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ALA-光动力(ALA-PDT)治疗玫瑰痤疮疗效分析和基于TRPV1的抗炎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6 18:25
【摘要】:背景和目的:玫瑰痤疮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复杂。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其发病机制包括天然免疫功能异常、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神经脉管调节功能异常、多种微生物感染、皮肤屏障功能障碍、遗传易感性六个方面。近年来,对神经免疫研究方面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蛋白(TRPs)家族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TRP家族在神经组织和非神经组织都广泛表达,在多种外界因素刺激下激活引起以Ca~(2+)为主的阳离子内流,介导相应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与引发和维持玫瑰痤疮面部潮红、刺痛等临床症状密切相关。在TRP亚家族中TRPV1/TRPA1与玫瑰痤疮之间的联系关注较多,已发现玫瑰痤疮患者皮肤中TRPV表达上调,诸多研究提示其在疾病发生和病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利用光动力效应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种的技术。基本原理是光敏剂在特定波长的激光或光激发下,与周围环境中的分子氧相互作用,产生ROS和单线态氧,实现诱导细胞凋亡坏死、血管损伤、炎症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其中,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简称ALA),是生物体内血红蛋白合成的前体物,本身不产生光敏性,当外源性ALA被哺乳动物细胞摄取后可转化为具有光敏性的原卟啉IX(Protoporphyrin IX,PpIX)等卟啉类物质,受到特定波长的光激发可以发生光化学反应。目前,ALA介导的PDT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文献报道光动力疗法能有效治疗玫瑰痤疮,但是具体机制不完全明确,为此,本课题将观察分析ALA-PDT治疗玫瑰痤疮临床病例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研究ALA-PDT对HaCaT细胞炎症相关指标和TRPV1/TRPA1表达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探讨光动力治疗炎症性皮肤病部分作用机理。方法:1.分析采用ALA-PDT治疗的2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和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5%ALA药物浓度,封包2h,红光(635±15nm)照光剂量80-90J/cm~2,间隔10天治疗一次,共治疗4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1、3、6月随访,通过数码照片、VISIA皮肤图像分析红斑、毛细血管、丘疹脓疱等客观症状改善情况,记录主观症状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由未参与治疗的医师进行分项症状评价和整体病情评估(PGA,Physician’s Global Assessment),患者对疗效安全性满意度进行自评。2.以HaCaT细胞为观察对象,检测不同浓度ALA和光照浓度对HaCaT细胞活性影响,筛选合适处理参数;使用1α,25-二羟基维生素D_3(1,25D_3)刺激细胞,分别用QRT-PCR,ELISA,WB检测ALA-PDT处理后KLK5、IL-6、IL-8、TNF-α和TRPV1/TRPA1表达变化。3.分为空白对照组、单ALA药物组、单光照组、ALA-PDT组,采用ELISA、WB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明确ALA-PDT对HaCaT细胞TRPV1/TRPA1离子通道、TLR2受体及KLK5、IL-6、IL-8、TNF-α的影响。4.用TRPV1的激动剂辣椒素(CAP)进行刺激,分为对照组、CAP组、PDT组、CAP+PDT组,通过ELISA检测各组KLK5、IL-6、IL-8细胞分泌量,Western Blot检测NF-κB/MAPK通路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20例患者红斑、丘疹脓疱、主观症状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6月评估丘疹、脓疱减少超过95%,随访期间无明显复发,但VISIA评价毛细血管扩张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ALA-PDT主要不良反应为治疗后疼痛、红肿和炎症后色素沉着,均为一过性、可耐受,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接受度高。2.药物剂量0.25mM联合光剂量10J/cm~2 ALA-PDT会明显降低HaCaT细胞的活性;光动力能抑制1,25D_3引起的KLK5、IL-6、IL-8升高;TRPV1、TRPA1在1,25D_3刺激的HaCaT细胞中表达有增加趋势,且在予以PDT处理后表达下调。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LA-PDT处理降低TRPV1/TRPA/TLR2表达,单药物组或单光照组对TRPV1/TRPA1//TLR2表达均无影响;PDT组HaCaT细胞KLK5、IL-6、IL-8分泌水平降低,对TNF-α影响不明显;单ALA药物组能降低HaCaT细胞IL-6水平;单纯光照组能降低KLK5分泌,但抑制效果弱于PDT组。4.辣椒素(capsaicin,CAP)刺激HaCaT细胞后对KLK5、IL-6、TNF-α分泌影响不明显,ALA-PDT能抑制CAP激活TRPV1诱导的IL-8升高;PDT+CAP组显著降低CAP诱导的ERK、p38、NF-κB(p65)的磷酸化,PDT+CAP组JNK的磷酸化水平较CAP组表达下调。结论:1.ALA-PDT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或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安全、有效,耐受良好,能快速控制炎性丘疹及炎性红斑,但对阵发性潮红为主要表现的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差;2.ALA-PDT对玫瑰痤疮临床治疗有效可能与其抑制KLK5、IL-6、IL-8基因表达有关,角质形成细胞上的TRPV1、TRPA1可能参与玫瑰痤疮非神经源性炎症形成;3.ALA-PDT能直接降低HaCaT细胞中LL-37前体水解酶KLK5和炎症因子IL-6、IL-8分泌,PDT可能通过降低TRPV1、TRPA1和TLR2表达抑制非神经元细胞炎症反应。4.TRPV1激活参与部分炎症因子释放,PDT通过抑制MAPK/NF-κB通路实现抗炎、免疫调节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58.734
【图文】:

