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外泌体对毛乳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28 08:38
【摘要】:背景和目的近年来人们的脱发发病率逐渐增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治疗脱发方法包括自体毛囊移植术、口服非那雄胺、外用米诺地尔等,但存在副作用、停药后脱发进程会继续,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的方法有必要。关于其实验研究包括组织工程毛囊重建、毛囊细胞克隆、毛囊细胞移植疗法等,其中得益于组织工程研究发展迅猛,毛囊重建在治疗脱发的研究中较有前景。毛囊的重建需要大量及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种子细胞,包含有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 stem cells,HFSC)及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s,DPC)。毛囊是皮肤附属器的器官,由真皮组分和表皮组分组成。DPC聚集在毛乳头(DP)内,DP在毛球部被毛母质细胞等包绕。HFSC与DPC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毛囊,DPC被认为是毛囊形态发生和周期性生长必需的。但DPC在体外经过多次扩增培养,它的生物学活性逐渐消失,因此,改善或维持DPC在体外培育扩增后的诱导活性,是组织工程毛囊重建中重要一步。外泌体,为来源细胞通过旁分泌细胞外排形成的囊泡,直径约为30-150nm,其内携带有来源细胞的DNA、RNA、多种蛋白质等物质,可存在于细胞培养上清液、血液等。因此我们在本实验中通过使用低代数DPC来源的外泌体培养高代数DPC,尝试以其改善DPC的生物学活性,为毛囊重建提供有效的种子细胞,为脱发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1.鼠触须垫DPC的分离培养及外泌体的提取与鉴定通过显微解剖+酶消化法获取小鼠触须垫的DP,观察其形态、贴壁和迁出情况,并对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扩增。收集低代数DPC的培养上清液并通过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并采用粒径检测、电镜观察和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检测鉴定。2.外泌体培养DPC对其生物学活性的检测通过添加外泌体培养第3代(P3)和第8代(P8)的DPC,并通过CCK8、qRT-PCR、WB检测其生物学活性。3.经外泌体培养的DPC诱导毛囊再生的研究使用外泌体培养后的DPC及新生鼠的上皮细胞通过注射法进行毛囊重建,通过体视镜、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情况。结果:1.通过显微解剖+酶消化法能获取小鼠触须垫的DP,细胞正常迁出,扩增培养后DPC呈聚集性生长,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DPC逐渐失去聚集性生长的特性,且细胞增殖能力减弱。通过超速离心法能提取出直径30-150nm、表达特异性标志蛋白的外泌体。2.添加外泌体培养不同代数的DPC结果显示P3、P8实验组细胞增殖能量较对照组高,P3、P8实验组细胞的相对特异性标记物也较对照组的表达水平高。3.使用外泌体培养的P3和P8的DPC用于毛囊重建,可见P3实验组及对照组均能诱导毛囊再生,而P8组仅实验组能诱导毛囊重建,且再生毛囊数量少。结论:1.通过显微解剖+酶消化法可获取小鼠触须垫的DP,并未影响细胞迁出及DPC的形态、生长特性和增殖活性。通过粒径检测、电镜观察和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检测鉴定使用超速离心法可提取出较纯丰富的外泌体。2.添加外泌体培养不同代数的DPC,可部分改善DPC的生物学活性。3.使用外泌体培养的高代数DPC仍能诱导毛囊再生。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58.71
【图文】:

触须,毛乳头,小鼠,生长特性


逦第一章邋C57BL/6小鼠触须垫毛乳头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的提取及鉴定逦逡逑mum邋mm逡逑图1-1邋C57BL/6小鼠触须垫原代毛乳头培养及观察。A.显微解剖+酶消化法获得的鼠毛逡逑乳头(200X);邋B.原代毛乳头接种贴壁1天后(40X);邋C.原代毛乳头家中贴壁5天后(40逡逑X);邋D.原代毛乳头家中贴壁5天后(40X)。比例尺=500邋um。逡逑Figure邋1-1邋The邋isolation邋and邋culture邋of邋the邋primary邋dermal邋papillae邋of邋mouse邋tentacle邋pad邋in逡逑vitro.邋A.the邋isolation邋DP,邋magnification邋X200邋times邋;B.邋the邋culture邋DP邋after邋1逡逑day,邋magnification邋X40邋times;邋C.邋the邋culture邋DP邋after邋5邋days,邋magnification邋X40邋times;逡逑D.邋the邋culture邋DP邋after邋7邋days,邋magnification邋X40邋times,邋scale邋bars:邋500叫n.逡逑

触须,毛乳头,细胞聚集,小鼠


■■■■■■逡逑f逡逑■逡逑图1-2C57BL/6小鼠触须垫各代数毛乳头细胞体外培养及生长特性观察。A.Pl-DPC,可逡逑见明显的细胞聚集性生长;B.P3-DPC,亦可见细胞聚集性生长;C.P5-DPC,细胞仍呈聚集性逡逑生长;D.P6-DPC,细胞聚集性生长现象较低代数的明显减少;E.P8-DPC,无明显的细胞聚集;逡逑F.P10-DPC,未见细胞聚集,且细胞呈衰老现象。(100X)比例尺=200邋um。逡逑Figure邋1-1邋The邋culture邋and邋growth邋characteristics邋of邋mouse邋DPC邋each邋passages邋in邋vitro.邋A.PI逡逑14逡逑

