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ATP2C1基因突变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04 02:35
【摘要】:研究背景: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Familial chronic benign pemphigus,OMIM 169600)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1939年由Hailey兄弟首次报道,又称Hailey-Hailey病(Hailey-Hailey disease,HHD)。患者常常表现为腋窝、乳房下、腹股沟及肛周等褶皱部位的红斑、水疱、大疱、糜烂等,皮疹常常反复出现,伴发感染时可有恶臭。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表皮内基底细胞层上棘层松解,以及表皮裂隙和水疱形成,部分呈“坍塌的砖墙”样外观。有学者研究发现,该疾病的发生与ATP2C1基因突变有关,该基因编码高尔基体人类分泌途径Ca2+/Mn2+-ATP酶蛋白1(h SPCA1)。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的广泛研究,目前已报道了超过180种ATP2C1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插入或缺失突变、剪切位点突变等。其中大多数突变导致了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l codon,PTC)的形成,从而导致其编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丧失,表明ATP2C1基因致病突变所引起的单倍剂量不足,是HHD主要的显性遗传发病机制。同时,在外显子2到外显子27中发现存在相似比例突变位点,因此其突变热点仍不清楚。一些研究还发现,外显子22可能是亚洲人种的特异性突变区域。研究目的:检测两个HHD家系及两个HHD散发病例的突变位点,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并对国内外学者报道的ATP2C1基因突变类型和突变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实验材料与方法:使用Sanger测序法检测两个HHD家系及两个HHD散发病例ATP2C1基因突变,测序结果采用Chromas2.0软件分析测序结果。在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Pub Med上检索国内外HHD患者ATP2C1基因突变的文献,阅读文献并总结突变类型及特点。研究结果:1.在两个家系和一个散发病例中发现同一个错义突变c.920CT(p.P307L);文献复习发现迄今为止报道了187种病理突变(其中27.27%为错义突变,15.51%无义突变,19.25%为剪切突变,37.97%为插入或缺失突变)。2.位于外显子的突变共151个(第12、13号外显子报道了14例突变,第17、21、23号外显子报道了13例突变),内含子或非编码区的突变36个。研究结论:1.ATP2C1基因第12号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920CT(p.P307L),仅由中国学者报道过一次,目前在国外HHD患者中未见报道,而本研究的两个家系及一个散发病例中均检测到了该突变,推测该突变可能是中国HHD患者的热点突变之一。2.文献复习发现ATP2C1基因突变类型以缺失、插入突变为主。3.第12、13、17、21、23号外显子可能是HHD的突变热点区域。
【图文】:

先证者,局灶性坏死,水疱,棘层松解


图 1 家系 1 先证者:腹股沟区水疱、糜烂(1A);表皮局灶性坏死,棘层松解(1B)g.1. Proband of family 1:Lesions of family 1 proband: blisters and erosions in the groin area (1A); His the family 1 proband: epidermal focal necrosis, acanthosis (1B)

家系图,先证者,家系图,所指


图 2 家系图(箭头所指为先证者)Fig.2. Family diagram (arrows refer to the proband)家系 2,先证者,女,50 岁。患者 27 岁分娩后(夏季)颈部出现少量红色粟粒状皮疹,后皮疹逐渐泛发并加重,,近几年患者腋下、大腿内侧反复出现红斑、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58.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霆;崔红宙;王德彤;高杰;郭书萍;;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五家系ATP2C1基因突变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9年06期

2 李晓莉;张鼎伟;肖生祥;彭振辉;;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ATP2C1基因突变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年09期

3 张正中;权晟;牟韵竹;杨浩;杨萍;刘一平;陈星;魏志平;眭维耻;;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6例ATP2C1基因突变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年05期

4 常红芹;肖风丽;周伏圣;方巧云;杜文辉;杨森;张学军;;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ATP2C1基因突变检测[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许庆强;程纯忠;霍佳;刘艳;肖生祥;;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两家系ATP2C1基因突变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年06期

6 颜潇潇;田洪青;于永翔;吴梅;张福仁;;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一家系ATP2C1基因突变与基因诊断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0年03期

7 赵静;高英;吴建华;;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一家系及ATP2C1基因突变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9年05期

8 肖学敏;张国毅;王宝玺;贾苇雪;毛秋霞;李诚让;;生殖器丘疹样棘层松解性皮病ATP2C1基因突变检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5年09期

9 颜潇潇;张福仁;;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分子生物学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5年06期

10 张海贞;颜潇潇;刘红;田洪青;王广进;杜东红;付希安;于永翔;周桂芝;于功奇;刘华绪;张福仁;;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ATP2C1基因突变检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朱亚刚;张学军;杨森;;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ATP2C1基因突变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常红芹;肖风丽;周伏圣;方巧云;杜文辉;杨森;张学军;;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ATP2C1基因突变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张学奇;吴慧珍;徐云升;李秉煦;;中国人Hailey-Hailey病的ATP2C1基因的突变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第八次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徐可佳;刁庆春;熊霞;史丙俊;;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ATP2C1基因突变研究[A];2016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5 许庆强;肖生祥;宋俐;霍佳;刘艳;;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两家系ATP2C1基因突变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田洪青;颜潇潇;于永翔;;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ATP2C1基因突变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玉玮;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ATP2C1基因突变特点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2 张正中;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的ATP2C1基因突变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3 常红芹;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ATP2C1基因突变检测[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4 朱亚刚;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ATP2C1基因新突变的发现[D];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

5 马红艳;家族性良性天疱疮致病基因ATP2C1的筛查[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6 朱羽君;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ATP2C1基因及毛囊角化病ATP2A2基因突变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4年

7 颜潇潇;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ATP2C1基因突变研究[D];山东省医学科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695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695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8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