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巢式PCR与低亲和力试验检测梅毒早期感染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4 11:05
【摘要】: 梅毒(Syphilis)是危害性很大的性传播性疾病(STD)。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现阶段梅毒发病率持续增高,防治形势严峻,同时,梅毒患者容易感染或传播艾滋病(AIDS)。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对梅毒预防控制至关重要。 本研究期望通过建立巢式PCR技术及运用改良ELISA、改良蛋白印迹技术对血清中特异性Tp-IgG抗体亲和力检测来区分梅毒早期或晚期感染。 根据TP polA基因序列,初步建立巢式PCR技术,对比DF、TRUST、TPPA、TP-IgM ELISA、TP-IgG ELISA等检测法对31例确诊为一期梅毒的皮损组织液、血清进行平行检测;通过改良ELISA技术和改良蛋白印迹(WB)技术,对15例确诊为一期梅毒和21例潜伏(latent)梅毒的患者血清进行TP-IgG抗体亲和力检测。 结果显示:巢式PCR在检测TP标准株和对照菌株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只扩增TP标准株,并能检测到1个/ul的TP菌液浓度。应用该巢式PCR检测上述31例一期梅毒硬下疳组织液,阳性率达90.32% ,高于暗视野检查(Dark field,DF)结果54.84%,差异有显著性(χ2=8.10,P〈0.005),略高于TPPA结果87.1%,但无统计学差异。应用该巢式PCR检测血清中TP-DNA的阳性率为12.90(%4/31),明显低于组织液巢式PCR和其它常规方法(TRUST阳性率为74.19%、TP-IgM ELISA阳性率为61.29%,TP-IgG ELISA阳性率为74.19%),可能与一期梅毒血清中TP含量低有关,说明一期梅毒血清不能作为理想的标本用于TP-DNA检测。与TPPA比较,DF、TP-IgM阳性率较低,差异有显著性。而TP-IgM与TP-Ig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66, P=0.420.05)。改良ELISA法结果显示,经变性剂8M尿素溶液处理过的样本, 15例一期梅毒样本中,7例吸光度出现下降,8例则反而有所增加;21例潜伏梅毒只有6例出现下降,15例增加,说明这种方法不宜用作TP抗体亲和力试验,与文献报道一致。改良WB结果显示,在15例一期梅毒样本中,有14例产生阳性反应,8M尿素处理试验后,15、17、45、47kDa等4条抗原区带的颜色强度都出现明显下降,经wilcoxon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对照组21例潜伏梅毒样本的常规WB试验和亲和力试验,所得到的数据经wilcoxon检验,4条抗原带颜色强度的降低也出现相同的显著性差异,无法确定哪一特异抗体为低亲和力抗体,与Woznicova V等报道的针对17kDa的抗体可作为区分早期或晚期梅毒感染的低亲和力抗体不相符,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合以上结果,巢式PCR对一期梅毒溃疡组织液的TP-DNA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传统的DF方法敏感,可以替代DF方法用于一期梅毒的早期诊断。血清巢式PCR虽然阳性率低,但其结果揭示,在病程约1周的极早期梅毒,血液中有梅毒螺旋体存在,此时正是血清学可能呈阴性的时间,如果献血员处于此时间内极容易造成血液梅毒传播,应引起重视。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应用改良WB对梅毒血清进行低亲和力抗体检测,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未能区分梅毒早期和晚期感染。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59.1
【图文】:
TPPA试验结果示意图
伏梅毒血清分别采用常规 WB 和 8M尿素处理 WB 进行平行试验条带颜色强度出现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wilcoxon 检验-IgG 蛋白印迹法常规试验及亲和力试验结果示意图L17P47KD常规WB和8M尿素处理结果比较020406080100120140160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标本号
本文编号:2727782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59.1
【图文】:
TPPA试验结果示意图
伏梅毒血清分别采用常规 WB 和 8M尿素处理 WB 进行平行试验条带颜色强度出现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wilcoxon 检验-IgG 蛋白印迹法常规试验及亲和力试验结果示意图L17P47KD常规WB和8M尿素处理结果比较020406080100120140160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标本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黄进梅;郑和平;;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的临床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2 武明昌,朱慧兰,颜景兰,叶兴东,杨日东,邓建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在一期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探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年03期
3 刘爱英,尹跃平,孙建方,陈祥生,余艳华,尤永燕,徐敏,王书崎;聚合酶链反应对一期梅毒患者的诊断[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年07期
4 郑利雄,李放娟,吴育庆,张桂梅,何桂蓉,熊峰;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梅毒患者血清TP-DNA[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5年02期
5 曾志良,段逸群,陈春梅;一期梅毒患者梅毒螺旋体和血清学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年02期
6 曾铁兵,吴移谋,黄澍杰,吴志周;巢式PCR扩增梅毒螺旋体polA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年02期
7 顾伟鸣,张皓,王学民;梅毒硬下疳实验室检查策略初探[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年10期
8 龚向东,叶顺章,张君炎,张国成,邵长庚,梁国钧,姜文华,夏强,王全佩;1991~2001年我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年03期
9 吕晓萍;季卉;许小庄;房思宁;熊峰;黄小芳;李放娟;杜小红;;1200例早期梅毒临床病理分析及误诊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2727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72778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