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I、XI型胶原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多态性与瘢痕疙瘩易感性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7 05:39
【摘要】:瘢痕疙瘩(Keloid,KD)是病因不明的皮肤纤维增生瘤,是仅与人类相关的整形外科常见病症。既可由微小的损伤如蚊虫叮咬、痤疮、穿耳孔引起,也可因烧伤、创伤、手术所致;瘢痕疙瘩所造成的影响一方面是外观变形、变丑。使患者羞于见人,诸多社交障碍,局部痛痒、反复溃烂、持续折磨造成患者心力交瘁;另一方面常会波及到功能障碍。目前对于瘢痕疙瘩的治疗,局部药物应用仅能部分减轻其疼痛、瘙痒的临床症状;外科手术治疗应慎选,因切除后如不采取其他措施则迅速复发、而瘢痕疙瘩的范围也会随之再扩大,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是整形外科顽症之一。 临床观察发现瘢痕疙瘩常有一定的“体质性”,既不同的患者对创伤愈合表现出不同的转轨,在组织损伤后这种转轨的差异就表现为部分患者正常瘢痕愈合,而另一部分患者则产生瘢痕疙瘩。这种创伤愈合的不同转归除与外在因素如致伤原因、感染程度等有关外,更应与患者的遗传背景有关。关于瘢痕疙瘩的病因和治疗,人们从外科学、遗传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探讨,但至今尚未找到确切的病因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瘢痕疙瘩形成的病理基础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etrix,ECM)成分尤其是胶原的异常过度积累。Ⅰ型胶原在ECM的结构中占很大比例,是其主要和重要成份之一,与创伤后修复密切相关;而Ⅺ型胶原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现它基因结构的变化会对组织的塑形产生影响。因此,形成瘢痕疙瘩的核心问题是Ⅰ、Ⅺ型胶原等ECM基因如何被异常激活并高水平表达胶原蛋白,最终造成胶原的过度沉积。 现已证实:Ⅰ、Ⅺ型胶原基因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相关基因,其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73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冬平;徐成钢;孙琳琳;须冰;;益肾泄浊方对TGF-β_1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Ⅰ型胶原及FN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年09期

2 翟远坤;李志忠;陈克明;张娜;程国政;朱瑞清;;淫羊藿素和脱水淫羊藿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性分化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1年11期

3 冉丹丹;王永;张军梅;;纯钛表面微弧氧化结合Ⅰ型胶原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的影响[J];华西医学;2011年07期

4 郑金旭;汤艳;黄振杰;管淑红;许清;刘继柱;;热休克蛋白47参与TGF-β1促人胚肺细胞胶原合成[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年09期

5 何颖;张伦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肝星状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实验研究[J];江西医药;2011年06期

6 郝长付;张光辉;姚武;;秋水仙碱对二氧化硅致大鼠肺成纤维细胞激活效应的抑制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7 刘敏;胡平安;丁克祥;;不同血清浓度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生长增殖和胶原蛋白分泌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年07期

8 杨敏;陈淳媛;蔡姿丽;陈柏林;成亮;李辉;;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动态变化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年08期

9 左建宏;李新辉;李茂玉;万恂恂;曾谷清;贺秋艳;李建璜;肖志强;;细胞基质Ⅰ型胶原通过调控β-catenin促进头颈鳞癌细胞转移和增殖[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1年09期

10 刘钰瑜;姚卫民;徐道华;崔燎;;卡托普利对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及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世柱;丁晓勇;薛敬玲;孟扬;王纪;;Ⅰ型胶原在牙组织内的分布及其意义[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2 金晖;蔡若男;张丽娟;孙子林;;糖基化终产物对成骨细胞Ⅰ型胶原积聚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十周年论文汇编[C];2011年

3 古丽莎;凌均h

本文编号:2759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759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4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