外泌体对毛乳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图1-4外泌体的鉴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韦肖;张海华;司华哲;李光玉;娄玉杰;;蛋氨酸对水貂毛乳头细胞生长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2017年02期

2 李东海;陈罗娣;齐庆;李勇;查旭山;;补发I号方促毛乳头细胞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年31期

3 李明;薛宏斌;杨喜明;;不同浓度胰岛素对毛乳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0年08期

4 张国强;程毅;李玲;高顺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与毛乳头细胞的生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50期

5 王继文;宋志强;陈丽军;邓永键;杨希川;郝飞;;毛乳头细胞分离与培养的改良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年01期

6 祁少海;刘坡;谢举临;徐盈斌;盛蹼义;舒斌;利天增;;胎儿毛乳头细胞分化为类成骨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年01期

7 李宇;李国强;蔡湘娜;林常敏;;微囊化人头皮毛乳头细胞移植诱导毛发形成[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6年06期

8 潘佩英,程波,姜晓勇,何勤,廖跃;层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在体外传代的毛乳头细胞中表达的研究[J];贵州医药;2005年10期

9 李宇,林常敏,蔡湘娜,李国强;微囊法体外重建人头皮毛乳头诱导毛囊再生功能的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6期

10 蔡湘娜;毛乳头细胞在毛囊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核心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晓晟;范卫新;;适合特殊部位毛乳头细胞的分离培养法[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伍津津;;诱导毛乳头细胞凝集性生长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宋志强;郝飞;刁庆春;钟白玉;杨卫兵;麦跃;叶庆佾;;毛乳头细胞凝集性生长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分析[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钟白玉;杨卫兵;杨希川;郝飞;伍津津;;二步酶消化法分离人头皮毛乳头细胞[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白莉雅;孙海涛;呼红梅;杨丽萍;高淑霞;邵丹;姜文学;;长毛兔毛乳头细胞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兔学分会第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8年

6 祁少海;刘坡;谢举临;徐盈斌;盛蹼义;舒斌;利天增;;胎儿毛乳头细胞分化为类成骨细胞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李中明;范卫新;;采用体外培养毛乳头细胞诱导毛囊再生的动物模型概况[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杨希川;;毛乳头在毛发生长、再生中的重要作用(英文)[A];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9 祝康;郑国玺;朱珠;夏翠;;大鼠毛乳头细胞高效分离培养方法及成神经分化潜能探索[A];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郑敏;吕中法;吴贤杰;;培养毛乳头细胞生物学特性和毛囊重建的研究[A];2006年浙江省整形外科与医学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张献怀;拔胡须 小毛病危害大健康[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记者 吴仲国;手腕上长出头发来[N];科技日报;2001年

3 蒋晓梅;“吃”出一头秀发[N];经济消息报;2000年

4 浙江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潘卫利邋宋黎胜 整理;树叶落了防脱发[N];健康报;2007年

5 山东莱州 郭旭光;青少年白发咋回事[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6 周璇;克隆法治脱发,有点像种高产田[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吕乃群;秃顶——男人的烦恼[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8 陈晨;美容“他”时代的误区[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9 徐宝德;男人的胡须不该拔[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秉承;基于仿生策略的新型生物材料制备及其用于毛乳头细胞培养和毛囊重建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2 陈宇新;低代毛乳头细胞来源外泌体对毛囊再生及毛囊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3 肖顺娥;富含血小板血浆对毛乳头细胞生物学的影响及用于毛囊重建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4 杨希川;毛囊生长期毛乳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文库的构建及筛选[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5 罗洋;人毛乳头细胞生长相关蛋白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6 王继文;毛乳头细胞HSPC016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及功能分析[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7 杨斌;MRPS17蛋白在人毛囊毛乳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8 朱兵;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毛乳头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基因表达谱型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9 李美英;大鼠触须毛乳头细胞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其促脊髓损伤修复潜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杨亚东;Versican基因对毛乳头细胞凝集性生长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瑛敏;SPP1和HGF基因对阿尔巴斯绒山羊毛乳头细胞增殖调控作用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2 陈倩;羟基酪醇调控自噬缓解毛乳头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3 曹丹霞;外泌体对毛乳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4 高雯;miR-148a和miR-10a的靶基因验证及在湖羊毛乳头细胞中的功能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5 郭晓东;Dlx3基因在阿尔巴斯绒山羊毛乳头细胞增殖中的调控作用[D];内蒙古大学;2018年

6 周雅婷;绒山羊初级毛囊毛乳头细胞减血清培养条件的建立及BIO对毛乳头细胞诱导能力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7 刘小敏;脱细胞真皮三维培养高代毛乳头细胞模型的构建及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8 宗兴龙;绵羊毛用性能评价与毛乳头细胞培养[D];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

9 闫玮;Lef1和Msx2基因在阿尔巴斯绒山羊毛乳头细胞增殖中的调控作用[D];内蒙古大学;2017年

10 姜卫;成年鼠背毛毛乳头细胞分离方法的建立与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72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772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6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