab升高情况与荨麻疹活动性评分呈正相关,与病程、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相关性。7.B组(31.03%)TPOAb升高率高于A组(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OAb升高情况与荨麻疹活动性评分呈正相关,与病程、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相关性。8.B组(37.93%)Hp-Ab升高率高于A组(1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Ab升高情况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相关性。9.B组(31.03%)总Ig E升高率高于A组(26.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Ig E升高情况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相关性。10.A组(69.23%)ASST阳性率高于B组(6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ST阳性与否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相关性。11.A组(63.46%)APST阳性率高于B组(58.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ST阳性与否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相关性。12.A组血清IL-6平均水平为3.94±4.04(pg/m L),B组平均为6.33±9.48(pg/m L),正常对照组为3.38±2.82(pg/m L);A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IL-6水平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相关性。13.A组血清IL-31平均水平为36.01±57.27(pg/m L),B组为21.58±22.95(pg/m L),正常对照组为10.55±7.69(pg/m L);A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U患者血清IL-31水平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相关性。14.A组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24.17±7.24(ng/m L),B组为24.85±9.47(ng/m L),正常对照组为18.39±4.40(ng/m L);A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U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相关性。15.A组血清抗FcεRI自身抗体平均水平为6.58±12.14(ng/m L),B组为7.10±12.73(ng/m L),正常对照组为6.97±10.18(ng/m L);正常对照组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抗FcεRI自身抗体水平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荨麻疹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血清TGAb、TPOAb、Hp-Ab水平升高的CSU患者对单倍剂量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抵抗。2.血中白细胞计数、CRP、总Ig E升高与否与单倍剂量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CSU的疗效无关。3.ASST、APST阳性与否与单倍剂量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CSU的疗效无关。4.血清IL-6水平升高在单倍剂量第二代抗组药治疗CSU抵抗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5.血清IL-31水平升高在CSU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与单倍剂量第二代抗组药治疗CSU的疗效无关。6.25(OH)D、抗FcεRI自身抗体水平升高与否与单倍剂量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CSU的疗效无关。7.血清TGAb、TPOAb水平升高的CSU患者风团、瘙痒症状较严重。
【图文】:

中位数,血清,差别,数据差异


B 组 34 例(58.62%)。经卡方检验 A、B 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5 ELISA 测定3.5.1 CSU 患者 A 组与 B 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 IL-6 水平比较A 组患者血清 IL-6 平均水平为 3.94±4.04(pg/mL),中位数为 2.84(B 组平均水平为 6.33±9.48(pg/mL),中位数为 3.91(pg/mL);正常对均水平为 3.38±2.82(pg/mL),中位数为 2.69(pg/mL)。A 组、B 组、照组血清 IL-6 水平经 Kruskal-Wallis 检验结果为:H=10.044,P<0.05,可组、B 组、正常对照组三组间血清 IL-6 水平有差别。经过两两比较,A 组之间 CSU 患者的 IL-6 水平无明显差别(调整后 P>0.05),A 组与正常对间的 IL-6 水平无明显差别(调整后 P>0.05),B 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平有明显差别(调整后 P<0.05),B 组 IL-6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中位数,平均水平,差别,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 组患者血清 IL-31 平均水平为 36.01±57.27(pg/mL),中位数为 15(pg/mL);B 组平均水平为 21.58±22.95(pg/mL),中位数为 13.81(pg正常对照组平均水平为 10.55±7.69(pg/mL),中位数为 9.23(pg/mL)。B组、正常对照组血清IL-31自身抗体水平经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为:H=P<0.05,可认为 A 组、B 组、正常对照组三组间血清 IL-31 水平有明显差过两两比较,A组与B组CSU患者之间的IL-31水平无明显差别(调整后P>A 组与正常对照之间的 IL-31 水平有明显差别(调整后 P<0.05),,A 组 IL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B 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 IL-31 水平有明显差别(P<0.05),B 组 IL-31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见图 2: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58.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占承志;司成;刘细荣;;荨麻疹性血管炎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探讨[J];皮肤病与性病;2018年03期

2 席海英;霍月红;;有系统表现的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26例临床转归相关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年06期

3 赵洪明;张兴彩;;间质肺合并低补体性荨麻疹性血管炎1例病案报道[J];黑龙江中医药;2014年05期

4 张凡;武玲慎;涂平;朱学骏;;荨麻疹性血管炎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年05期

5 林小平;;荨麻疹性血管炎[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年07期

6 张志萍,郝善镇,姜秀兰;顽固性荨麻疹性血管炎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年04期

7 李凌;18例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2003年12期

8 陈学军,沈丽玉;荨麻疹性血管炎[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4期

9 王英;运动诱发的荨麻疹性血管炎损害中的细胞和分子动态观察[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年02期

10 余春艳,关鹏举,刘海平,张遂祥;荨麻疹性血管炎1例报告(附电镜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凌;;荨麻疹性血管炎18例临床分析[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王官清;王合;王德辉;姜晓勇;曾丽月;;荨麻疹性血管炎12例报告[A];华东六省一市第八次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白彦萍;;风证荨麻疹[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首届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第十届深圳呼吸论坛论文汇编[C];2016年

4 吴文中;;荨麻疹治疗的药物选择[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首届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第十届深圳呼吸论坛论文汇编[C];2016年

5 陈璐;;荨麻疹性血管炎1例及文献复习[A];2017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7年

6 朱江;陈贤祯;程浩;朱可建;;进展为大疱的荨麻疹性血管炎一例[A];2016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7 罗显雁;;结节性多动脉炎1例[A];2015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8 罗显雁;;结节性多动脉炎1例[A];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9 徐金华;;2007版中国慢性荨麻疹诊疗指南解读[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李萌萌;郭在培;陈涛;焦晓燕;;45例UV(荨麻疹性血管炎)临床分析和TWEAK(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弱凋亡诱导因子)及其受体Fn14(成纤维细胞生长诱导因子14)在UV中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沈萃萃;固本抗敏方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星云;单倍剂量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抵抗的原因分析与机制探讨[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2 孙巧梅;IL-35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关联及机制[D];遵义医科大学;2019年

3 何婷婷;ASST阳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临床分析及昆明山海棠片治疗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朱小芳;100例慢性难治性荨麻疹的病例分析及中医证候分型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7年

5 高方铭;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患者不同部位MMPs和IL-37表达及临床意义[D];广州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61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661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1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