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B在特应性皮炎和湿疹发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0 18:48
【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皮肤定植情况及其所分泌的肠毒素B(SEB)血清抗体水平,探讨微生物尤其是金葡菌定植或感染诱导免疫学紊乱的机制,分析其在特应性皮炎(AD)和湿疹(EC)发病中的作用和地位,为临床应用抗生素治疗AD和EC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分组方法,给予AD和EC患者丁酸氢化可的松和莫匹罗星(或基质)为期28天的治疗,并在筛选日于皮损处和非皮损处同时取材做细菌培养,及在筛选日及治疗28天后,取肘静脉血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分别测定金葡菌肠毒素B(SEB)IgG、IgM和总IgE水平;并应用桥联亲和素-生物素法检测SEB IgE水平。 结果: 1.细菌培养结果:1)治疗前EC患者皮损处细菌分离阳性率(p=0.000)、金葡菌分离阳性率(p=0.000)和细菌定植密度(p=0.002)均显著高于非皮损处;AD患者皮损处细菌分离阳性率(p=0.000)、细菌定植密度(p=0.016)和金葡菌分离阳性率(p=0.000)均显著高于非皮损处。2)AD和EC皮损和非皮损处定植细菌均以金葡菌为主,且AD组皮损处金葡菌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EC组(p=0.038)。 2.抗体检测结果:治疗前,总IgE水平AD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C, p=0.001)和EC组(p=0.003),EC组亦显著高于NC组(p=0.006);特异性IgE水平AD组显著高于NC组(p=0.019)和EC组(p=0.048),EC与N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883);特异性IgM水平AD组显著高于NC组(p=0.012),EC组亦显著高于NC组(p=0.000),AD与E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88);特异性IgG水平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806)。临床症状评分与总IgE水平之间AD组(p=0.141)和EC组(p=0.188)均无显著相关性,与SEB IgE水平之间AD组(p=0.842)和EC组(p=0.134)相关性亦无统计学差异。治疗28天后,特异性IgM水平AD组显著下降(p=0.003),EC组亦显著下降(p=0.000),但治疗组与对照组间AD(p=0.331)和EC(p=0.815) 第三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均无显著差别。 结论:本研究再次证实AD和EC患者皮肤存在高水平金葡菌定植,且金葡菌分离 阳性率及定植密度皮损处显著高于非皮损处,提示金葡菌参与了AD和EC的发病.无 论AD或EC其血清中SEB IgM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且随着治疗病情好转,其水 平亦呈显著下降,不仅提示AD和EC患者存在金葡菌定植或近期或活动性感染,且这 种定植或感染与皮损的存在关系密切。AD患者血中总IgE和SEB IgE水平升高,反映 AD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定植金葡菌参与了皮肤变应性炎症性反应。由于金葡菌在 皮损部位定植或感染十分常见,且明确参与皮肤变应性炎症过程,故在AD和EC患者 治疗中积极抗炎症、抗过敏的同时,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是合理的。本研究发现细菌 定植及抗SEB抗体水平与病情轻重并无确切关联,反映金葡菌仅可能只作为辅助因素 之一,参与AD和EC的发病。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75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保疆;张玉环;;白细胞介素18与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14期

2 王华;许超凡;;浅谈婴幼儿喘息的防治[J];临床误诊误治;2010年S1期

3 甘柳萍;潘娴;;类固醇鼻喷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17期

4 赵永新;王侠;张卫群;张铁汉;;儿童血清特异性过敏原IgE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14期

5 王彦;王斌;陈华萍;唐咸军;张巧;程晓明;林科雄;马千里;王长征;;中性粒细胞性哮喘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年04期

6 郑炯;沈亚芸;朱正华;马兆鑫;;232例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年17期

7 魏丹峰;;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10年S1期

8 刘继强;;星状神经节阻滞加曲安奈德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年0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京;陈七一;张国卿;柏娟;王建生;;特应性与家居环境对儿童哮喘发病影响的初步探讨[A];中华医学会2010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中欧变态反应高峰论坛参会指南/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李红云;姚咏明;旋志国;于燕;董宁;盛志勇;;金葡菌肠毒素B在烧伤脓毒症发病中的意义[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戴荷莲;孙碧雄;杭晶卿;吴玉新;周春平;张洪熹;;华东区域健康人群特应性状况初步调查[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4 樊娟丽;杨改娥;白吉英;;173例荨麻疹患者血清特应性过敏原IgE抗体检测结果分析[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王红玉;孙宝清;张纯青;黎穗英;郑劲平;钟南山;;广州城市青少年特应性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6 李红云;姚咏明;施志国;董宁;于燕;陆连荣;盛志勇;;金葡菌肠毒素B单克隆抗体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损伤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姜淑娟;;特应性与非特应性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一次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陈啸洪;周国忠;夏云;李华浚;张佩红;陈青春;;特应性体质毛细支气管炎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尾加压素Ⅱ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A];2008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王红玉;孙宝清;张纯青;黎穗英;郑劲平;钟南山;;广州城市青少年特应性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一次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于维麟;朱元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左西替利嗪获德卫生部批准[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2 黄秀清;盛夏需防“冷”过敏[N];保健时报;2003年

3 ;入夏小儿为何易患哮喘[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4 殷玉磊;哮喘患儿不可贪凉[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哮喘与遗传[N];大众卫生报;2000年

6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教授 林耀广;哮喘诊疗需重视的几大问题[N];中国医药报;2007年

7 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防治与教育中心;哮喘的触发因素[N];大众科技报;2000年

8 黄秀清;盛夏需防“冷”过敏[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卞宗沛;别陷入抗过敏误区[N];家庭医生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罗锐;患过敏性鼻炎:烦,烦,烦[N];潮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传合;趋化因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儿童哮喘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2 高金明;支气管哮喘分子遗传学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3 章海兵;哮喘易感基因的克隆及两个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遗传学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吴奎;屋尘螨过敏原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哮喘小鼠免疫耐受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5 孙克巍;利用腺病毒载体介导Th1型转录因子T-bet在鼻黏膜上皮细胞中表达及其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王强;空气污染与哮喘相关基因多态性对儿童哮喘影响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7 王雯;IL-4、β_2-AR基因多态性及ECP、IgE与维吾尔族支气管哮喘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艳;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B在特应性皮炎和湿疹发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2 刘卫卫;特应性斑贴试验在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中查找过敏原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崇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的可溶性表达及单链抗体库的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邓小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定点突变体活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何宏;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D];青岛大学;2008年

6 刘焕;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血、尿白三烯浓度变化及其意义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向娟;IL-31与特应性皮炎瘙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8 黄寒;RMPP患儿BALF中喘息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远期肺功能随访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胡佳;卵清蛋白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经皮肤致敏BALB/c鼠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10 盛楠;抗组胺药物治疗湿疹和特应性皮炎临床研究及免疫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75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775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3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