分项,治疗前后,红斑


2.3.2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2.3.2.1 分项症状评分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后均有下降(见图2.1)。随访期间,潮红平均评分(±标准差)由治疗前2.56±0.78逐渐下降,在治疗后第6月随访时评分为0.33±0.49(P<0.05)。面部炎性红斑有明显改善,最后1次随访红斑平均评分由治疗前2.11±0.58降为0.22±0.43,减少89.5%(P<0.05)。随访1月和3月结果比较,红斑评分持续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尽管治疗后毛细血管扩张评分也有下降趋势,但在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光动力治疗前,15名患者时常出现灼热感

红色区,治疗前后,分项,皮肤


1治疗前后分项症状评分改善, *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 ISIA 红色区评分于首次治疗前及每次随访进行 VISIA 皮肤检测。随访红色降(见图 2.2),从 5.96 ± 1.80 下降至末次随访 2.19 ± 0次随访间 VISIA 红色区评分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变化一致。

治疗前后,数量变化,患者,中度


图 2.3.治疗前后丘疹脓疱数量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医师整体病情评估(PGA)体病情评估(PGA)提示客观症状逐步改善。治疗前,多数患评定为“中度”和“中重度”。至治疗后第3次随访,4例患者善”,12例患者为“极轻微”,3例患者降至“轻度”(表2.计学意义(P<0.05)。表2.1 治疗前后PGA评估人数分布[例(%)]完全改善 极轻微 轻度 轻中度 中度 中重度0(0%) 0(0%) 1(5.0%) 1(5.0%) 7(35.0%) 8 (40.0%0(0%) 8(40.0%) 6(30.0%) 3(15.0%) 1(5.0%) 2(10.0%(10.0%) 10 (50.0%) 6(30.0%) 1(5.0%) 1(5.0%) 0(0%)(20.0%) 12 (60.0%) 3(15.0%) 1(5.0%) 0(0%) 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向荣;李萍;吴一文;刘晓丽;;ALA-PDT联合咪喹莫特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观察[J];中国药业;2019年24期

2 李康英;罗东;;ALA-PDT治疗银屑病机制与临床研究的新进展[J];应用激光;2010年03期

3 黄小耿;李洁霞;谭瑞芬;韦思敏;胡宇波;陈炳忠;梁敏奇;;ALA-PDT治疗皮肤癌的临床效果[J];癌症进展;2017年02期

4 杨春香;刘小娟;王永利;王蕊;蔺建苹;王慧;;ALA-PDT疗法治疗头颈部鳞癌患者的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年15期

5 汪洁;杨森;周文明;;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2年06期

6 刘艳;;ALA-PDT疗法配合平疣散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7 李康英;谢姗;;ALA-PDT治疗银屑病的影响因素与疗效评估[J];应用激光;2010年04期

8 郭海霞;刘刚;;ALA-PDT联合氩离子束凝固术治疗肛周巨大尖锐湿疣45例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年02期

9 胡永轩;谭妙娟;周冼苡;吴中;毛祖豪;胡燕卿;黄诗韵;刘康兴;卢艳;韩雪;;ALA-PDT对尖锐湿疣凋亡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年01期

10 陶士阳;唐仲龙;;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预防复发的价值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武;钱革;李振鲁;;ALA-PDT对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和增殖影响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吕婷;王秀丽;王宏伟;缪飞;李晶晶;;ALA-PDT对紫外线致小鼠皮肤癌的预防作用及机理研究[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冉海红;潘凯丽;张然;;ALA-PDT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后GVHD的影响[A];中国抗癌协会第七届全国小儿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田珊;陈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在皮肤科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张力文;付丽新;陈涛;王文菊;李林;刘雪莹;吴永波;;系统ALA-PDT治疗寻常性银屑病模型小鼠的疗效观察与研究[A];2016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6 汪洁;;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研究进展[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张力文;陈涛;付丽新;刘雪莹;吴永波;;系统ALA-PDT抑制了银屑病皮损中表皮增殖及白细胞浸润[A];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8 汪洁;;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张玲琳;石磊;张云凤;缪飞;王宏伟;王秀丽;;ALA-PDT治疗高危型HPV感染[A];2017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7年

10 杨戈;杨建文;林昭春;;ALA-PDT联合高频电离或冷冻治疗尖锐湿疣医从性及男女患者疗效差异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莉莉;ALA-光动力(ALA-PDT)治疗玫瑰痤疮疗效分析和基于TRPV1的抗炎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2019年

2 朱莉;ALA-PDT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影响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7年

3 许莹;ALA-PDT诱导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7年

4 钟熙;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对白念珠菌作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5 史航;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4年

6 李欣;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对表皮葡萄球菌浮游菌和生物膜抗菌效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7 谢姗;ALA-PDT对健康人及银屑病患者PBMCs的生物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罗东;优化ALA-PDT的封包时间对豚鼠银屑病模型生物效应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9 江灿;改良ALA-PDT疗法治疗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兔耳模型实验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4年

10 李芳芳;ALA-PDT对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82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782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0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